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

  經過七年級語文教研組的討論決定,由我來講一堂公開課,於是,我選擇了《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體同學的配合下,這節公開課得以順利進行。

  首先要感謝同事們對我的支援和幫助。由於我工作以來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語這一學科,這是第一次講語文公開課,所以雖然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是前來聽課的同事們發現並指出了這些不足和缺點,我才能得以進步和提高。比如問題設定的梯度不夠,問題難易程度差距較大,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學習。再比如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小組化學習進行的不充分,很多學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課堂。這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多地向優秀的同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其次,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上課之前,同學們做了充分地預習。在課堂上學生們都在儘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師,對於老師設定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作答,課堂氣氛相當熱烈,當堂訓練完成的很有效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做得相當好。

  透過這次公開課,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點、弱項的同時,我看到了自己與優秀同行們的差距,這更激發了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鬥志。我相信,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我會透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績,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語文教師。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2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並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

  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透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一、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

  “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透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蹟”、“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題設計簡單,學生透過預習之後,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佔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二、因材施教,分層設題。

  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透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透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因為是公開課,所以學生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鍊。同時因為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於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於有點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三、難點突破,透過小組群學的方式來達成。

  透過“群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髮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於前面第二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於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四、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公開課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於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於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公開課的成功。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3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篇的課文,我重點引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受文章到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與語言美。

  課堂朗讀分三步走:

  初讀整體感知:透過範讀、齊讀、散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初步瞭解課文描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再讀深入理解: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因為”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各抒己見,深切的感受作者筆下的濟南冬天之美。

  三讀品味賞析。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味道。值得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悟、理解、體會、學習。

  總結本節課,我認為,在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平時的課堂教學,也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今後在這方面,我還要多下功夫。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4

  上完這節課後我得到了兩點經驗:

  一、小組如何合作

  現在我們的課堂座位的形式與傳統的課堂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便於小組合作交流,如何讓小組合作取得有法、有序、有效,就要求我們在這方面做點探究,因而我把本學期的微型課題就確定為《“三環節、雙點式”語文課堂有效小組合作的探究》。

  1、小組分工

  小組合作前要做好分工,即要有組織人(一般是組長)、中心發言人、記錄人、確定展示人。這也是借鑑何炳章先生的做法。我把課文分成六個板塊,即作者簡介和生字生詞、陽光朗照下小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評析濟南的水、優美語句賞析,各小組承包一個板塊進行預習、展示。

  2、合作時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公開課,老師給學生3-5分鐘時間討論,場面熱熱鬧鬧,實質流於形式,學生的討論合作應該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然後才有合作。

  3、如何合作

  應該說,小組合作應該貫穿於整個三個環節,但我個人認為,預習環節尤其離不了小組合作。我在與預習是讓每個小組各承包一個板塊內容,先讓學生自主預習,然後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預習最充分的同學作為組內中心發言人,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由專人加以記錄,然後確立本組的展示人。從實際效果看比較理想,但過程需要耐心指導。

  二、展示環節如何不流於形式

  以前我們在展示環節,只是單純的展示本組的預習成果一下子就把成果告訴了全班同學,其他同學沒有思考的過程,難以深入理解。因而,我讓每組展示的時候應以問題引領,展示的同學儘量能夠模仿老師上課的做法,帶領大家學習。這樣,展示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能力。葉聖陶老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我們也喊了很長時間: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這就是要給他落到實處。

  事實證明,學生的老師當得還是像模像樣的,葛藝勳同學就如何設計臺詞回家想了一晚上,第二天還在跟馮老師說,汪貴旗同學展示的認真負責,唐逸、王雅嫻、孫偉等同學的展示也可圈可點。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展示時爭相質疑互動,小組展示不夠充分的地方或難以回答質疑的地方,我給以了適時的“點撥”,如對於濟南的冬天為什麼是“溫晴”的,這一特點如何貫穿全文始終的,學生難以找出規律,其實這牽涉到散文的特點,即“形散而神不散”,我給了學生以點撥,對於小組的展示,我和同學進行了恰當的“點評”。

  課後我跟他們說,你們的展示比我初當老師的時候還成功。

  一點不足:

  讓每組承包一個板塊,同學們大多致關注本組的板塊內容,對其他足的內容較少關注,因而影響了整篇文章的學習,上完後我在第二節課予以了糾正,規定以後預習,每個板塊大家都要預習,在此基礎上各組在進行承包預習、展示。這一點組內老師在評課時也給與了指出。

  總之,課改就需要我們不斷動腦筋去探究,隨時加以總結。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在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5

  (1)班先上,開始我打出了一張圖片,下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哪個城市,學生猜出是濟南,於是明確本課課題:〈濟南的冬天〉。然後按部就班的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接著迴歸文字,學生朗讀課文,一遍結束後,我說,老舍滿懷深情的寫下了這篇文章,正是源於老舍對濟南的熱愛,下面請同學們有象老舍一樣懷著對濟南的熱愛把文章再讀一遍,於是學生又讀了一遍,兩遍結束後我說,請幾為同學把課文再朗讀一遍,一共三位同學把課文讀了一遍,三遍讀完後,我說,你喜歡濟南的冬天嗎?有同學說喜歡,有同學說不喜歡,對於反對的聲音我置之不理,然後我說請拿出筆記本,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 ,因為 ”句式寫出你對濟南的印象,五分鐘後,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句子,有喜歡小山的,有喜歡日光的,有喜歡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們對文字的理解和把握,闡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從文字上摘錄的語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較少,做了簡單的評價之後,進入了第三個環節,我說:老舍是個語言大師,濟南的山水的在大師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因此本文的語言很值的我們欣賞品味,找出你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為什麼?對於描寫優美的句子,學生基本能找出來,而且對於修辭的運用也基本能說出來,但不夠深刻和到位。一堂課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了,相比以前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我自認為這堂課特別失敗。

  下課後我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希望下一節課會有所改變。上課後,我照例介紹了作者及寫作背景,接著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了一遍,一遍結束後問學生:讀了本文後,你有什麼要說的?有學生說,我特別佩服老舍,他把並不怎麼樣的濟南的冬天的景色寫的這麼美;有學生說,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有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學生都說了自己讀完文章後的初步印象。聽得出來,學生是喜歡這篇文章的。我順勢就問,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嗎?大家都回答,喜歡。那麼接下來我們能不能帶著喜歡的感情再去把課文讀一遍呢?於是所有的學生都放開嗓子又把課文讀了一遍,讀完後我問:你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哪些句子和語段的語氣是特別處理過的,你是怎麼讀的?短暫的平靜後,有學生舉手了,說:我覺的第一段應該用比較平緩的語氣來讀。你可以示範一下嗎?我問。他把第一段讀了一遍,讀的確實很到位,相信他已經走進老舍的感情了。然後有學生說第二節應該用緩慢的語氣,輕輕的讀,於是他也示範讀了幾句,結果其他同學哈哈大笑,抓住這個契機,我說你們覺的他的理解對嗎?到底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在大家的討論和幾位學生的示範朗讀後,同學們都明確了應該用愉快,溫馨的語氣去朗讀。又有學生說第三節應該用輕快的語氣來讀,於是他讀了一遍,讀出了歡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學們也表示認同,在確定了各自的朗讀基調後,我說,現在請大家用我們剛才探討過的語氣把課文再讀一遍好嗎?結果所有的學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課文再讀了一遍,最後我讓學生完成那個句式,並當堂展示,結果大部分學生闡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加進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1)班學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徹的多,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堂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我和學生們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比較這兩堂課的得失,我發現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第一堂課我沒有為調動學生的興趣做任何鋪墊和引導,所以學生可以說是很被動的把課文讀了三遍,在被動的情況下閱讀文字,得到的啟發和感受幾乎等於零,所以後面的環節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感受,所以每一個環節的設定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朗讀課,而朗讀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個環節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開”和“柳成行”的關鍵就在於興趣這塊土壤。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6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予,即我,舍予,意思是舍我。舍我為誰,少時為學修身,成人為家,為國,為天下。舍我,感到舒,古人在造字時,何其語重心長!而老舍在給自己取字時,又是何等的境界高遠。從老舍的字,我們看到了老舍為人的高尚!也看到了成大業者必備的修養和胸襟。

  關於第一段。總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徵。

  運用的對比的寫法,同時運用了“對於……像我……”的句式,句式整齊,富於美感。

  關於第二自然段。寫陽光下的小山。

  一個比喻,將小山比喻成小搖籃。寫出了小山的可愛、溫馨、安詳。下面寫濟南人們的感受與小搖籃的感覺一脈相承,將濟南的人們寫成了小搖籃裡的嬰兒一般。而且虛寫人們的心理,細膩傳神。透過人們的心理及感受,更突出了小山的小搖籃特徵,反襯效果非常好。

  關於第三自然段。寫小雪後的小山。

  將小山比喻成了一位美女,且這位美女身著薄衣、露衣、透衣,且衣服被風吹。將小雪後的小山的美麗風姿描寫的生動、傳神。在這裡,可以對學生進行藝術陶冶,使學生擺脫低階庸俗的色情眼光,追求藝術的美感。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裡看出,老舍這位大藝術家的藝術眼光和豐富的想象力。

  關於第四自然段。寫郊外的小山。

  這裡用了兩個“臥”字,將小山擬人化了。可以用換字法比較,感受“臥”字的魅力,將“臥”字,換成“趴”、“躺”,比一比,一下子就能將“臥”字所體現出的安詳、有節、有神體會出來。

  關於第五自然段。寫濟南的水。

  這裡前面用一個“拿”字,將水藻寫成了一個非常喜歡逞能且慷慨大方的小青年的形象,一個“忍”字,將水寫成了一個慈愛的母親,一個“照個影兒呢”,將垂柳寫成了已長成的落落大方的姑娘,一家三口齊了,而水中的景色也更生動了。後面用一個比喻“大藍水晶”,描繪出了一個宏大的如夢境般的美好的景象。

  總之,本文用了大量的一脈相承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濟南的冬天的美盡展於讀者面前,這需要靠讀者不僅用口來讀,更要用腦想像,用心感受!在這裡,我們應該謝謝老舍這位捨己大文學家的饋贈,讓我領略了冬之美。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7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情”的主要特徵,描繪了陽光朗照下的山的 溫暖安適,薄雪覆蓋下的山的秀氣美麗的及綠萍浮動下的水的 清透空靈的景象,賦予了 濟南的山山水水以 感情 和 生命。文 章文質兼美,適合朗讀,因此本 課設計了齊 讀、自讀、小組讀、默讀等方 式,採用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

  從教學目標上看,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定知識、能力、感情目標、循序漸進易於實施。從 教學流程上來看,用第一課時所學內容及本課將 學內容作溫故而知新,匯入語言富有詩意和內涵,極具感召力。研讀賞析,問題設計由淺入深。

  《濟南的冬天》給我們展示了四幅畫面:三幅山景圖和一幅水景圖。第一幅為我們展現的 是“小山搖籃圖”;第二幅為我們展現的是“雪霽晴巒圖”;第三幅為我們展 現的是“城外遠 山圖”;第四幅為我們展現的是“空靈水晶圖” 。作者透過這四幅優美的圖畫,再讓我們透過優美的語言的啟示,使優美的感情與文中的景物 和語言之美獲得充分的交流,從中受到美的享受和燻 陶,得 到精 神愉悅。因此, 在教學過 程中,不僅僅 讓學生欣賞到畫面 美, 還要品味到語言美,感受到情感美,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審美, 這才是語文教“ 美”的意義所在。

  在本課教學中,沒有機械,繁瑣地逐一 分析四幅畫面,而是以薄雪覆蓋 下的下山圖為例,交給學生 方法,讓學生自己論述學習其他畫 面;並設計 了三幅山景圖之間的比較閱 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 主觀 能動性,體現了新 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的目 的,這裡也體現了 教學過程中“活”的特點。

  本課教學將品味鑑賞優美的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老舍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不是言語講 究 ,而是對所寫物件極為熟悉,並 有深切獨到的體會,它是帶著一般發 自內心的真實的喜歡勁兒向人們述說的。 《濟南的冬天》一文,正表現出作者對濟南氣候的瞭解,對濟南景物的熟悉。“濟南人們在冬天 是面上含笑的”捕捉得十分準確,也十分生動。他寫山、寫水、寫雪、寫陽光、寫 各色人等舒適而又快活。他的心情正是這樣,他的喜悅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同身受”,用讀一讀、找一找、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對語言真切的 體會,體會字裡行間蘊含的作者的喜愛之情。

  在品讀鑑賞優美的語言 這一環節中,初次設計由學生 自己品 讀、鑑賞。本以為這樣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 性,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發現沒有預先考慮 到學生的語文水平,作為七年級 剛入校新生,學生還沒有自我學習的能力,沒有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 ,因此 在課堂中茫然無 所知。在第二次的教 學過程中,我採用教師引導、講解、分析、鑑賞的方 式,但發覺本來是課堂引導者的 我變成了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幾經修改,由 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來品讀、鑑賞這篇文章的語言。

  拓展延伸部分,安排欣賞美景,借鑑本文寫作方法,當堂作文的練習,注重鍛鍊 學生抓住景物特徵 描寫 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用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啟迪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薰陶 。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學 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本課安排學生課前摘抄描繪 冬天景色的優美語段,就是啟 發學生多讀書,養 成積累詞句的學習 習慣,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齊讀、自讀、小組讀、默讀等多種、多次朗讀的設想,則是對語 文學習 的延展, 深化語文學習成果。無論是 課堂寫作訓練還是課前資料積累,其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 讓學生牢牢掌 握住學習語文的方法,教“實” 不是讓學生牢牢記住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才是教“ 實”的目的及意義所在。

  最後,不足之處也是明顯的:(1)由於目前網路的限 制,教師製作的課件過於單調、枯燥, 缺少與本文相關的圖片、資料的展示;(2)對於學生 的發言,缺少 適當的激勵性評價。把課文教“美”, 教“ 活”,教“實”,這才是《濟南的冬天》一文的教育價值。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8

  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為憑藉,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覆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透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覆研讀課文,並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於是,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將是我今後教學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9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文章先總寫了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再從山和水兩個方面分別寫濟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透過對山和水的描繪,來抒發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讚美之情。

  我整體課堂的設計是兩個課時,由於之前學過了朱自清的《春》,學生大致掌握了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運用自己在《春》這一課中學到的寫景的方法,自學這一課。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

  優美散文的學習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

  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後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當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於經驗不足,一些問題還是由老師越俎代庖地向學生進行了講授,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0

  本次公開課,表面上看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程式組織有序,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但自己仔細推敲之下,這節課的處理上卻存在許多問題。

  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它的第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寫了什麼景?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抒發了什麼情感?第二個教學重點就是賞析語言。這節課應分兩課時完成,每節課完成一個教學重點。

  在處理這節課時,考慮到這是一節公開課,又有領導聽課,為了保證效果,我做了這樣處理,將兩個重點都放在了一課時,為了出彩,為了留給賞析語言更多的時間,就在處理第一個重點時做了簡單處理,設計了3個小問題:

  (1)作者對濟南總的印象如何?

  (2)濟南的冬天與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麼不同?用了什麼手法?

  (3)作者描繪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概括一下嗎?這樣處理雖然也完成了重點一,但僅僅點到為止,並沒有展開詳細探討,導致學生並不明白無論山水都是圍繞總特點“溫情”而寫。

  這樣做,雖然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細想之下,是否違背了一種教學規律,是否失去了上課的真正意義,讓我想到了公開課就應該逃避問題嗎?就應該避重就輕嗎?一堂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麼?自己這節課雖不是作假,但卻有悖於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前提,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還教學的本來面目。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1

  筆者認為,高效課堂要實現“高效”必具備兩點要素:教師的教學創意和學生的高效學習。而在這兩個要素中,教師的教學創意(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設計)是本,學生的高效學習是關鍵。本節課教師的教學創意體現在:巧選教學切入點;巧設問題情境;巧插背景深挖主題。

  一、教學創意之——巧選教學切入點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師作為讀者,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作為教者要教給學生如何快速地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卻需精心選擇最佳切入點。教學的切入點,即引領學生走進教學文字,領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綱挈領、統領課堂的作用。一個好的切入點,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突出學習的重、難點,帶動整節課順利展開。

  本節課選擇“文意理解——抓‘溫晴’與美段細讀——品味‘妙’”為切入點和核心任務。“溫晴”一詞是集中揭示中心,表達情感的關鍵詞語,是文章的神經中樞和資訊節點,具有發散和貫通文章的作用。“妙”字同樣是能表達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顯文章藝術特點的關鍵字。

  二、教學創意之巧設問題情境

  高效課堂中,巧設問題情境至關重要。“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好似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體現著“一線串珠”的作用,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教師要善於透過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來引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引發學生的課堂討論,實現學生的高效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本節課設計的兩個“主問題”是:你認為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特點的一個詞或短語是什麼?為什麼?你認為能貫穿全段(第三段)的一個字是什麼?請從不同角度品味此字。抓“溫晴”提挈全篇,抓“妙”字提挈全段。

  三、教學創意之巧插背景深挖主題

  作品的背景資料適時穿插能引領學生深度文字,讀懂,讀透文字。為什麼老舍筆下的濟南如此溫晴?如此曼妙絕倫?賞析完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後,一句“為什麼”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探究原因時適時穿插老舍一生坎坷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更深地理解老舍將自己對濟南的溫情融化在濟南的一山一水中。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2

  比較這兩堂課的得失,我發現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第一堂課我沒有為調動學生的興趣做任何鋪墊和引導,所以學生可以說是很被動的把課文讀了三遍,在被動的情況下閱讀文字,得到的啟發和感受幾乎等於零,所以後面的環節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感受,所以每一個環節的設定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朗讀課,而朗讀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個環節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開”和“柳成行”的關鍵就在於興趣這塊土壤。

  範例三因為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指導訓練,導致這節課很不成功,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重定位。語言的品位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位上,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到語言中,更多的學語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3

  《濟南的冬天》是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二單元以寫景散文為主。在《春》中已經有了相似的篇章的學習。本文的景物都牢牢扣住“溫晴”兩字,濟南的山山水水無不透露出溫晴的特點,而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又處處有老舍情感的流露,因而我的課就圍繞景的“溫晴”和情的“溫情”來開展。

  對於景物的溫晴特點,我讓學生自己去找,透過學生自己的魔都,圈點勾畫來探索發現這一特點。並做適當的顛簸,而學生在分析景問晴的過程中世紀上已經體會到作者的喜愛之情,因而下一個教學步驟對於情的分析只是一個總結提煉的過程。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雖然有所關注學生的“學”。但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學還不是一個主導,而且在整個課程中學生的讀也不夠多。語文課應該是充滿了朗朗的讀書聲,可是我的語文課還是沒有這樣的效果,往往是為了讀而讀,讀變得沒有目的性,沒有層次性。這是我需要進步改變的地方。

  而對於景物的溫晴的分析過程中,分析的過於淺層,沒有向更深層次的挖掘。學生已經懂了,上課應該教學生所不懂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跳一下能夠到達的高度。而我現在的高度停留在學生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因而這對我的文字解讀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自己應該不斷地進步才能更好的去教學生。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節題為《濟南的冬天》的公開課。上完課,心裡總覺得遺憾,因為存在許多不足,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特將本節上成功與不足,總結一二。

  一、課件製作與展示

  自認為課前雖做了充分準備,在上課的過程中才發現,在聽課文朗讀的環節中,由於課件沒打包,導致在展示時,無法播放,後來只好到檔案包裡單獨播放,雖然是個小失誤,還是說明了心不夠細,技術不過硬。致使教學環節銜接不緊湊,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課堂預設與生成

  本安排一節課的內容,結果下課鈴聲響了,教學任務卻還沒有完成。究其原因,在生字詞教學環節用時過多,本計劃2分鐘完成的任務,有由於學生對詞語意思預習不充分,結果花費了5分鐘也沒能完成。最後經過引導雖然學生理解了,但寶貴的時間也流失了。

  因此對學情應能夠充分了解,否則會導致對課堂進度預設失誤。致使在教學時在某些環節用時太多,使餘下的內容沒有時間進行。

  三、課堂應變

  在匯入的環節,我預設了一個環節,讓學生暢談對冬天的感受,本以為學生會討厭冬天,並說出一大堆理由,並把他們可能說的內容放到課件中,結果出乎意料是,都說喜歡,致使在展示課件時出現了我預設的內容,導致場面十分的尷尬,也打亂了我的上課節奏和思緒。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能都遇到過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問題,是對教師臨場應變能力的考驗。如果問題化解得巧妙,不僅能使教師自己迅速擺脫窘境,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得到學生的敬佩;反之則猶如掉進了泥潭,不要說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這實際上是對教師思想、知識、能力,素質以及個性修養的全面考驗。

  雖然在整個上課環節中出現一些差錯,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但總的來說還算是差強人意。旨寄希望於下一次能汲取此次教訓,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5

  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在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語句或段落暢所欲言,也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學生對自己所喜歡的語句的講解,真令我刮目相看。比如,有一個學生說:“我喜歡第2段中的‘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因為搖籃能擋住寒風,讓裡面的嬰兒感到溫暖。”又有一個同學補充說:“正因為濟南如同搖籃裡的嬰兒,所以冬天是溫暖的,四季如春。”學生在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一些寫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濟南冬天氣候的成因,它所達到的效果無疑比老師單純地分析灌輸修辭、語法要生動得多。作業設計也較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掌握寫景的技巧後運用到寫作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本人覺得閱讀環節處理得不太好。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學生對文字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他們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到課件中所展示的與濟南冬天相關的一些優美的圖片上,我發現學生只能邊看書,邊聽錄音,邊看圖片,對此如果做一些調整,效果就可能更好了。比如,可以先讓小組朗讀(或學生自由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接著讓學生默讀,有利於學生思考,培養其思維能力;最後再把書合起來,看圖聽讀。而本人在教學時只採用看圖聽讀的形式,這樣的結果一是閱讀時間太少,二是這個環節難以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重視閱讀環節的處理。總之,在寫景的文章中,朗讀和對語言的感知與品味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