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上冊《分一分與除法》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上冊《分一分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一:v
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單元的教學,我透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課件的主題圖,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透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實 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在本單元應用題方面,部分學生掌握得不太好,其一,條件和問題分不清,算式中的除數和商會顛倒位置。其二,數量關係分析得不透徹,當乘法和除法題目都出現的時候,分不清什麼時候用乘法解決,什麼時候用除法解決。針對這兩點,我在練習課上,重點讓學生多對應用題分析條件和問題,並理清每道題的數量關係,使他們熟練掌握及應用本單元知識。
篇二:二年級數學上冊《分一分與除法》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一、本節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了五個環節的內容:
1、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2、動手操作,學習平均分。
3、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4、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5、課堂總結,拓展平均分。
二、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課的開始,從學生熟悉“喜洋洋和美羊羊”分五角星的故事入手,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引出三種分五角星的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分五角星的多樣化,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分法,並說明自己喜歡的原因,引出分兩份同樣多,透過教師的板演圈一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份數,每份的個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
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透過讓學生說一說、擺一擺圓片的過程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透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
在課的始終,讓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說一說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彙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樣化。
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2支鉛筆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學生動手操作,彙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後的每份的數量是同樣的。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最佳化分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整個活動是在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彙報的過程。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後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個別問題提出時語言不夠準確、嚴謹,使得學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顯得自己有點措手不及。
2、練習題的最後一題處理的有些快,應該讓學生充分的看明白圖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關“平均分”的事例,學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師應抓住動態的生成資源,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是“平均分”為什麼不是。
這節課的設計,沒有現代教學裝置,有的只是學生自己準備好的學具,教師準備的道具,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新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篇三:二年級數學上冊《分一分與除法》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難點是用除法意義理解分數意義。讓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來表示兩數相除的商,能運 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我首先讓學生利用整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複習了除法的意義,並且強調對於均分問題用除法算。接著,再引出幾個用除法解決的問題(不能整除),根據前邊分餅的活動,結果可以用分數表示,從而把除法與分數聯絡了起來。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改變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指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特徵的多樣化的學習 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教與學的方式, 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動力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讓學生透過動手操 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塊餅的,3塊餅的,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上面幾個算式,有什麼發現?同桌交流、討論,然後找學生說 一說:被除數相當於分數的什麼,除數相當於分數的什麼,再找學生完整地說,我再補充,並強調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且板書。
整節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觀察力都有充分的展現,學生們想出了各種方法或者道理來 證明,語言表達得十分流暢,分析能力路較強。透過最後練習題的鞏固,學習效果不錯,大大的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