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反思範文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範文

  咱先當回數學老師,為本學期算一筆賬:本學期不滿19周,除去法定假日3天,剩下不足18周。假設留2周畢業複習的時間,每週6節語文,其中2節用於作文,能用來閱讀教學的共計為4×16=64課時。要教學24篇課文+7個練習+1個習慣培養+1個《學和做》,共計33篇。這樣算來,平均每篇課文的教學時間約2課時。每篇課文要完成的任務:學通課文、完成1次課堂練習、完成《補充習題》、完成《自主練習與檢測·小學語文作業本》(選做)、背誦有關課文段落、硬筆字練習。其中後三項可藉助家庭作業的20分鐘完成(每天語數外家庭作業時間不超過60分鐘)。

  當然,課外要完成的還有很多:預習、鞏固字詞、複習背誦70首必背古詩、閱讀《新人文讀本》、閱讀考級的目錄規定的課外書、完成每週一篇的讀書筆記、每週一篇的日記等。

  五嚴的利劍時刻懸在頭上,你不高效行嗎?古人有“窮則思變”的名言,如今的語文教師也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檢測”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假如教師把時間儘量留給學生,讓學生用《補充習題》裡的.題目來“當堂檢測”,用課堂練習來“當堂檢測”,如何?

  我仔細研究了《螳螂捕蟬》一課的補充習題,覺得作為“導學”提綱和“檢測”題都很合適。第一題寫八字成語,意在幫助學生積累成語;第二題閱讀課文片段回答問題,意在幫助學生理解少年的智慧;第三題關於《螳螂捕蟬》的一段文言練習,為拓展練習,重點理解“其”的意思;第四題為說寫能力的訓練,意在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在課堂上看《西遊記》的李欣然同學。

  明確思路之後,前置學習安排了兩項任務:一是會讀,二是會寫生詞並要求找兩個八字成語。

  一上課,解題之後便開火車分節讀課文,全班37人中有12人各讀了一節,除一人讀破了句子,其餘基本順利。對少許字音作了糾正,問題不大。然後交流了自己找的八字成語,再以《補充習題》第一題檢測,要求寫四個,錯誤極少。

  接著分角色朗讀,男生都是“吳王”,女生都是“少年”,我則是作者,一邊讀一邊對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沒想到學生基本能夠進入角色。

  質疑過後,討論交流明白的道理,討論對人物的看法,然後以《補充習題》第二題檢測。此題4個小題目:大臣和少年的勸共同之處是什麼?帶來的結果各是怎樣?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從吳王由“固執”到“恍然大悟”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什麼?1-3題出乎意料的順利,第4題的回答百花齊放,大體為兩個方面:或體會到少年機智,或懂得做人做事要同時注意眼前利益和身後之患。真的不能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於拓展題,正確率也出乎我的想象,除“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中的“其”有七八個學生做錯,其餘基本正確。

  第四題,先讓同桌輪流當“陳老師”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上課讀《西遊記》的“李欣然”,然後我當“李欣然”,聽學生上臺來“勸”,勸得有條有理的我接受,勸得不到位的我再反駁,然後再勸。交流之後寫在補充習題上。

  一節課的時間完成了以上任務,下一節課用來進行復述訓練並作課堂練習。

  看來兩課時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並完成兩個練習是可能的——前提是學生能學會的堅決不講。只要教師組織得緊湊,引導得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練習,就會有高效的語文課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