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精選6篇)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1

  毋庸置疑,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狀物類文章。全文看似寫的樟樹,其實是為了謳歌樟樹的主人——宋慶齡。

  一般來說,閱讀狀物類文章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描寫事物的特點。任何物體,無論是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是無生命的靜物,無不有其自身的形態。要準確地抓住描述物件的外形特徵,閱讀時,一般可從文章對物的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的描寫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層次搞清楚。閱讀時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狀物的順序,文章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先從哪方面寫,再寫到哪方面,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

  3、瞭解文章運用的修辭方法。為了將物描寫得更生動、更形象,作者常會運用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比等修辭方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我們在閱讀時應細細體味,好好揣摩。

  4、體會作者對描述物件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狀物時,總會流露出某種思想感情,或喜愛,或厭惡,或讚美,或憎恨,我們在閱讀時應準確把握作者的真情實感。

  具體到本節課的教學,又有一些變化。首先我們可以從1——3自然段層層設疑的寫作手法入手:作者為什麼“兩棵樹”——“兩棵樹”——“兩顆樟樹”,讓學生明白設定懸念的好處,感受這兩棵樟樹的不同尋常,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然後,簡單的來談一談宋慶齡

  的一些資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風亮節,這也是在為後面的人和樹的融會貫通做鋪墊。接著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對4、5自然段主要內容的概括上。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們一定要找準狀物類的文章的特點,即作者筆下的樟樹怎麼樣?作者又是從哪些角度去介紹樟樹的?在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內容的同時,學會概括狀物類文章的方法。

  讀好書、寫好字是最基本的學習要求。在第一課時的教學裡,我們尤其要重視初讀的指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展示的機會,把讀通讀順做到實處。寫字的指導,重要的還是要給學生練習的機會,講要講在必須講的地方。“繁”的上緊下松,“瞻”的穿插,這些書寫知識需要老師的點撥。

  這篇文章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宋慶齡。人們為什麼瞻仰宋慶齡故居?為什麼在樟樹下合影?佈置學生完成書後第5題,為節課再讀4、5自然段作了很好的鋪墊。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2

  一、《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主題介紹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

  二、從課前準備、上課過程情況進行反思

  (一)課前準備情況

  課前進行充分的備課,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並使用好我校導學案,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緊緊圍繞學情調查中小組內彙總出的問題進行導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得更多知識,能力得到不斷地增強。在上一節課的預習引領環節就引導學生進行了預習:重點對生字、新詞、重點句子勾畫及理解;多朗讀課文,試著理解課文內容;蒐集關於宋慶齡的資料等。

  (二)上課過程反思

  1、教學中一直努力的踐行著我校“兩步八環節”教學模式。透過學情調查,學生提出了預習後不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人們要在樟樹前留影?課堂緊緊圍繞這個主要問題,解決問題時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透過多種方式的閱讀感受文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一方面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導學時抓住樟樹的外形特點、可貴之處以及人與樹的關係展開分析。對這個重點問題,進行了兩次小組討論,給足了學生思考和討論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理解、體會。外形特點從“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幹”、“樹葉”、“四季常青”等三個方面,讓學生從“粗壯”、“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來體會樟樹頑強的生命力,並對學生進行了朗讀指導。樟樹的可貴之處是在它枝

  枯葉落,做成傢俱之後,依然能保持香味並且驅蟲,這是其他樹木所沒有的可貴之處。從品讀樟樹的可貴,進而啟發“樹與人”的關係,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對宋慶齡的瞭解畢竟是淺顯的,文中也沒有做詳實的介紹,如何讓樹與人之間架起橋樑呢?於是就詳細地向介紹宋慶齡的生平事蹟,進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透過展示、合作交流,學生就能夠逐步理解“故居——樟樹——故居主人”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宋慶齡同志的高尚人格。透過對宋慶齡這個人物的滲透感悟之後再來回答課後的問題,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是因為樟樹有著和宋慶齡一樣的品質,和樟樹合影就如同和宋慶齡合影一樣,等等。學生在這種多讀多悟的自主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感。

  2、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沒有充分考慮到大多數學生不能收集到宋慶齡的資料,學生對宋慶齡還是沒有真正的瞭解,在這樣理解基礎上展開的進一步導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課文內涵真正的理解。

  (2)課堂充滿活力不夠、師生互動有待進一步加強。應在平時多與學生溝通、交往,與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關係,實現教師多重角色的轉變,課堂上便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3)學生展示方式單一,展示過程有待進一步規範、加強。如板演應該增加等。展示過程中,有些學生還顯得放不開,畏畏縮縮的,信心不夠。另外展示姿態、語言等也有待加強規範。

  (4)學生對課文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指導上還遠遠不夠。小組討論探究問題時,師生各做什麼,還不夠明確,應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明確。

  (5)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裡可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為快等,這一點做得不夠。如能由此再做一點聯想,我們其實在教作文的時候總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範文,其實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寶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懂得遷移運用課文等。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3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教學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透過閱讀感受揣摩文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積極為學生建構與文字、作者對話的時空;一方面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寫了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可貴之處。學習這一段,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看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麼?再讓學生自讀、圈點。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我藉助小黑板把學生說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品味領會了句子的含義,理清了句子之間的關係,還體會出課文是如何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地寫出樟樹的可貴之處的。在這些學習梳理的過程中,我只作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始終是積極的探究者、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最後我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樟樹的可貴之處在哪裡?學生在對第五小節的充分朗讀感悟之後,對這個問題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學生在這種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感。

  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應當重視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作用,應當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學習第五小節時,感悟樟樹的高貴品質是為之後延伸到人物宋慶齡身上作鋪墊的。講到宋慶齡不捨得這樣的兩棵樟樹,再講到人們也喜歡樟樹,進而讓學生質疑為什麼? 由此讓學生感悟樟樹的品質,進而過渡講到宋慶齡這個人,透過品讀,我們既要感悟到樟樹拒蟲、永久保持香氣的可貴之處,又要品味出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可貴品質。這個教學環節,我還讓學生藉助課外補充閱讀資料,認識宋慶齡這個人。宋慶齡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鬥,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竭盡全力。補充了這些課外的閱讀資料意在喚醒沉睡於學生內心的精神食糧,意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而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透過對宋慶齡這個人物的滲透感悟之後再來回答課後的問題,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是因為樟樹有著和宋慶齡一樣的品質,和樟樹合影就如同和宋慶齡合影一樣,等等。 整篇課文內容非常簡單,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和可貴的精神品質。我們讀懂了樟樹,也就讀懂了宋慶齡。課後再反思這篇課

  文,我覺得似乎沒必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在學習如此簡單的文字上,因為本身課文沒有一點的難度,而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裡可以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為快,或者可以設定一個說話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來到了宋慶齡的故居也和樟樹合了影。回去之後拿給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問爸爸為什麼要和樟樹合影,爸爸就說……這樣既可以寫出樟樹蓬勃、可貴的一面,又可以寫出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品行。這一教學環節還力求引領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真正意義上升華主題,深化中心。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4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優美篇章,物與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兩條線索。明線是寫樟樹,暗線是突顯宋慶齡高尚的情操。明線是顯性的,暗線是潛伏的。我教這課時,抓住一句話“宋慶齡說‘我捨不得這兩棵樹’”為切入點,設計了三個環節來使明暗兩條線融會升華。第一環節是讓學生感受樟樹的外形美,第二個環節是體會樟樹的內在美,第三個環節是將人和樹有機地結合起來,明白樟樹就是宋慶齡的象徵。

  教學前面兩個環節時,我按部就班,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樟樹的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也體會到了樟樹香氣長存的高貴品質。接下去教第三環節,也是這一課教學的難點所在。在初次閱讀的時候,我覺得本文還是把著重點放在對樟樹的理解和感悟上,讓學生在閱讀中到樟樹的外形美和內在美,最後點撥一下即可,不需要重墨塗抹,對樹的瞻仰就是對人的懷念,宋慶齡的形象也會豐滿起來,因為人去樹依舊蔥翠,人去樹依舊香氣撲鼻。這應該是水到渠成。所以教學第三環節的時候我透過一個多媒體展示了宋慶齡的幾張圖片,配以宋慶齡的事蹟介紹。我本以為學生會在這裡找到樟樹和宋慶齡的聯絡,並能感受到宋慶齡的偉大。但我預料錯了,這一點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出來。雖然後面有幾個學生說出一些樟樹和宋慶齡的聯絡,但是這些回答難免讓人有一種在帖標籤的感覺。學生只是知道了樟樹與宋慶齡有聯絡,並沒有真正讀懂課文。

  課後在陸校長的指導下,我對這一環節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回顧我的課堂,我覺得我這一環節講得太“碎”,太生硬。我以一個對宋慶齡比較瞭解的這樣一個人的角度上來問孩子問題。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也總是在盡力回答我需要的答案。課堂看似生動,但實際上學生缺少思考,缺少理解。宋慶齡的故事畢竟離學生的距離比較遠了,那麼我們如何讓學生感知宋慶齡呢?如何把樹與人聯絡起來呢?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不能把樹與人獨立開來理解這篇文章,我在解讀的時候已經能夠清楚地知道樹就是人,樹的一些品質就是人的品質,對樹的瞻仰就是對人的懷念。那怎樣讓學生去認識一個陌生人呢?去理解陌生人與樟樹之間的關係呢?我覺得必須要以一個感性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只有感性的故事才能讓學生快速地去認識一個人,而且學生天生就是喜歡聽故事的。所以找一個恰切的故事,一個能夠體現宋慶齡品質的故事,這個品質也是和樟樹想吻合的,這樣就將人和樹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我準備講宋慶齡冒險救陳庚將軍的故事,讓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後再去讀課文,去體會樟樹與宋慶齡的聯絡,給學生一個思考與感悟的時間。等學生真正有了感悟,再透過一個小練筆的方式把感悟寫下來,這時候學生積澱的東西才是真正要學的。這時候學生也就應該能真正理解樟樹和宋慶齡的關係了。

  我覺得,我開始所有的設想都是美好的,可往往經不起實踐的檢驗。這無疑說明自己在教學上存在不足,尚需努力。首先,我要在語言錘鍊上還需要下工夫,不同的文章,語言特點不一樣。我要在閱讀文字的時候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將文字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將自己的語言融入到文字之中,使“其言皆出吾口”使“其意皆出吾心”,這樣一來,才能對文章有了一種親近感,文字就內化為教師的內容。其次,與其它課相比,語文課更富有人性,更富有感情,這對語文教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堂語文課,一定要精心準備。切不可自以為是、隨手捻來。有時,靈感的突發,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們在教學上畢竟還只是入門階段,文化底蘊也不夠豐厚,只有踏踏實實才能上出實實在在的好課。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5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課文借宋慶齡故居門前的兩棵樟樹高貴的品質,來說明樹主人的品德高尚。

  那這兩棵樹到底有著怎樣的高貴品質呢?課文用了兩個自然段來介紹。

  第一、四季常青。樟樹一年四季,鬱鬱蔥蔥,蓬蓬勃勃。生命力頑強,她枝幹粗壯,綿延蓬勃。這一特點特別像宋慶齡的一生,她一生為了中國的革命和解放事業忙碌不停,歷經坎坷,但是不屈不撓。

  第二、香氣永存。樟樹一生就有一種淡淡的香氣,這種香氣讓所有的蟲子都懼怕不已。香氣不會隨著樹木的死亡而消亡,只有木料存在一天,香氣就一直都在。這恆久不變的香氣,多像是宋慶齡高貴的品質呀!她一生忙於人們的解放事業,生命不停,奮鬥不止。

  透過這樣的分析,讓孩子懂得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的運用能夠更深刻地刻畫出人物的高貴品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6

  今天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宋特和很多老師給了不少建議與指導,我頗為感動,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朗讀教學是"短板"。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我捨不得這兩棵樟樹"的主線,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反覆誦讀,在讀中品味樟樹的勃勃生機與可貴之處,但是總體感覺學生的朗讀不到位,雖然宋特在後來的指導中提到未必要讀出樟樹的生命力與蓬蓬勃勃的氣勢,但由此看出我對學生的朗讀訓練是不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強朗讀指導。

  二、課堂教學"教過了"。

  在教學中自己的思路雖然清晰,但是感覺還是"教過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學生熟悉的生字詞仍然讓學生反覆讀,甚至在日常複習課上反覆聽寫,對於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說,無疑是在做無用功,這一點是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的,也需要精講知識點,讓學生自己來提出自己不會或者不紮實的問題,這樣更能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教學過程"不敢放手"。

  站在三尺講臺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卻慢慢開始理解語文教學的真諦,很多時候,我們教給了學生太多,卻無法讓學生學以致用。本課的教學,雖然我也有讓學生一定的動腦思考,下筆寫體會,但是並沒有"教得巧",學生很多時候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卻沒有自己發揮的太多空間。正如《最佳路徑》中格羅培斯的設計理念一樣,教學要給學生自由,教師害怕給學生自由卻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實是教師的教學引導及課堂駕馭能力不夠深厚。彷彿覺得自己是一個帶領孩子走在獨木橋上的人,只引導孩子到達了目的地,而對於沿途的風景卻沒有讓孩子細細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應該是孩子邊活蹦亂跳地走過獨木橋,邊欣賞路邊的風景,愉快得到達目的地,這才是孩子想要的課堂。深感慚愧的是自己的教學功底不夠深厚,而在平時的教學中,忙忙碌碌,碌碌無為,只應付於完成教學的常規工作,卻沒有進行大量專業的閱讀,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閱讀教學理論專著和相關書籍,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教學能力,才能不斷整合最佳化自己的教學思路。

  四、教學過程缺乏思考。

  宋特的指導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缺乏思考的老師。在平時的上課中,覺得好的教案就照著別人的上,卻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歸根結蒂,是缺乏思考,在評課的過程中,戴菲老師也說要根據班級的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和調整教學思路,這一點我是認同的,卻很少思考班級的學情是什麼,只知道這一節課我要教什麼,這就造成了學生會的我可能還在教,學生不會的我卻不知道。做一個會思考的老師,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本班的學情結合起來確定教學目標,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

  宋特的指導,讓我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原來課還可以這樣上,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