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語文課,內容是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課堂實錄結尾片段:
師:(較動情地說)“拳拳兒女心,殷殷報國情。古往今來,歌詠祖國的詩歌不勝列舉。舒婷的這首詩讓我們情緒激昂,感慨萬端。如果不是發自心底的對祖國的愛,是很難巧妙地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情感的。同學們,你們說是嗎?”
生:(漫不經心,小聲地)是。
師:(目光在每個學生的臉上都停留了半秒鐘)“相信同學們也會有感而發,寫出你心中的那份對祖國的愛的。現在讓我們模仿本文第一節的寫法,把你的心聲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吧”。
生:(抓耳撓腮,翻閱課本和資料的聲音此起彼伏)
(五分鐘後)
師:“完成的同學請舉手示意”。
生(相互觀望後,低頭者居多)
師:(稍有不悅,但仍然有笑意寫在臉上)“不論你寫的是長是短,是平實還是生動,都顯示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大膽地讀出你心中的感受吧”。
(環顧四周,無一人應聲)
師:(生氣,煩躁,目光掃視了平常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曉宵,你來讀”,“快點,別讓同學們等急了。”
生1:(臉紅)“老師,我還沒想好”。
師:(沒說話,也沒示意她坐下)“蘭林,你的怎麼樣了?”
生2:(小聲地)“我是你河裡的小魚,好多年來喝著汙濁的水;我是你天空的小鳥,數年來找不到棲息的巢;我是……”
眾生:(鬨堂大笑)
師:(尷尬、失望、不安)“算了,算了,還是別讀了,課後自己寫好潤色加工,下節課上交流。”
(隨著下課的鈴聲老師走出了教室,學生長舒了一口氣。)
【反思】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課堂遭遇瞭如此“尷尬”?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室裡沒有了“小手如林”的“感人鏡頭”、沒有了回答問題時“歡呼雀躍的興奮場面”?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連我們做教師的也失去了應有的耐心和對學生滿懷信心的希望?
為此,我反覆閱讀了陳大偉教授的《怎樣觀課、議課》一書,其中一位教師的發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語文會有很多困惑和尷尬,但我們不能選擇一種逃避的方式或是推卸責任的方式。學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眼神,實際上和教師的設計是有關係的。如果說學生沒有興趣,那麼教師的責任就是讓他有興趣。”
再回過頭來看這節課失敗的原因:
1、教師對詩歌知識的講解很少,學生“無章可循”:
詩歌講究精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和恰到好處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讓學生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的。平時在教詩歌的時候我們總是把作者這樣寫的好處分析的“頭頭是道”,學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來真正做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學生對這樣寫的原因並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說換一種說法去寫了,怎麼看都覺得還是原文寫得妙。
2、學生的品行和身體並沒有一起成長:
現在,八榮八恥歌可以說誰都會唱,但真正心中有愛,行動上有落實的學生又有幾個呢?我們在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讓他們的身體和品行一起成長了,我實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卻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對祖國的愛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形象可感的'語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還談何有感而發呢?
3、學生對詩歌的練習少,沒有興趣,教師也沒有起到示範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把話題作文當作學生練習的主題,很少有在詩歌方面強化訓練的,平時的詩歌教學也多以朗誦、欣賞、品味為主,再加上有些詩歌晦澀難懂,學生很難從詩歌中找到適應自己的那份感覺,還有一點,我認為教師的引導和示範寫作也很重要,如果課前教師能精心準備幾個這樣的開頭,我想會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的。
【後記】
這節課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反思之後,我又調整了思路,認真的寫了幾段開頭,在下節課上我給學生讀了自己寫的小詩後,又加以引導,學生的詩情才有所激發,寫起來還有點興趣。儘管寫的還很幼稚,還達不到“力透紙背”的效果,但學生只要敢大膽嘗試,智慧的蓓蕾遲早都會綻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