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文成公主進西藏》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文成公主進西藏》教學反思

  [設計理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教學設計就力圖體現這一教學理念,以讀為根本,以“動人”為研讀專題,開展研究性閱讀,採用板塊式設計,從整體感知形成專題、深入研讀、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從整體入手(初步整體感受)──部分(抓住重點、難點、特點研讀)──整體(感受和領悟寫法、學法的昇華),體現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基本程式。另外,透過研究性閱讀這一載體,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發展學生個性,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收集資料——推理假設——對照驗證”等科學方法論的初步形成。

  [設計特色]

  一、在探究閱讀中實現情感昇華

  整個教學過程以情為主線。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非常重視認知與情感結合,極力突出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以便能形成一種認知與情感之間的協調活動為主線、以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的教學模式。本課教學就努力體現這一理論,(感知“動人”——感受“動人”——探究“動人”——想象“動人”——感悟“動人”)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從具體教學環節上說:

  1、匯入時激發情——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一開始,教師就以“今天,我們一起用心來感受一位偉大的女性。”為開

  白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閱讀期待。以一種“未成曲調先有的‘情’來感染學生。接著以“這樣的一位女性,我們心底裡為她驕傲。那麼,我們就來讀一讀這個故事”引入讓學生在高漲熱情地驅動下投入自主閱讀中。

  2、初讀時感受情——隱隱春山淡淡情

  在初讀環節中,讓學生自由讀文,初步感受故事動人。同時也推動自己情感的提升,展開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透過“誰來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來展示學生初讀的成果,進而引出研讀專題。

  3、研讀中深化情——情漸深入漸無窮

  那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這故事的動人呢?請再讀課文,用橫線劃出,用序號標出。劃好地請先去讀一讀,體會它的動人。並自己選擇一動人之處進行研究。並進行了學法的引導:自讀理解—體會想象—交流體會—朗讀展示,透過開展研究性閱讀,讀悟結合,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動人”,提升自己的情感。

  4、交流中展示情——一言一語總關情

  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想象當時的情景,談自己的體會,(樂意遠嫁他鄉、

  歷盡苦傳文明、受到熱烈歡迎……)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此時學生的一言一語都是真情的流露,內心的告白。而且在交流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碰撞和啟發,進一步深化了各自己的認知理解和情感體驗。

  5、想象中深化情——情到深處不言多

  本文重點只是講了進西藏時的動人故事,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和西藏人民一道建設西藏,肯定還發生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請根據課本提供和你自己掌握的資訊,推想一個動人的場面,並用筆寫下來。讓學生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推理想象,並內化自己的情感。

  5、迴歸中內化情——情到“心”處自然真

  這個故事動人,我們也想象了動人,讓我們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些都是因為誰而動人呢?(文成公主)是的,因為她的什麼而動人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文成公主的“動人”吧,再讀課文。透過初讀、研讀,交流,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與文字的共鳴,此時的讀也自然能有情有感了。

  6、拓展中延伸情——此“情”綿綿無絕期

  這個故事動人,我們也想象了動人,讓我們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些都是因為誰而動人呢?(文成公主)是的,因為她的什麼而動人呢?(為了人類的和平,民族團結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根據已有的資料,(課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網或查資料,寫一篇以《中國偉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為題寫一篇文章。透過引導點撥,回顧全文的“動人”,讓學生領悟到所有的動人都是因為文成公主,因為她的為了人類的和平,民族團結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實現認知的構建。

  二、在探究閱讀中發展學生個性

  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和完善,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1.充分發揮研讀的自主性

  研讀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自主地閱讀獲取和運用”,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了閱讀教學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想學習的可能性,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學習和發展的權利。當學生們進行研究性閱讀時,學習活動愈是自主,那麼研讀的過程就愈是反映學生的個性,就愈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我們教師就必須真正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而教師的指導則主要在於營造一種有利於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環境和氛圍,使課堂上產生融洽的師生情感,積極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索、能力的發揮上達到最佳狀態。儘量讓學生獨立觀察,儘量讓學生獨立思考,儘量讓學生多讀多說,儘量讓學生總結歸納,儘量讓學生多練多做。變課堂為一個充滿創造與發現的樂園,從而充分發揮研讀的自主性,使學生個性發展獲得最佳效果。本課教學從初讀感知到選擇性檢查,再到研讀專題、交流彙報、推理想象無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2.著力提倡感悟的獨立性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不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語文課正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領域,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個性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去獨立自主地感悟。

  研讀是學生獨立研究教材的學習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感悟,必然會有些不同,帶有濃重的個性化的傾向,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因為,每一個學生具體的閱讀,有著各自注重的焦點,每一位學生的理解,都與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閱讀習慣等有關。即使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教師的指導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裡,對同一課文的感悟也會有差異。在研讀的過程中出現學生獨立自主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師要珍視、尊重並大加鼓勵的,正是學生這種不同的閱讀感悟。這種個性差異的閱讀感悟,對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個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認識和理解,如學生的讀,學生的對“動人”點的選擇。當然,同時教師也注意了正解價值觀的導向。

  3.努力展現交流的真實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地創造。”

  在研讀這種課堂模式中,學生的課堂交流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研讀成果,並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獲得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展現課堂交流的真實性,交流時,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也允許學生保留看法。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教師,敢於標新立異。正確引導和熱情鼓勵那些平時會“要小聰明”、能使出“雕蟲小技”和敢於“吃螃蟹”的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課堂是允許出錯的地方”,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講對了要肯定、讚揚,講錯了進行熱情幫助學生糾正。應該允許學生嘗試錯誤,體現課堂交流的真實性,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發展的思維空間,使每一節課在每位學生的心目中都成為施展才華的舞臺。學生站起來發言,回答正確與不正確一樣看待。當聽到學生精彩的發言時,老師帶領全班同學表示向他學習;回答不正確時,老師說:“感謝你的一參與,再想想應該怎樣做,等會兒請你回答好嗎?”

  回答問題無論正確與否,只要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交流,真實地展示自已的學情,就有機會促進自己的個性發展。

  4.真誠尊重學習的選擇性

  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就必須真誠尊重學生學習的選擇性。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從根本上講,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創造性的勞動過程,創造性越高,學習的效果應當越好。然而,由於學生長期按教師的指令學習,只會用劃一的方式去學習,這必然使學生的創造性受到限制。學生也由於長期失去個人選擇的機會,個人的發展也必然受到了壓抑。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學會選擇,在選擇中學會判斷,給每一個學生自主性的活動實踐的機會,尊重學生對學習的選擇,才能使活動具有真正的教育價值。

  自主選擇是一種主體意識、主體行為、主體能力的體現。我們在進行研究性閱讀時,就應在更多的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初讀課文時,檢查一下學生是否真的讀通了課文,讓學生自己選擇和同伴一起來分工朗讀課文,讓學生選擇一個最難讀的句子,或者挑一個自已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來潛心品讀……把讀的選擇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深讀課文時,啟發學生去提煉了課文的主線,然後開門見山地提出研讀專題,學生充分地展開有選擇性地學習,選擇自認為最“動人”的一處進行研讀。此時,我們可以把學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研讀的質量。

  同時,在佈置作業時,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層次性的作業練習,允許學生在作業的數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選擇。把選擇的自主權大膽地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完成作業,這樣無疑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更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三、在探究閱讀中轉變學習方式

  透過研究性閱讀這一載體,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發展學生個性,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本課教學以自讀自悟為主,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在自主學習中有所得有所感的前提下開展合作交流,先同桌後全班,使學吸取別人的精華,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在閱讀中引導探究學習,“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從哪裡看出它的動人?”“選擇一處研讀,為什麼動人?”確立研讀專題後,開展板塊式研究性閱讀。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從體驗到構建,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培養了學生探究創新的能力。

  四、在探究閱讀中滲透科學方法論

  本課教學從上網收集資料補充課文的背景材料,從情境推想人物的內心世界,從情境推想“在四十多年裡,為建設西藏,還有哪些動人的故事?”這是本設計的亮點,進一步拓展延伸,在推理的同時讓學生說明推理的理由,並讓他們再到網上、圖書館查詢資料,進行驗證,以促使學生“收集資料——推理假設——對照驗證”等科學方法論的初步形成。讓科學方法論承載語文字體,為學生終生持續發展奠基。

  [不足探討]

  1、本課教學中,教師放手還不夠,唯恐學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導得太多。使學生的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

  2、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因為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使部分學生對文字的感受深度不夠,感情沒有達到共鳴。

  3、時間的安排上,研讀第一個“動人”之處,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推理想象時間不夠,學生的想象不能充分展示,從而造成亮點不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