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學反思
關於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學反思
在前面的學段中,學生已學習了合併同類項、去括號等整式運算內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為承上啟下的重要內容。因此,它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根據學生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和麵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本節課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數的問題,得到方程,這個方程的特點就是有些係數是分數,這時學生紛紛用合併同類項,把係數化為1的變形方法來解,但在合併同類項時幾個分數的求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感到困難且容易出錯,再看方程怎樣解呢?學生困惑了,不知從何處下手了,此時,需要尋求一種新的變形方法來解它求知的慾望出來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數係數化為整數,使解方程中的計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時,我發現存在這樣的一些問題: ① 部分學生不會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這點要適當指導,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乘以方程兩邊的項時,漏乘不含分母的項,
③ 當減式中分子是多項式且分母恰好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時,去分母后,分子沒有作為一個整體加上括號,容易錯符號。如解方程方程兩邊都乘以10後,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沒有加括號,弄錯了符號對解題步驟的歸納說法基本一致。就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本節課習題設計的不夠充分,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訓練強度達不到,當分母是小數時,找最小公倍數是困難的,我們要引導學生: ①把小數的分母化為整數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兩項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兩項分母同乘以 ,則兩項的分母分別成為2和5,即原方程變形為整數。
② 想辦法將分母變為1。等式兩邊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10。
③學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號呢,還是先去分母,怎樣計算會簡便些呢?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以上活動都比較感興趣,特別是對討論的環節每個學生都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對解題步驟的歸納說法基本一致,就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只要我們善於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多思考多練習,抓住特點,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給學生準備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題,達到檢測和拓展數學思維的目的。
另外,從學生的'作業中反饋出:對去分母的第一步還存在較大的問題,是不是說明過程的敘述不太清楚,部分學生摸稜兩可,真真自己做的時候就會暴露出不懂的,這也提醒我今後的教學中在關鍵的知識點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輕易的解決問題。備課時應該多多思考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再修改初備的教案,儘量完善,儘量完美。
但我還是感覺到:我講的太多;主動權還沒有放心大膽地交還給學生,否則情況會可能會更好。這也是我的缺點,應該化大力氣來調整自己。另外也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識,把數學課上地生動活潑。
(1)基本體現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逐步引導學生學習。
(2)對學情分析不準確,本來認為學生對工程問題會掌握的很好,不會出現問題,課堂會相對很輕鬆,但結果是學生早就忘了工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複習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嚴重影響了後續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課上臨時調節不到位,使一堂本應輕鬆的課變得沉悶、不能有效推進。
(3)從學習有效性考慮,對教學設計可做如下改進,一是複習中工程問題可利用例題分解完成,這樣可以為例題做鋪墊,提高審題效率,降低學習難度,使例題學習更順暢。二是例題後的變式,一道是在例題基礎上的變結論題,另一道是單獨的一道題,但是條件與例題有變化。此題不如在例題基礎上直接變條件,節省審題時間,讓學生充分體會工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的變化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4)教學方法要改進,學生學習困難時研討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問題研討都可以得出結論,所以教師點撥的作用要適時體現。如,學生對工程問題中的相等關係認識有困難時,教師可以透過力求方法表示整體1與各部分關係,這樣學生可以很輕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