《青蛙與鯽魚》教學反思範文

《青蛙與鯽魚》教學反思範文

  《青蛙與鯽魚》是粵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6課,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兩棲類和魚,透過對比鯽魚與青蛙的特徵,歸納出兩棲類和魚的共同特徵,並學會區分兩種動物。因此,我做了如下教學設計:

  首先,為了讓學生更能到感受鯽魚與青蛙的不同,我先展示兩者幼時混合一起的圖片,請學生找出裡面有什麼動物,再提供兩者幼時的圖片和它們遊動的影片,請學生對兩者幼時外形、運動的形態和生活環境進行對比觀察,透過兩者幼時的相似,突出兩者長大後的不同之處,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兩棲類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幼時必須生活水中,而長大可以兩棲,而魚是終生水生。但是,學生的觀察非常仔細,比較多的學生都會找出小魚和蝌蚪顏色、皮膚紋路、身體大小等細節不同,所以,我應該更好去設計我的提問,讓學生明確自己需要觀察什麼和回答什麼,或者找尋更適合的圖片和影片給學生進行對比觀察,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直觀的觀察。

  接著,我透過問“小魚和蝌蚪小時候這麼相似,長大後也是這麼相似嗎?”過渡到對鯽魚和青蛙的對比觀察。展示兩張鯽魚和青蛙的圖片,請學生小組邊觀察邊思考討論2個問題:1.它們從整體上分別可以分為哪幾部分?2.它們身體表面分別是怎樣?透過學生代表的回答,可以知道學生對動物身體的分部有進步了,之前剛接觸動物的身體分部,將眼睛、耳朵都分出來,經過前面的學習有部分學生連軀幹、四肢等專業術語都會說了。但是,對於身體表面有些學生出現不理解的情況,因此,我需要注意一些術語對於剛接觸科學的小學生來說,是有必要利用簡單易懂的詞句進行講解。還有,在講解魚分體分部時,需要提出魚一個重要的游泳結構——魚鰭,對於這個結構,雖然他們不知道名稱,但是多數學生在回答身體分部時會將魚鰭歸為一部分,這裡就需要我即時抓住學生此時的模糊,馬上講解魚鰭,這樣既可以解開學生的模糊,還可以利用的學生的話過渡到下個知識點。

  然後,利用鯽魚和青蛙體表都有黏液,它具有什麼作用呢?引入鯽魚和青蛙呼吸部位不同的區別學習。對於青蛙,我利用青蛙可以與我們人類一樣生活在陸地上這點,我認為學生可以從自身的呼吸更容易說出青蛙靠什麼呼吸,多數學生還是不知道肺結構,只知道用嘴巴和鼻子呼吸空氣,因此,我應該提供與人呼吸相關的圖片或動畫,給學生更直觀的認識,這樣更利於學生認識處於內部的肺結構是呼吸的.地方。對於鯽魚,學生更難去理解魚的呼吸,我就提供觀察魚的呼吸的影片,讓學生透過觀察魚呼吸的過程說出魚呼吸是靠哪個部位。再是講解黏液與呼吸的相關性。

  最後,請學生利用前面對比觀察鯽魚和青蛙的不同特徵,將多種動物進行分類,再分別總結兩類動物的共同特徵,從而匯出鯽魚是魚,青蛙是兩棲類。這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對動物進行分類,可以先請學生總結兩類動物的共同特徵,認識了魚和兩棲類後再進行動物的分類,這樣即時總結鯽魚與青蛙的特徵,與鯽魚相似的是魚,與青蛙相似的是兩棲類,透過兩者認識魚和兩棲類,防止學生看了多種動物後混淆、遺忘前面觀察對比的鯽魚和青蛙的特徵,也更利於學生利用魚和兩棲類的特徵準確地區分動物。

  本節課基本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比較完整。但是,教學資源可以更優質,教學設計可以更加具有科學教學的特色,激發學生自主探求的慾望。我會努力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成為一位充滿激情,具有教師情懷、責任感的教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