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1

  在備課時,我覺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在計算上幾乎完全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相似,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了,而是在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為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首先,以同分母分數的加減來引入。因為這樣有幾個好處,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不僅可以複習通分和分數單位這兩個必要知識的鋪墊,而且還可以在學習1/2+1/4時,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去研究把異分母加減法怎樣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然後重點對1/2+1/4的算理進行探究;最後,安排各種練習來鞏固學生的技能。不過,在從圖中找計算方法步驟中,教學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我可以問“圖1/2+圖1/4等於是一個怎樣的圖?”這樣一個問題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後經過學生的回答和教師運用圖形的講解,使學生對這個為什麼要通分的過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在解決分數加減法的時候,通分的幾個步驟要用連等式。因為計算分數一步加減法時,本身就只有一步,中間部分在以後學生熟練做的時候是可以省略的。而本節課是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第一節課,就必須把通分的過程板書出來。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2

  1、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數的運算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把單位統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以同分母分數加法計算法則為基礎的,作為本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異分母的分數計算法則,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即為什麼要先通分。在引導學生掌握演算法和理解算理時,運用了“問題情景——探究方法——溝通比較——建立模型”的結構模型。即:首先是讓學生透過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扇形統計圖設計問題,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第二步透過探討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明確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透過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嘗試練習的體驗,逐步建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的模型。

  2、關注學生的基本事實,著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

  在新知的解決過程中,充分呼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交流、溝通的基礎上,加深對異分母分數加關法計算法則的理解。以實現學習就是對話的基本理念。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並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生之間的知識進行互補,學生髮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減,只有先通分劃成同分母分數,然後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的法則進行計算。上述過程中,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

  3、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每一個人從說的過程中來掌握知識。

  整節課中,分三個點讓學生來說,首先為什麼異分母分數加減要先通分。這是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討;接著在做了異分母分數加法後,讓學生比較說說異分母分數和同分母分數之間有什麼區別。最後,讓學生說說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並總結出計算法則以及注意點。透過這三次說的過程,學生基本上對異分母分數計算方法和為什麼要通分有了一定認識和理解。這樣使學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認識。並且表達能力也有了很好的發展。

  以下幾點是我總結出的應該在以後教學中改進的地方:

  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方面:就拿本節課說,我設計本節課是圍繞教學重難點來展開的,在複習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數單位來引入,事實上應該以同分母分數的加減來引入,因為這樣有幾個好處,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不僅可以複習通分和分數單位這兩個必要知識的鋪墊,還可以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去研究把異分母加減法怎樣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另外,在圖形結合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不過,在這個從圖中找計算方法步驟中,教學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3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小數的互化、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後的一個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計算教學,相對枯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學生主動、高效率地參與學習。使他們在體驗中理解、領會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練習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的價值。聽了葛文娟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點想法:

  1、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傳統的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究的學習。

  這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去上,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先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兩個分數相加,一定要分數單位相同才行。然後告訴學生,異分母分數相加,分數單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後安排一定量的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並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於是他們透過操作,把兩個分數重新平均分,使他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再相加。上述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在進行合作,每一個學生都在主動的探究,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通分這一知識點完全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而且,在整個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在整個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而是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

  2、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課標中不僅使用了“瞭解、理解、掌握、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感受、體驗”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可見新課標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探究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一個特定的數學活動過程,作為一個活動過程,那就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體驗,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演算法,用圖例說明從算理到演算法的演變過程,很好地落實數的運算的要求“演算法直觀與演算法抽象”。注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引導進行資訊的處理,培養學生的素養。更形象去體驗、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探索問題的過程。

  3、聯絡生活實際,利用情境貫穿整堂課。

  好的課題匯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匯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的一開始,引出學生很熟悉的勞動的話題,一下子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讓學生說說分地的方案,並在討論怎樣分的基礎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問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然後,用長方形紙片代替菜地,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高漲,從實踐的情況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既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培養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但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情況,我覺得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麼,學生就做什麼的層面上。而且有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顯得沒有深度,太淡薄,沒有達到本堂課索要培養學生探索,歸納能力的目的。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4

  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是數學運算的重要基礎知識之一,能否掌握好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評價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運算能力,擁有良好的數感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節課教學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在分數加減法運算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成功之處:

  1.注重引導學生構建分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絡。分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含義完全相同,所表示的意義也相同,加法都表示把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減法是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它們的計算方法從表面上看似不同,但是實質上是相同的,其特點: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就是要統一成相同的單位才能進行計算。在教學例題1時,透過小精靈的提示: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嗎?實際上是給學生指明瞭探索的方向:轉化為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透過學生自主思考發現:分數的分母不同,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利用前面學過的知識通分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這樣就可以進行計算了。也就是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

  2.注重轉化思想的培養。小學階段,教師不僅僅進行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鑰匙和靈魂。在本節課中,轉化思想的滲透尤為重要。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就是把新問題如何轉化為舊問題來解決,重點讓學生經歷將新知轉化為舊知的過程,也就是把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轉化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問題。強化這一思想會對於孩子今後的學習受益終身。

  不足之處:

  在計算中一是發現個別學生通分使用的是公倍數,而不是最小公倍數;二是計算的結果沒有化成最簡分數,特別是3的倍數的分數很多學生沒有看出來,導致出現錯誤。

  再教設計:

  重視通分的方法,重點對3的倍數的分數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5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與以往的分數教學相比較,難度較大。學生在四年級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方法,而在前一章,剛學習了通分的知識,為本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掌握“先通分,再計算”的方法並不難,關鍵在於理解算理。因此,我將難點定義為探究發現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方法;教學重點定義為你選擇這種計算方法的理由是什麼。根據這兩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片斷。

  教師出示教學情景:手工課上,小林和小紅比賽摺紙,小紅用一張紙的1/2折了一隻小鳥,小林用同一張紙的1/4折了一條小船,他們共用去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我先讓學生列式,學生很快就得出算式是1/2+1/4+?再讓學生猜一猜得數是幾,有的學生猜是2/6,有的猜是4/8,也有的猜是3/4。在此處學生的思維發生了碰撞,我沒有急著給學生以提示,而是讓他們在小組中討論交流,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證明哪種結果是正確的。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所以有些小組提出:可以運用學過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去解決。也有小組提出可以藉助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塗一塗再找到答案,有的小組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去解決,還有小組提出化成小數再相加減。在此過程中學生高度參與討論,探究的氛圍十分濃厚。在後來的小組交流中,我讓學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再交流計算的方法。在展示中,大家共同篩選出正確的答案是3/4。

  在出現多種計算方法後,我引導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了最佳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通分再計算是最好的方法。接著我又問:“為什麼要通分?”這樣的提問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使學生清楚地知道,由於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只有透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後才可以直接計算。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比較這些方法(除了化小數)有什麼共同之處,引導學生髮現其具有本質的相同點,即它們都是先通分再計算,由摺紙塗色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又以此題讓學生提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放手讓學生獨自解決。另外化小數計算在肯定的基礎上討論:如果用這種方法計算會遇到什麼情況?(侷限性)並讓學生舉例說明。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情況,我覺得在講解為什麼要通分的環節時不夠明瞭,只是讓學生明白了相同的計數單位才可以想加減,而沒有深入的講解是因為單位一平均分成的份數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相加減,如果結合具體的圖形來講解,學生應該理解得更透徹。這也讓我認識到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定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丟擲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這樣的教學更有效率。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教者按“激疑—操作—討論—應用”的線索,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發現新問題,“創造”新知識。充分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新思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舊引新,激疑,激趣。

  本節課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找準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利用正遷移規律,巧妙地以舊知引出新知。熟悉而新穎的學習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疑問和求知興趣。

  二、操作、討論,引導、解決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1)多提供說的機會

  讓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注重學生思維的表露,啟用主體自身已有的知識,鼓勵學生討論,使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素質。

  (2)多提供操作的機會

  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讓學生不僅用眼看,還要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創新,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學生可接受的形式,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

  (3)在“活動”中精心設計提問,相機引導

  在學生操作、討論過程中,老師的提問引導,機智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的學習意向,啟發思維,點撥疑難,指導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會學。

  三、形成能力,應用知識

  採用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根據學生的實際,正視學生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讓學生學中做、做中學,運用已有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激發創新的意識。

  ,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評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7

  計算教學必須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或多或少多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或知識經驗。如何將學生的這些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啟用,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搭橋?是每一位數學教師上課時要考慮的。《數學課程標準解讀》中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學生已在三年級學過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學期也剛學分數的通分。

  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何將學生的這些知識經驗啟用,為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服務,做好鋪墊呢?我是這樣考慮的:

  1、學習新知之前,有必要複習一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為避免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給學生造成暗示,把異分母建行通分這一感覺,在學習新知之前,沒有必要複習通分知識。所以,在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幾道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算式,讓學生口算,並讓學生小結其方法,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

  接著,透過創設情境引出:1/2+1/4、1/2-1/4,引導學生觀察這兩題與剛才口算得幾道題有什麼不同?學生透過仔細觀察,發現“1/2+1/4、1/2-1/4”與剛才口算題的區別在於:分母不同。這時,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數該怎樣計算呢?這樣,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產生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而是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因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

  首先,讓學生複習分數的意義,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數後,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分陣列成加法算式並進行分類,然後透過一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來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喚起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的已有經驗,並讓學生體會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也就是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接著,再讓學生根據另一組分數加法的特點,實現自然過渡,揭示課題。在教學1/2 +1/8時,重點突出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轉化思想。首先,讓學生思考,能像複習題那樣直接計算嗎?為什麼不能?強調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並,既然不能你有什麼辦法找到1/2+1/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運用學過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去解決,或者藉助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塗一塗再找到答案,學生有的進行操作,有的進行計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探究,參與學生的探究,我請了3位學生進行了交流,交流中讓學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並面向全班,再交流計算的方法,並著重讓學生說明為什麼要先通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只有透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後才可以直接計算。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兩種方法有什麼共同之處,引導學生髮現其具有本質的相同點,即它們都是先通分再計算,由摺紙塗色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又以此題讓學生提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放手讓學生獨自解決。

  透過解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你認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算呢?”經歷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後,學生很快總結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教師順勢板書:通分、→、轉化,並說明:最後要把結果化為最簡分數。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幾點不足:

  1、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麼,學生就做什麼的層面上。

  2、 在某些教學環節的設計,考慮得不夠細,每個環節的銜接也不夠流暢。如:在複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後,可讓學生猜一猜異分母分數加法可以怎樣計算,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計算變得生動。

  3、 在講解1/2+1/8的算理這一環節中,我覺得還沒有講透為什麼分數單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新增這樣一環節,就是出現二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兩個圖形時,把它們重疊合併成一個新的圖形,並提問學生現在這個圖形可以用什麼樣的分數來表示,學生自然是無法對這個既有二分之一又有八分之一的圖形用分數來表示,這樣反過來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分母不同的分數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從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再計算這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了。

  4、 在學生自主探究1/2 +1/8的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利用正方形紙,透過塗一塗、折一折,看看1/2 +1/8=?但是就沒有下文了,其實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塗一塗、折一折的基礎上交流摺紙的方法,並讓學生展示作品,進行交流,重點讓學生觀察發現,透過操作,原來的1/2變成了4/8,它的分數單位變成了1/8,4個1/18加1個1/8就是5/8。

  5、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過程中,由於學完通分這個知識已有一段時間了,有部分學生已經遺忘了,不知怎樣進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時,老師應強呼叫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公分母,這樣計算時會比較簡便。

  總之,如果我能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定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丟擲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9

  這兩天的課堂上一直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在教學時,我先以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口算練習作鋪墊,然後隨機出示一題異分母分數加法讓學生口算。在學生出現疑惑時,再讓學生討論,相機揭示出課題,這可能也就應了“以疑激欲”這句話吧,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一時間濃郁了許多,接著以比一比的形式進行練習,學生也都是其樂融融,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差的,可是這兩天的作業,學生的正確率卻是大不如前,每次作業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要訂正,把我改的頭都暈了。真搞不清,這批學生是怎麼回事?

  我想起了我平時的教學,自從接觸了課程改革,自從接觸了新教育實驗之後,在我的教學之中,都能夠自覺的貫徹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滲透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卻不見有多大的提高,這也正是最令我困惑的,為什麼課堂教學的效果有了很大的進步,可考試時的質量卻不見提高呢?

  我突然想起了師範時學的《心理學》教程中對於記憶曲線的描述,我們的數學作業的設計不就是迎合了這個記憶曲線的規律嗎?每天課上要做一定量的練習,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當天的中午作業不就是對學生課上所學的一次鞏固嗎?而家庭作業是對課上所學的再一次鞏固,只有經過這三次的鞏固,我們學生所學的知識才能學得紮實有效。可是我們現在的學生所做的作業不就反映了他們的作業態度嗎,在這樣的作業態度下,學生能學到多少知識,又能鞏固多深呢?

  這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學生的知識要想學得紮實,就必須加強這每天兩次的課外作業的作業質量,改正學生作業時的態度。我自認為我的課上學生的興趣已經被激發了出來,可是到了課外沒有很好的監督,尤其是家庭作業缺少了家長的有效配合檢查,學生家庭作業質量是和不做的效果差不多,這樣的教學效果能出來嗎?

  這兩天我開始了對學生實施做錯題目進行懲罰的措施,在這樣的懲罰措施之下作業的正確率還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也看出了學生的那不願的情緒。這使我的內心始終感到不自在,因為這樣的手段已經讓學生完全喪失了學習時的樂趣,只是為了片面提高學生考試時的成績,提高所謂的教學質量,為了達到學生在正常情況下難以達到的優秀率和及格率而強迫學生在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也許在不久後的期末考試中,學生們能夠考出一個非常好的成績,讓領導們滿意,讓我的虛榮心得到滿足,讓他們的家長看了咧開了嘴,可是這幫學生卻成了什麼呢?又一批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嗎?我不知該……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10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小數的互化、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後的一個知識點。

  教學中,先讓學生嘗試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讓學生運用舊知識嘗試新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一些與學生聯絡緊密的生活素材,並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只要留心觀察,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再進行交流,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長此以往,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有很大幫助。同時,鼓勵演算法的多樣性,可使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這部分知識是計算教學,相對枯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學生主動、高效率地參與學習。使他們在體驗中理解、領會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練習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11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上一節課有很多相似之處。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本課的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計算教學是枯燥乏味的。新課開始創設“按要求種地”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一張長方形紙上動手操作去塗色表示1/2和1/4,既複習舊知,又為後面的新知教學鋪路。

  2、操作體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數學知識只有透過學生親身主動的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學生自己的知識。教學中,教者能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並藉助動手操作,明白了1/2加1/4為什麼要通分的算理。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的計算方法。整個活動過程,讓學生始終處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學生透過自己和同伴的努力,明悟算理,掌握演算法,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同時滲透了轉化思想。

  4、把分數加減法和解決問題相聯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體會分數加減法實際意義,提高學生計算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分數加減法的應用價值。

  改進之處:

  教學語言雖注意了啟發性,但還不夠明快,簡潔。總是擔心學生不會,或敘述不到位而想代替說,或者重複學生髮言,影響了教學節奏。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篇12

  教者在備課時,充分意識到 “吃透兩頭”,才能讓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收放自如。根據分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在計算上幾乎完全與前一知識“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相似,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已經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了,而是在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

  (一)聯絡學生,重組教材內容,改變呈現形式:

  “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靈活處理教材。”是我們教師努力的方向,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者重組教材內容、改變它的呈現形式,更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學生說出一些分數後,讓學生自己選題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練習,在練習中即可以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碰到問題時,在合作交流、互相討論、相互提問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新知的探索,這有利於知識的正遷移,更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

  (二)素材來源於學生,體現一個“親”字:

  學習材料提供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師提供,還可以由學生來提供。但就學生個體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創造的材料總是最親切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初步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學生學習的材料都來源於學生自己,學生透過對材料的感知,喚起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回憶,在回憶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提高,激發起再創造的慾望。第一是匯入階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一些你認為印象比較深刻的分數,為後面的學習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開階段:分二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是由學生自己自由選擇剛才列舉出來的分數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練習,透過教師選取典型的練習進行反饋,來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第二個層次也是在自由練習的基礎上,透過反饋來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以及計算方法;三是鞏固練習階段:採用互相出題,同桌互批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在本節課中,本著所用到的學習材料完全“來源於學生,取自於學生,用之於學生”這一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的慾望,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

  (三)充分開放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的慾望:

  開放性的教學對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正真成曾學習的主人並獲得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節課教師首先力爭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試圖開放師生關係。以開放性的內容作引導,開啟學生的思維。如:本節課採用學生自己說出一些分數,然後在這些分數上找自己會做的分數加、減法,在互相交流、爭論、合作的基礎上探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突破為什麼要先通分再計算的算理;在知識的鞏固上採用學生之間互相出題,互相批改等形式。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開放、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的機會,以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交流和發展,努力營造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