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精選9篇)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精選9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精選9篇),歡迎大家分享。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1
《二力平衡》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透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並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為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複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一方面可以拓展課堂時空,使學習不僅是一堂課所學內容,它打開了學生的視野,穿越時間的隧道,把過去、現在、將來的有關知識濃縮在一起,供學生採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瞭解人不但活著,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讚揚,給每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趣味遊戲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拔河比賽遊戲,讓學生在動感情趣中進入物理世界,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知識。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2
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課的重點,更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所以上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當45分鐘過後,回想起這節課的教學過程,還是有許多成功之處的。
第一、引課比較自然,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引課,加上書上的圖片,還準備了多媒體課件,視聽材料比較充分。但有一點遺憾就是多媒體教室被別人用著,所以課件沒看到。
第二、探究實驗準備的比較充分,因為實驗器材比較充足,所以做的是分組實驗,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第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邊實驗邊總結,得出二力平衡條件,教師適時點撥,學生對的地方多加表揚、鼓勵。
學過二力平衡條件後,注意兩點聯絡
二力平衡與兩個力的合力的聯絡;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為零。物體受到平衡力與物體運動狀態的聯絡;物體受到平衡力時,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教材對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兩幅圖片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狀態的討論引入,以生活素材為基礎,體現從生活走向科學,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過程,透過實驗操作和對比觀察讓他們在觀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並從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本節包括二力平衡的條件和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問題。
【學情分析】
在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有關知識,包括力的作用效果、牛頓第一定律等知識,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二力平衡比較抽象,教材中嘗試透過生活中的情景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學習,可以透過實驗操作、合作交流、自我發現來突破學生的思維障礙和誤區。實現知識的建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特點,透過學生自己進行具體的實驗,最終歸納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實驗觀察和分析,知道什麼是二力平衡狀態;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透過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透過二力平衡的條件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二力平衡的條件物體在平衡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難點:二力平衡的應用
【教具、學具、實驗器材】
帶有滑輪的鐵架臺、卡片、細繩、鉤碼(3或4個相同的)、剪刀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4
本節課採用預習、展示合二為一,把本節知識分成五個知識點:知識點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識點二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知識點三是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區別與聯絡;知識點四、知識五分別是二力平衡的應用。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是:一是學生能事先預習,完成學案;二是學生能敢於自己動手做演示實驗;三是學生敢於展示自己的風采,能在小組內組長的帶領下,自行分配任務,組長教會組員,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學生樂於參與,幾乎全員參與展示。
較以往老式課堂,學生多了一份活力。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實驗,透過自行討論,總結觀察結果,歸納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但不足之處也很多,試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由於學生採用“三三六”教學模式,學生在展示時顯得拘謹、生澀,語言不很流暢。而且有的學生怕忘記自己的分配任務,事先寫好稿,而在展示時不能脫稿展示。
二是學生儘管分成了學習小組,但要想採用“兵教兵”,僅靠別組同學說一遍就達到會解題的目的顯然不夠。所以,沒有達到小組幫扶、結對子的作用。當別組同學展示完某個知識點時,幫扶小對子沒有重新講解鞏固的過程,這樣印象不深刻。
三是沒有學生質疑的過程。三三六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質疑,創新能力的培養,目的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學生能夠質疑,但在講課中發現,很少有同學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在某小組在展示時,其他組的同學很少提出疑問。
今後上課的整改措施:一是繼續實施三三六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全員參與,儘量消滅“差生”。二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對每節課學生小組評價時,向這方面傾斜,給提出問題、提出質疑的小組加分。這樣,由於教師評價的導向,學生會積極參與到質疑活動中來。三是各小組展示完後,對重要內容,重點的習題讓組內每兩人結成幫扶對子,由程度較好的學生再講給程度較差的學生聽一遍,透過這種形式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5
《二力平衡》這一節課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主要在於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學習不緊是一堂課所學內容,更重要是開啟學生的視野,實驗敢於改造創新,書中實驗與改造實驗的對比找出改造後的實驗的優越性,使學生更易懂,我覺得這是成功的一個亮點。學以致用,迅速結合前一單元彈簧測力計掛一物體為什麼讀數就是此物重,用本節課知識讓學生來解答,前後知識整合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題,環環相扣加深知識點的靈活運用,這也是我覺得成功的第二個亮點。但不足之處也很多,試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班上學生儘管分成了學習小組,但要想採用“兵教兵”,僅靠別組同學說一遍就達到會解題的目的顯然不夠。二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夠,總是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部分內容。
但是由於與學生磨練不夠,學生展現自己的表現不夠自然,活力不夠開放,這些也是今後還要多加鍛鍊和強化的。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6
二力平衡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向來都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難講好,學生不易理解,具體問題分析經常張冠李戴,鬧出很多笑話。
在授課中,我以桌子上書本為例,講解二力平衡平衡,為了避免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進行了受力分析,但學生還是混淆這兩個問題,造成了教學過程( )中的難點,嚴重阻礙了學生正確分析力學問題;為此,在習題課上,我換學生自己為受力的研究物件,當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學生親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種力,進行受力分析,並且將各個力進行比對,指導學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具體方法是:
(1)請同學們站立;
(2)對自己所受力進行分析,並說出來;
(3)感受腳受到的支援力,分析對地面的壓力,感受這一對相互作用力,並共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在對方的兩個力(即對方是受力物體);
(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援力,並共同分析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受力物體是同一個,這個結論很關鍵;
(5)比對二個物理概念,進行距離練習,鞏固提高;
透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認識,大多數同學能夠區分這兩個概念,突破了這個學習中的難點。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7
本節課首先透過四個具體的例子,採用小組討論,大組彙報的方法由學生分析總結出平衡狀態和二力平衡的結論,然後透過課堂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這是本節教學重點。透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同時輔以聯絡生活實際,如:用相同大小的力拉靜止在地面的同學,得知:二力平衡時物體處於靜止狀態,關於這一點大多數學生是容易接受的。為了完整地認識二力平衡,物體的運動狀態應為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受力狀況。在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時,如果透過力的示意圖,幫助學生去分析受力情況,學生會更容易接受。
本節課,我透過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加強學生的合作交流,讓學習好的先掌握,然後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利用“生幫生”提高更多學生的參與。對於教學重難點的突破,需要學生透過大量的練習,並透過例子,結合力的示意圖去理解掌握,我只講10分鐘,然後留下25分鐘的時間去探究分析。但在練習題的安排上,備課時還要做到由簡到難,層層遞進。總體感覺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還是比較滿意的。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8
在二力平平衡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站在電梯中,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人和電梯靜止,第二種情況是人和電梯勻速上升,第三種情況是人和電梯勻速下降,三種情況下電梯對人的支援力分別為F1、F2、F3,則F1、F2、F3的大小關係是怎樣的?正確答案是三者相等,因為三種情況中,人都處於平衡狀態,電梯對人的支援力和人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三種情況下支援力都等於人的重力。可是在講完這個問題後,我感覺學生表面上好象是認同了這個答案,可學生心中似乎還有一個疑惑,既然三次支援力都等於重力,為什麼物體可以是上升也可以是下降?當拉力等於重力時,物體究竟處於什麼運動狀態呢?
我知道,這個問題靠單純的說教,學生可能總是口服而心不取服,怎麼辦呢?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於是,我想到用實驗的方法。
用一個測力計、兩個50克的鉤碼、一個鐵架臺、一個滑輪、一根細線。先將滑輪固定在鐵架臺並放在水平面上,鉤碼掛在測力計下,測力計用細線吊起穿過滑輪,然後用手拉住細線使測力計分別靜止、緩慢勻速上升、緩慢勻速下降,可發現三次測力計示數相等。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可是學生表情似乎還有疑問。於是將實驗再次進行,再觀察,強調讓學生觀察剛開始運動的瞬間。學生會發現,在向上運動的開始瞬間,測力計示數稍微略大,然後迅速等於重力,向下時則相反。
為什麼這樣呢?再將向上運動由勻速改為加速,可發現測力計示數大於重力,向上減速則相反。於是得出結論,加速時,拉力大於重力,減速運動時,拉力小於重力。
再思考勻速運動的整個過程,可明白其實從靜止到勻速向上運動的瞬間實質是向上加速,所以拉力略大於重力,從靜止到勻速向下運動瞬間實質是向下加速。所以在由靜止到運動的瞬間拉力會略有變化。
再思考可得出結論,一個靜止的物體,如果所受拉力等於重力,物體會保持靜止;某一瞬間拉力大於重力,則物體會向著拉力方向開始運動,然後拉力等於重力,物體沿著拉力方向繼續勻速運動,即向上勻速運動;某一瞬間拉力小於重力,則物體會向著重力方向開始運動,然後拉力等於重力,物體沿著重力方向繼續勻速運動,即向上勻速運動。所以當拉力等於重力時,物體究竟處於什麼運動狀態,取決於它的初始狀態。
課文《二力平衡》教學反思9
初中階段的物理課程,是普及公民的物理科學素養的養成教育,在教學中,不過分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本節透過對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和靜止的物體受力情況的分析,使學生建立平衡力的概念,並透過學生的探究活動,得到二力平衡的條件。因此,教學中要儘量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建立新的物理概念,教學過程不要完全從概念出發處理。
本節課講解時我儘量讓學生體會力和運動的第一種關係;平衡力——平衡狀態;非平衡力——非平衡狀態。怎樣知道兩個力是平衡力,然後學平衡力的條件;最後平衡力的應用。我覺得我最好之處在於讓學生體會了牛頓第一定律的現實意義,物體受到平衡力作用相當於不受力的情況。不足之處,從其他教師的反思中,我體會到,讓學生體會平衡力的條件生活經驗不足。應該用彈簧測力計拉著一個物體體會,兩力平衡時大小相等,從不在同一直線拉一個物體,體會平衡力需要同一直線上。
應該舉一些生活實際的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