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1、本節課的引入開始採用的是噴香水,讓學生聞到香味,從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氣中的擴散。在第一次授課過程中,由於學生在物理上已經學過分子運動,很快就提出聞到香味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沒有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對此進行了一些改進:用兩個實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與熱水的對比”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思考,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進行鋪墊。

  2、由於品紅有毒,把“品紅在水中的擴散”改為高錳酸鉀分別在冷水和熱水中的擴散,增強了對比性,學生更加清楚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

  3、當講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時,開始講課只是敘述給學生聽,雖然學生都為之驚歎,但是沒有親身體會。在接下來的班級授課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講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之後,先給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心裡默數,然後問他們在一分鐘的時間裡數了多少個數字,再告訴他們“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這樣,學生對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4、“活動與探究”部分,開始時採用課本上的組織形式,先做實驗1(即先將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讓學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為紅色之後,再做實驗2(大燒杯罩兩個分別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燒杯)。由於產生了思維定勢,學生一致回答酚酞變紅是因為氨水的成分進入了酚酞溶液(因為學生在物理課中已經學過分子的有關性質),然後得出“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的結論。學生思維不夠活躍。對此,在接下來的班級授課時,將實驗的順序作了調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實驗2,並介紹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讓學生看到同樣罩在大燒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濃氨水,漸漸地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而氨水的顏色卻沒有變化。這時,學生的思維就非常活躍,他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氣中靜置久了就會與空氣中的某些成分反應,變成紅色”、“酚酞試劑在水中會與水分子反應,變成紅色”、“玻璃燒杯中的某種物質使酚酞變紅色”、“氨水中的氨分子進入了酚酞溶液,發生了變化”,甚至還有的同學真的以為我在玩魔術!就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然後就由他們討論該如何驗證種種猜測。結果,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實驗方案:(1)單獨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實驗臺上,驗證空氣是否可以使之變紅色;(2)用大燒杯罩一個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驗證大燒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3)用大燒杯分別罩一個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和一個盛有蒸餾水的小燒杯,驗證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中滴幾滴氨水,驗證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該方法適合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

  由於在驗證大燒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時必須用實驗2的大燒杯,這裡不足之處在於:(1)大燒杯內充滿了氨分子,難以說明實驗前燒杯內壁沒有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2)拿開大燒杯後,使濃氨水露置空氣中,汙染環境。故採取了方法二的探究順序(見教學個案展示),同樣也能達到活躍思維的效果,而且能讓一些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得到一些啟示,便於以後的進一步探究。

  5、分子間隔演示實驗中,開始採用了酒精和水混合,從二者混合之後與混合之前的體積比較來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學生只是接受了這一個知識點,但是沒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認識。為了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課堂上先用等體積的沙子(鹽),和等體積的綠豆(紅豆)混合,發現混合物的體積小於原體積的兩倍,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看見綠豆(紅豆)空隙中的沙子(鹽)。這時再來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實驗,由宏觀的現象聯想到微觀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間也存在著間隙,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性質。

  6、“水的電解”變化過程,採用了彩色磁吸分別代表氧原子和氫原子,然後在黑板上演示變化的微觀過程,學生很快就可以總結出化學反應的實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