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我的一節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說、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

  講課中,我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對摺,再用陰影畫出一部分,說出這是幾分之幾,又讓他們貼在黑板上。孩子們折呀、畫呀,說出了許多。貼的時候個子小,夠不著,我把孩子一個個抱起來讓他們貼。每發現有孩子說出一個新分數,我都要誇獎一番:“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雖是一聲很平常的讚語,但卻極大地激勵了孩子的自信心。

  講分數各部分名稱時,我不是膚淺、生硬地去講分數線、分子、分母。而是生動地打比方:我們開頭把一個大圓月餅從中間切開,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橫表示,咱把它叫分數線。平均分成兩份的“2”寫在下面叫“分母”。這一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就寫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關係密切,該起個什麼名呢?學生天真地說:“叫分兒。”“叫分女。”我微笑著告訴孩子:“你們想象得很好,等你們長大了也許會創造出新的數學公式,命名為‘分兒’‘分女’,咱們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嗎?”我感到:這不是無足輕重的兒戲之舉,它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點燃的是智慧與創造的點點火花。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纏著我再講一會兒,不願讓老師下課。在依依不捨地停止了授課後,孩子們一個個爭著告訴我:“老師,你的教材好。”“老師,我愛您!”這充滿稚氣又帶著真摯情感的童言,打動了我的心。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對老師的最高獎賞。我激動地說:“孩子們,我也愛你們。”我相信,這群孩子會把我永遠銘記在心,終生難忘。

  什麼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麼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從這節課裡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臺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認識幾分之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92—93頁內容。這節課也是本人在這學期執教的教研公開課。集體備課和多次試教,讓我在收穫中成長。現將執教中的反思作簡單的文字記錄。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孩子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分月餅。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條香蕉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師:剛才我們都是怎樣分的?

  師:什麼是平均分呀?

  (3)現在只有1個月餅,也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個。

  師:每人分到的是這個月餅的一半,“一半”怎麼表示呢,大家在數學作業紙上表示表示吧。

  師:能不能也用一個數來表示呢?

  師:你們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數嗎?(分數)

  師:看來要表示一個月餅的一半,已經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數來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數,什麼呀?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分數。

  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做數學,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資助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我注重為學生創造探究條件,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進一步探究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認識。本節課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在認識1/2時,學生透過分月餅初步感知了1/2的意義後,我安排了一個用各種圖形來折出1/2的活動,讓學生從實物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知道不同的物體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在認識1/4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用同樣一張正方形紙折出1/4,學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1/4也不同,透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感悟,相同的分數,可以用不同的圖形來表示;同一個圖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數,並初步感知分數的大小。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每個分數都由學生自己去創造,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經過手腦並用,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從而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本課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自主創造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利用各種形狀的紙片自由地動手摺一折、塗一塗,並用分數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圖形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嗎?我們小組合作,來看看活動建議。

  活動建議:

  用陰影表示出手中圖形的幾分之一。(每組的幾名同學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說一說,每個分數表示什麼意思。

  比較陰影部分表示分數的大小

  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發現1/2與1/4,1/3與1/4比較大小的規律: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這樣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深刻。

  在這一節課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組合作應該是在這節課裡的亮點。我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裡折一折、塗一塗,相互交流從而理解分數的意義,讓他們覺得分數這個內容沒有那麼枯燥,但是有個小遺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組活動結束以後,我沒有反饋,我應該請小組的成員發言,讓小組的成員來彙報結果,說一說剛才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這樣折?這樣學生再來說分數的意義就容易一些。

  聯絡生活實際還不夠。我出示的關於幾分之一的例子不多,並且學生也沒有感受到身邊還有哪些幾分之一,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如果學生感覺不到幾分之一與生活的聯絡,那麼他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就不會太深刻,不久就會忘記。

  比較分子都是1的分數的大小放在第二課時講比較好。這節課就認識幾分之一,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能寫,然後在拓展延伸,再聯絡生活,整節課就把重點放在幾分之一的意義、分數的讀法和寫法上,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它為我們今後學習小數的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收穫與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整數到分數,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節課一開始藉助主題圖創設既豐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一個月餅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激發學生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源於生活實際,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

  2、注重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折一折、塗一塗活動中感知、體驗、深化認識、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含義。

  3、從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為依託,理解分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能建立在對直觀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採用了“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紙的並塗色”、“看到圖片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等形式的練習,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有機地聯絡起來,將“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4、存在的不足。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的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出幾分之一的意義,應鼓勵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小學階段學習完整數後,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本課教學,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新的變化。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這裡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水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對分數含義的理解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對二分之一含義的理解上,我讓學生自己說這個蘋果的一半是怎麼來的,當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適時地加以引導。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的去說二分之一的含義。並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什麼還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透過讓學生地反覆的說,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分數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每個部分所代表的含義。在講二分之一書寫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畫分數線的時候用直尺。

  此外,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

  1、首先是時間觀念不夠強。

  導致後邊的環節沒有更好的實施。在備課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每個環節的具體時間,導致這節課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組活動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講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時,和讓學生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的說,用時較多。而且形式較為單一。直接影響到後邊環節的講授。

  2、教育機智有待加強。

  在認識二分之一的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有個同學說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皮球的二分之一,當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以後,其實學生還不夠理解並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沒有及時的指出這個學生的錯誤,應該抓住這個問題,試問學生,如果把這個皮球平均分了,這個球還能玩嗎?適時地給學生指導具體什麼樣的東西我們可以分,什麼樣的分不得。在之後就不會再出現分冰箱、鐘錶的問題了。或者即使出現了,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自己來解決。可能要比老師強調的要好。學生會更清楚。

  3、知識的延伸、拓展不夠

  比如在教學二分之一的含義的時候,指出了分數家族裡還有很多這樣的分數,但學生說的都是分母在10以內的分數,我應該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等。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併不侷限於分母是10以內的分數。或是舉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個物品平均分成了二十三份。進而強化了學生對平均分的份數的理解。

  4、小組活動不充分,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節課我本設計兩個動手的環節,一個是摺紙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塗色,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摺紙塗色方法,卻可以得到同一個分數;說一說四分之一的含義。另一個是用圓形紙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透過學生創造的不同的分數,進而引到分數大小的比較。但在課堂上都沒有實施起來。也是這節課最遺憾的地方。

  5、評價語言不夠

  在問到“一半”如何表示時,一個學生回答“0.5”,這個答案儘管也是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我忽視了對她的誇獎,僅是說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數是我們還沒有學過的知識。倘若這時我問下學生是如何得知的,再誇獎她好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卻忽略了,這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6、沒有聯絡到生活的分數。

  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理解分數的產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同時也有利於學生聯絡常見的事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分數的含義,強化應用分數的意識。透過這些聯絡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這節課遺憾的地方很多,如果在講這節課,我會把這些不足彌補過來,並在環節的銜接上仔細斟酌,讓教學的時候環節更加的緊湊,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透過這次講課,我知道教學還是要多想、多實踐、多反思、多總結。這是我這節課反思。希望各位老師能夠給我多提寶貴意見。更希望透過老師們的指導,使我更快的成長起來。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用了一週多的時間把第八單元學完了。學習起來還真沒那麼“難”,為什麼這麼說呢?

  學習本單元的內容,關鍵是讓孩子們理解分數的意義,比較中理解、計算中理解、應用中理解。給出一個分數,能舉例說明他所表示的意義,反覆說,說完一個說第二個等,學生輪換著說。

  在比較大小的時候,比較的是兩種分數的大小:一種是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另一種是分母一樣的分數。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從分數的意義上分析,一個月餅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樣大小的月餅,分的份數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兩個分數,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樣的分數(同分母分數),同樣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數,取出的份數越多,分子就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大。

  分數的簡單計算,主要學習了:同分母(本冊沒有說明是同分母)的分數的加、減運算,1減一個分數。學生出現錯誤較多的是:結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時候化簡成1。1減去一個分數時,要把1看成是和這個分數的分母一樣的分子、分母一樣的分數,然後再計算。

  最後一節是分數的簡單應用。主要是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作分子。還有一些這樣的題目:形如有15個蘋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紅蘋果,三分之二是黃香蕉蘋果,問題是紅蘋果有幾個?黃蘋果有幾個?從分數的意義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於5,每份是5個,1份就是5個,2份就是10個。檢驗的過程是:10+5=15,和總數15一致,因此解答正確。在講這一節時,學生是在理解了分數表示的意義的情況下進行的,感覺做起來特別的順,效果也挺好。

  所以學習數學知識,必須以學生理解為前提,多說、多動手操作,這樣在練習的時候就沒有那麼難。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我緊扣新課改的理念,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達到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備學生、備生活、備教材,在這堂課教學中,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獲得了強烈的情感體驗。

  2、加強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學的過程

  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找一找、折一折、塗一塗、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的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3、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整堂課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說出他們的發現,再自主探索。同時,我注意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巧破

  建立分數表象的關鍵是1/2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始終抓住平均分,透過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難,判斷中的比較辨析。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小學階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現代數學理論認為,數學活動就是“用數學”的具體體現,其核心就是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把數學知識發現和“再創造”出來,並能靈活的實踐運用。因此,教師如何組織學生獲得有效的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有效領悟分數概念,這裡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中秋節分月餅。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然後再認識幾分之幾時,讓學生選擇例舉的分數用圖形折出來或者自己把一個圖形折一折創造出一個分數,並互相說說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麼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透過折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

  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我們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我們老師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3、學生自覺創新、主動構建認知結構的習慣得以培養。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知識、內化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維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師儘可能地創造多形式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構建認知結構的習慣。學生在分數學習的活動體驗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認識。

  4、聯絡生活實際,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學習內容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習材料便於學生操作,學習活動過程始終關注著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

  雖然本堂課有以上幾個優點,但是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教育機智有待加強。在讓學生用正方形紙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動環節中,請學生上臺展示時,學生說塗錯了,而為了使本堂課順利進行,我忽視了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倘若這時我利用這名學生的“錯誤”來引導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認識中,這樣就會對學生產生激勵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2、學生傾聽的習慣還要加強,課堂評價有待提高。

  3、在教學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還有待提高,如在教學設計上要更具匠心,教學語言有待進一步規範,板書還要多加練習等等。

  4、雖然將學生的積極性透過動手、小組合作調動起來了,但是孩子們在操作的時候進度不同,影響了時間,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雖然讓他收掉但還有部分學生牽掛未折完的現象。

  5、本節課不夠精練,有些提問不是很準確,由於引導不當的原因,學生說的不夠熟練和精確,導致說的環節太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使得本節課出現了練習量不夠及沒有總結的現象,這也是以後教學我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數學意識,多多學習數學語言。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8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91頁至92頁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學段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是“認識幾分之一”。新課標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要求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簡單分數,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以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到認識分數是關於數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觸過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數,但並不理解它的.含義。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中已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所以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的去獲取分數的相關知識。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

  情感態度 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問題解決 當整數不能表示平均分後,所得物體的個數時,我們可以用分數表示。 數學思考 透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結合教學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發展,豐富學生的素養。

  學習重點: 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學習難點: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感知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教具、學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彩色筆,課件

  學習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

  一、創設情境,感知等分

  1、 老師這裡有4個月餅,想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準備怎麼分?能用數字表示你分得的結果嗎?為什麼這樣分?

  數學上把物體分得一樣多,叫做?(板書:平均分)

  如果給你兩個餅還是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準備怎麼分?能用數字表示你分得的結果嗎?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為這是分數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

  二、自主探索,產生需要

  1、可是現在只有一個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怎樣分?把手中的圓片當成月餅,分一分。

  (這個環節利用學生活動“分東西”引入,在學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了一半,透過質疑,學生髮現一半不能用自己學過的數字來表示,自然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慾望)

  A、理解平均分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我將圓片對摺,每個小朋友分得一半。

  師:為什麼要對摺?

  生:為了分得同樣多。

  師:那這個對摺的目的就是為了平均分。我們可以說把這個圓片平均分成兩份。 (老師將半個塗上顏色,貼在黑板上)我們可以用畫圖的方法表示。

  師: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分得的結果嗎?

  生:0.5,二分之一,1/2

  師:能說說1/2中的2表示什麼?

  生:表示平均分成兩份。

  像二分之一這樣的數就是分數。我們這節課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

  B、理解“每一份”

  師:你能在月餅上找到另一個二分之一嗎?(板書1/2)

  師帶領同學邊比劃邊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1/2。 (這個環節用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知二分之一產生的過程,透過讀一讀,說一說能夠對二分之一的概念進行完整的表述。並明確一個單位1內有兩個二分之一)

  2、 折一折,找出長方形的1/2。

  (學生活動,然後展示)

  師:折法不同,為什麼塗色的部分都是長方形的1/2呢?

  小結:折法不同沒關係,只要折的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這個環節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同時,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即:折法不同,塗色部分的形狀也不同,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新的疑問引發新的思考,我讓學生結合自己折的紙說一說。使學生明白不同單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3、如果有4個同學平均分這個月餅,每個同學又分得多少呢?你能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嗎?

  生:1/4,畫圖,折一折,語言描述。

  除了圓形可以折出四分之一,正方形能折出四分之一嗎?

  學生活動,然後展示不同分法。

  師:你能看懂誰的圖? (這個環節再次動手摺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然後讓學生想一想有不同的畫法嗎?同桌互相交流不同的折法,是想讓學生把對分數的理解從直觀感知過度到形象思維上來,能以此類推,理解分數產生的意義。同時理解平均分的份數與分母之間的關係。)

  4、判斷。 下面圖形中的塗色部分,能用

  表示嗎?為什麼?

  ( ) ( ) ( ) ( )

  (這個環節主要是想讓學生透過比較判斷,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三、深入理解、認識分數

  (1)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

  生: 1/4、1/8、1/3、1/6??(讓學生上來寫兩個)

  我們這樣說下去能把分數說完嗎?

  (2)拿一張紙折一折,並用斜線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

  小組內交流。

  展示作品。

  彙報: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塗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4份,塗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下面哪個圖裡的塗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請寫出來,並說說理由。

  (讓學生先獨立做,再2人小組交流,針對答案不能統一的題目進行大組交流,還是不能統一的,最後全班交流,這樣分層交流,小組長先檢查組員的掌握情況,然後大組長彙總,交流更深入,而且節約了時間,聽、說的效率更高,真正做到了懂了的不講,教師精講。)

  (這道練習題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點,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調節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練習注重了層次性,開放性,發展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既體現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又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既照顧了全體,也有效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五、總結延伸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這樣做,是這對整堂課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概括,對重點知識畫龍點睛,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整體思維能力。)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9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新課標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分數概念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而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課時的教學是筆者在這次去希望小學上的內容。新課開始,我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回答把8個蘋果和4個蘋果平均分裝在兩個盤子裡,每個盤子可以裝幾個?把8個蘋果、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學生回答後教師在黑板上演示。接著我出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個盤子裡可以裝多少個?”學生就回答半個蘋果,老師就問:半個蘋果是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個蘋果,那這半個蘋果你能用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數字來表示呢?在學生猜測不定的過程中,我就告訴他們用一個新朋友來表示“分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新內容),並出示課題。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學四分之一時我先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學互相合作),然後把其中的一份畫上陰影,我巡視一週,發現大多數同學會平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畫上陰影。接著我就指導學生操作,又把幾個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大家看,再讓學生進行修改自己的作業。透過這樣的操作練習,學生能更加理解對摺兩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出現了幾種型別正確折法,根據黑板上學生的操作練習提問:所表示的部分是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嗎?這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為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按說出:因為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為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接著我用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讓學生看著四張長方形紙上的陰影部分來說說這四個分數的大小,學生很容易說出1/2>1/3>1/4>1/8,同時再幫助學生理解,我就說同樣大小的一塊蛋糕平均分成2份,小紅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小剛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紅吃得最多,因為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對事物的認識總是有個過程的,怎樣體現這種過程,並在尊重學生認識規律的基礎上去體現,我努力嘗試提供這樣一個途徑,讓每個學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影象——抽像的探究過程。透過教學實踐證明了我對這節課的這種想法和設計是成功的,這種成功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我的老師曾經這樣對我說過“只有在課前充分了解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已有儲備情況及他們的差異,才能在教學中找到每個學生,更好地把每個學生都帶向獲取知識的目標”。正是在課前做了相關的調查,瞭解到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情況,我才能在課始便找到了每個學生所在的位置,有效率地把每個學生凝聚到一塊,各盡所能,互相補充,成功完成了這次學習活動。

  2、“生生互動”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包括學生之間的討論、互相評價、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競爭等。這樣,課堂上不只教師一個人跟學生互動,而是幾十個人形成師生間、同學間縱向和橫向的多元反饋評價網。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思維靈活性、語言表達能力以至個性特點等方面都會得到長足發展。而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成功地促進了“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的形成,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看法,可以不跟老師的意見一致。

  (2)我採用了多種有利於學生交流的形式,如同桌商量,全體學生交流、討論等,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機會交流學習的體會。

  (3)改變教師的引導語,我採用“有道理嗎?”“誰有補充”“誰有不同意見”“對不對呀”“好不好呀”這樣的提問。

  (4)不隨意對學生的發言做出評價,讓學生之間養成互相傾聽、互相尊重的習慣,例如認識1/2的教學,安排同桌間互相傾聽、互相評議,然後再是全班傾聽、全班評議,目的就在於此。

  3、成功以“情”有層次地帶動學生始終保持很高的興趣投入到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能欣賞到自己和全班同學共同完成的1/2圖形的展示板,體驗到合作的快樂,積極的情緒得到提升;讓學生一起來大聲讀出自己和全班同學共同創造的由老師板書在黑板上的分數,再次體驗到合作的快樂,成就感油然而生,積極地情緒再次得到提升;課堂總結時候,同時目視展示板和黑板上板書的分數,回想自己這節課的學習經歷,情緒更是提到最高點。

  正是由於這節課開放性的設計,學生在教學中生成的很多東西都是自己在事先所不能想到的,以致總有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教學契機沒有利用好,所以還需要在教學活動學生生成預設部分做更深入、細緻的思考,儘量避免教學遺憾的發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