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語文教學反思
《我用殘損的手掌》語文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現代詩歌教學是一個難點。比起現代文教學和古詩文教學困難了許多,特別是一些象徵意義的詩歌和朦朧詩,更是給教學帶來了困難。《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一首現代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的祖國的抒懷之作。詩歌一方面描寫淪陷區的陰暗,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明麗,發出讚美。詩人的情感由悽楚轉而熱切的期盼。其中詩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詩歌的情感基調,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將重點問題重點分析。而後半部分,情感表達很清晰,學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讓學生自己體驗也就可以明晰。這首詩運用象徵手法,意思比較抽象,初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如何讓90後去理解戰爭年代作者選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層內涵詩人情感的變化更是難點,於是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1、以讀帶品。
以讀促品是本課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幾遍不同方式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而且在授課的過程中採用不同的誦讀方式,比如開頭教師配樂朗誦詩讓學生初步進入詩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後讓學生與文字親密的接觸是為了讓學生感知文字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然後再透過朗讀想象畫面,讓學生在仔細玩味詩歌語言的同時感知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過程中靈活讓學生個獨,齊讀,分句讀等,並且落實誦讀技巧,推動學生理解文字.
2、重視文字
文字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是課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學中我把關注點應該始終放在文字上,要求學生從關鍵的詞語、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1)由於本詩的意象較多,學生的分析往往比較煩瑣。針對這樣的問題,我以“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為問題的綱,將詩歌兩個小節不同的內同串聯再一起,帶動學生對作者情感之所以發生變化的理解,達到以線串點的效果。
譬如在詩歌的上半部分,我問了這樣的問題“詩人具體寫了哪些事物?這些事物特徵是什麼?透過這些事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這樣詩中的7個意象就可以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表意整體。
(2)在學生的分析中用問題推動其思維不斷向前,以期理解更深刻。對於重點意象重點分析,詩人簡略寫的也只做簡略的瞭解,做到重點突出,以點帶面。
比如"輕撫"和"撫摸"這兩個詞的區別,透過聯絡一二兩小節的不同就可以更深沉的分析出詩人情感的改變.再如想象畫面也是根據詩歌中對文字的理解聯絡事實去想象,關於航杭州的西湖、長白山等情景的描繪
(3)以情動人
喜劇帶給人歡笑而悲劇往往讓人震撼。或許體會到悲愴之後心靈總會留下震撼,那這樣的效果應該也不會少過於歡笑留下的。這首詩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情,因此教師先要動情之後才可以感染學生,師生一同走入詩歌的情境。再如背景切入是感染學生情感的關鍵。
在緊抓文字的前提下,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要了解當時的背景。還是由“殘損”一詞的分析,我自然的引入了對詩人當時情況的介紹和中國社會大環境的介紹。但是,對於抗日戰爭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所誕生的文學,學生很難產生共鳴,而文學的解讀要求的就是這樣一種共鳴的產生。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語言在這時候往往顯得蒼白,學生從乾枯的幾句背景介紹裡很難抽象出苦難,更難體驗到悲痛和作者發自靈魂深處的哀鳴。因此,改變背景的呈現方式對文字的解讀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好的感染學生才能讓其體驗出詩歌更深層次的內蘊。這一點,多媒體凸顯了它的優勢,一組戰爭中受苦受難後愛國詩人所寫的詩歌一句句在音樂的渲染下讓學生更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認識,讓一種悲愴的氛圍瀰漫在課堂,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達成共識。更能體驗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
3、拓展於小處之中。
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總在點滴之間,在具體的某個點之上,給予學生一兩點小的點撥,日積月累也是一種財富。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缺陷,我個人而言,有一些拘謹,沒有完全放開,還應該可以更輕鬆、自然些。對某些環節的把握還可以更從容、嚴謹些。最後時間的利用也尚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