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可是,現在的學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堅持廣泛、大量的閱讀呢?追根溯源,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的閱讀教學,功利意味特別濃厚,老師是為考而教,學生是為分而讀。因此閱讀教學是讀書、感悟少,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發現少,教師講解求同多。學生在語文課上脫離了生動鮮活的語言材料,面對一篇篇美輪美奐的文章卻只是進行著枯燥的分析、答題、背答案,這樣是不可能激發起學生閱讀的慾望的。
品味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我們只有重視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魅力,摸索語言的規律,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濃郁的語文味。下面結合我對《蘆花蕩》一文的教學,談談語文課中品味語言的幾種方法。
聯想法。語言本身具有聯想功能,而豐富的聯想又能豐滿語言形象。面對語言,學生能透過聯想,把語言所描繪的景物、事件與自己相關經驗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聯絡起來。這樣就使語言與學生豐富的閱歷和以前所獲得的知識聯絡起來。因而,在學生聯想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乾癟的語言,而是豐富多彩的意義世界。
《蘆花蕩》開頭描寫環境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句子:“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這裡的“鑽”實際就寫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惡劣環境裡頑強生存的意志、鬥爭的力量”。為了引導學生能準確把握這一點,我先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學過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這樣一個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裡寫小草為什麼用了一個“鑽”字呢?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由寫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啟發,進而展開了聯想:這裡的“鑽”寫的不僅僅是葦子,而是寫的像葦子一樣頑強的白洋淀人民。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中的“飄”字,“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中的“找”字等,都可運用聯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感受文字創造的意境,進而體味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