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多樣化的新思考的教學反思
演算法多樣化的新思考的教學反思
演算法多樣化是不是就等同於一題多解,是不是演算法越多越好呢?這是值得所有的小學數學老師思考的一個問題。作為教師,我們不應忽視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水平,一味地強調演算法多樣化。我們教師在實施演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
1、要正確理解演算法多樣化的實質。
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體現。它是針對計算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從各自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種教學策略,也是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其實質是尊重學生對計算方法的自主選擇。讓他們在計算中感受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為此,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演算法的多樣化,而將演算法形式化、教條化。
不少演算法是在教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的不停追問、暗示下“逼”出來的。像有的學生為了“配合”教師,把實際計算中自己不用的演算法“上報交差”;有的學生則為了“與眾不同”,人為地拼湊演算法;有的演算法實際上是與別人雷同的……可以說,這些演算法並不反映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也沒有多大的實際價值。由此可見,教師如果片面地追求演算法的數量,以為演算法越多越好,而忽視演算法的質量,忽視演算法背後所代表的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很容易會把學生引入鑽牛角尖和亂用演算法的誤區。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2、處理好演算法多樣化和演算法最佳化的關係。
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發展水平不同,對相同的教學內容往往表現出個性化的認識和理解,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多樣性,因此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就會形成多種方法。在這些方法中,有些演算法比較簡便,有些演算法比較麻煩;有些演算法思維水平較低,有些演算法層次較高,這就會產生演算法最佳化的問題。演算法最佳化的過程應是學生不斷體驗和感悟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強制規定和主觀臆斷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自己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演算法。例如,解決“18+7”這樣的計算問題時,學生提出各種演算法後,教師不要急於評價,也不要用一種演算法去統一,更不能演算法“自由化”,即想怎樣算就怎樣算。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演算法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比較中瞭解各種演算法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或者幾種演算法,以此正確地理解演算法多樣化和演算法最佳化的關係。
至於教材中編排的某些演算法,如果在教學時沒有學生提出,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其一,若已經是學生不用的“低思維層次的演算法”,教師可以不再出示,以免學生走回頭路。其二,若是演算法經教師“千呼萬喚”仍不“出來”,說明演算法離學生“最近發展區”很遠,大可不必呈現。其三,若是有利於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演算法,教師可透過提示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也可透過向學生推薦等形式進行呈現。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避免把演算法刻意“灌輸”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