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反思 篇1

  一、教材處理:

  《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平面鏡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應用,是光現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見到,學生對此並不陌生,也很感興趣,但對成像規律和特點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缺乏較理性的認識和科學的探究。教材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突出了以下幾點:

  1、 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基於初二學生探究基礎和知識儲備實際情況,教材直接給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要求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平面鏡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點。並且透過課後作業的形式佈置了探究凸面鏡和凹面鏡成像特點的任務,把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本課主要圍繞科學家在科學探究時從問題→實驗→問題→實驗→結論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引導,防止出現學生盲目探究,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在思考方向上給以啟發、點拔,最後還是由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決。

  二、教學方法的處理:

  在《平面鏡成像》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溫故知新→激趣質疑→實驗探究→互動研討→分析解疑→反饋練習→應用提高的教學程式。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有很多感性認識,每一位同學都能說出一些,在同學交流過程中,我不失時機的提出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各自的觀點看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由於平時很少進行分組實驗,加上過高估計學生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學生剛開始無從下手,只在左顧右盼,不知怎樣做。在實驗中我感覺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能力較差,需要老師更多的指導,需要創設更多的機會,培養他們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更好的體現新課標理念。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現在光屏上的,是虛像,作為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學生不易理解,透過設計學生容易答出三個問題進行引導,加上前面複習中光路圖的畫法為突破學生理解平面鏡成虛像這一難點打下基礎,在課上我又透過演示,讓學生自己在鏡後放一張白紙作為光屏,從邊上看屏上有沒有像,和平時投影儀屏上的像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白實像和虛像區別,針對學生平時的認識“人離鏡子越遠,像越小”,讓學生設計實驗進行辨別,很好的糾正以前的錯誤觀點。

  三、不足之處

  1. 對基礎差的學生關注不夠,他們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會很多,可是由於在課堂上需要面對的是大多數學生,另外在課堂上時間有限也是一個原因,如果是小班制授課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2. 對於錯誤的處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髮現錯誤、糾正錯誤。

  3.在得出實驗結論後,我又試著問同學除了剛才的實驗結論,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還有什麼猜想。此時學生普遍提不出問題,表現為思維短路。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衡量一個人有無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很多學生習慣於老師的包辦代替,他只是一名聽眾。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多的考慮怎樣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深刻甚至更多問題走出課堂,不能把學生培養成被動的、吸收知識的馴服的工具。

  四、成功之處

  透過本次課的教學和課後學生反映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本節課的整體內容掌握的還是比較好的。在基礎知識方面,大家都能對實驗的過程有很好的理解,對於實驗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能夠很好的利用這次實驗來解決實際練習時遇到的問題。在學習技能方面,同學們掌握了一種重要的實驗技能——替代法,知道了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掌握的技能更好的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麻煩,適當的時候,用簡單明瞭的操作來替換複雜困難的操作,

  用簡單明瞭的問題代替複雜困難的問題。在情感態度方面,同學們透過這次學習,明白了學習過程中應該是一個團結協作,共同努力達到目的的過程,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

  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反思 篇2

  1.本節課設計是以照鏡子並向學生提問為起點,學生活動為主線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場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樹立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本節課重點在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程及科學方法,並將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中,體會物理是有用的。

  2.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有很多感性認識。每一位同學都能說出一些,在與同學們交流的過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各自的觀點看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由於以前沒進行這種型別的課,加上過高估計學生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參與交流討論,尤其在設計實驗方案環節,我說的太多,佔用時間過長,導致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較短。儘管完成了教學任務,得出了實驗結果,但感覺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能力較差,需要老師更多的指導,需要創設更多的機會,培養他們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而且教師在上這類探究實驗課時要積累經驗,總結失敗的原因,是課堂更好的體現新課標理念。

  3.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要更新,應認識到: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學生對於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價值的樹立,是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的。要從過去過分強調知識的學習中轉變過來,綜合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改變教學法手段,充分認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從滿堂灌中退出,課堂應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像《平面鏡》這樣貼近生活、應用性強的課,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就應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提出問題的意識,學會科學辯證地看待問題。一堂課要培養學生什麼,學法的指導應貫穿全程。如何讓某一種能力的培養突顯,在課堂中對教材的處理應是有所捨棄、有所加強,若要面面俱到,必將面面不到。

  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反思 篇3

  平面鏡成像這節課是在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基礎上,立足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來學習、探究、應用平面鏡成像的。使學生在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物理。

  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是八年級學生遇到的比較完整的一次科學探究,而對於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多,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現象,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是透過創設澆不滅的蠟燭這一魔術影片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樂於去討論、猜想、設計並進行實驗。從而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以達到現代教學的真正目的。

  對平面鏡成像問題,學生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於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往往會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和看法,在這一點上,教師要實際教學中特別要注意,要及時給予更正。比如物近像大,物遠像小是許多學生的主觀臆想,教學中可以從一下兩方面來糾正,(1)在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係時,強調點燃的蠟燭雖然與平面鏡的距離改變了,但未點燃的蠟燭還是和觀察到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像和物的大小還是相同的。(2)再透過作圖來說明這一錯誤認識是視角問題,是由於人的錯覺所引起的。這樣既澄清了學生的錯誤觀點和認識,又鞏固和加深了學生對像和物等大的理解。

  由於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而對虛像這一概念也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也是教學中的難點。我在教學中是透過兩個方面進行教學的,(1)透過平面鏡所成的像與小孔成像相對比,說明像雖然都能透過眼睛觀察到,但實像是實際光線所會聚的,是能用光屏承接到的,而平面鏡所成的像是不能用光屏承接到的、且不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因而是虛像。(2)在學習關於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時,藉助於作圖分析說明發光點是怎樣成像的,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所形成的,因而是虛像。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要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意點撥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反思 篇4

  《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平面鏡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應用,是光現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實驗。本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探究出平面鏡成像特點,難點是平面鏡成虛像的理解。

  一、教學效果反思:

  1、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見到,學生對此並不陌生,也很感興趣,但對成像規律和特點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比如“人離鏡子越遠,像越小”等認識。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先播放影片“魔術水中的`蠟燭”,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探究情境,然後透過學生活動,讓每一個學生“照鏡子”,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回答,引出課題。同時將學生的答案歸類,分為:“像和物大小關係”,“像和物距離關係”為實驗做出鋪墊。實際教學中學生配合較好,氣氛熱烈,提出了備課時意想不到的問題。

  2、完整的將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全部運用,對本節課來說,不太現實,因此,我在教學中重點突破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結論,評估幾個環節。而設計實驗中,如何比較“像和物的大小’關係,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因此我在教學中用兩個全等三角形,問學生如何比較它們的大小,學生很容易說出讓他們重合,從而引出重合這個概念,啟發學生用兩段等大的蠟燭來進行比較。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實驗這一想法,雖然沒有一步到位,但最終找到了方法。成功的解決的這一問題。並在實際操作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灌輸了“替代法”。

  將設計實驗的難度降了一些。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思維能緊跟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3、虛像的理解是個難點,為此我特意製作了課件,複習小孔成像成實像,告訴學生可以用光屏來驗證像的虛實,並用實驗來驗證。做好一系列鋪墊之後,讓小組討論實驗步驟,也就水到渠成。課上學生表現非常積極,思維活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放手讓學生實驗,給學生提供了科學探究的機會,保證學生的探究時間,讓學生親自感悟“物體成像”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科學探究能力,課上大部分組都成功的得出了結論,只有一個組由於平面鏡和白紙不垂直,出現了物像不重合,經教師指點,也得出了結論。

  5、平面鏡成像是個重要實驗,為此我專門設計了評估這一環節,沒想到重要環節成了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做的非常好,是我感到很驚訝,這讓我深信: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

  二、不足之處:

  1、由於開始引課用的時間有點長,事先設計好的內容沒有完成。

  2、在學生提出問題時,有些問題沒有直接回答。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處理的有點草率,平面鏡成像的光路圖講的有點著急。只用多媒體顯示,且多媒體課件製作相對簡略,對學生作圖能力的培養可能不利。對“潛望鏡”能激發學生創造性的也因時間倉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給學生。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多的考慮怎樣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深刻甚至更多問題走出課堂,不能把學生培養成被動的、吸收知識的馴服的工具。

  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反思 篇5

  《平面鏡成像》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將全班同學各按實驗小組落座。開始匯入,然後先是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像具有什麼特點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各種猜想,有說“像與物體是一樣”的,有說“物體離鏡子遠了,像會變小”的,有說“物體離鏡子近了,像就會變大”的,還有說“物體向哪個方向移動了,像也會跟著向哪個方向動”的,也有說“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遠”的等等,哈哈!小樣兒,說的這些都在我的預料之中,小菜!將學生的這些猜想問題加以“引導”,然後做適當分類,於是就明確的提出了實驗所要探究的那些經典問題:一是“像物等大”問題,二是“像物等距”問題,三是“像與物關於鏡面對稱”問題。

  引導學生設計好實驗,下面就是進行實驗了,於是我胸有成竹的對學生們說,器材大家可以任意選擇,可以是老師給準備的,也可以是自己從家裡帶的,也可以是自己身邊的一些文具,開始吧!於是同學們七手八腳的忙起來,我下臺巡視指導,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驗操作的都是規規矩矩的經典步驟:

  1.將白紙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後將玻璃垂直放在白紙上。

  2.玻璃板前放一直點燃的蠟燭

  3.玻璃板後放一直同樣的未點燃的蠟燭

  4.移動點燃的蠟燭,直到從玻璃板前看上去蠟燭的像點燃似的

  5.比較物與像的大小是否相等

  6.測量物與像分別到平面鏡的距離

  實驗過程告一段落,然後我“引導”學生透過分析歸納最後得出了正確的實驗結論。

  到此整個實驗探究過程和我預想的一樣順利,用通常我們老師評課的語言來說那就是較好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呀。

  可這時,最後一組的幾個同學好像爭執了起來,且有點火藥味了,於是我又問了一句“同學們在實驗的過程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這一組中的張好同學脹紅著臉(他正與別人爭執)站起來說:“老師,這個實驗中為什麼要用玻璃片兒呢?”,立刻與他爭執的其中一位站起來說“這樣可以更方便的找到物體的像呀!”,其他同學也略帶不屑的小聲說“老師都說過多少遍了,你就傻吧!”。張好更急了扔出一句“那就非用玻璃片呀,研究平面鏡成像用平面鏡不行嗎?”在我的印像裡張好是一個不太愛聽話,還有些愛鑽牛角尖兒的主兒,開始我對他的這些話也有些不耐煩,不過我還是耐心的、平和的問道“那你有好的方法嗎?可以給大家展示一下”。他看我給了他展現的機會,這下可有了說理的地方,更來勁了,我走道了這組的旁邊,見他真的沒有用玻璃板,而是用自己從家裡帶來的把掌大的小平面鏡,方方正正的,開始比畫起來,他用兩支相同的新鉛筆,一支放在平面鏡前,一支放在平面鏡後,讓一支鉛筆的一半在平面鏡邊沿的裡面,另一半要在平面鏡的邊沿外面,用另一支鉛筆在鏡子後面摸索著找像的位置。看到這裡,我確實被這個學生給震了,心想這分明就是我們老師天天在追求的“創新”嗎!如果當時我不耐煩的將他們這些問題“壓”下去,那真是太殘忍了,在這節課上我大家讚賞了這位張好同學。

  這個學生的“創新”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像,下課回到辦公室,我靜坐下來,又是慚愧又是感慨萬千。作為教師,雖然我們天天在吶喊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實際上我們多數老師仍經驗化重複著那些老內容,我們的教學根本沒有本質性的改觀,甚至越是有經驗的老師,就越是“自負”,思想頭腦越是僵化,想教學生創新,而我們自己是否有了“創新”的意識?新課程改革下,我們不斷的更新教育理念,要教師“主導”,要學生“主體”,可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的“導”還不是“逼”著學生“倒向”自己的思維車轍之中嗎?是到了該我們教育工作者好好思考一下的時候了,我感覺我們真的是任重而道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