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烏塔》的教學反思範文
課文《烏塔》的教學反思範文
《烏塔》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寫一個德國小女孩獨自一人環遊歐洲的故事,令人嚮往之餘又浮想翩翩,但是作為一篇小學語文課文,我在這節課上要和學生一起學習什麼?我在問自己。讓學生知道有這樣一個女孩?讓學生增加獨立的勇氣?讓學生批判我們的`教育?似乎都和語文課的關係不大。
我想到了趙鏡中先生的《教課文還是教閱讀》,我還想到不久前度過的一些關於臺灣閱讀教學策略的文章,在臺灣諸多閱讀教學策略中最吸引我的是影象化組織,我想不妨試試。抱著這樣的態度,我上了一節不一樣的《烏塔》。
首先我和孩子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在解決了字詞之後,我要求孩子一邊默讀課文,一邊圈畫出有關烏塔的資訊進行交流。孩子們一邊說,我一邊在黑板上簡單記錄,然後有意識地將所有資訊納入一個人形圖中,我告訴孩子們其實用影象組織相關資訊閱讀的策略是基於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半球,左腦掌管抽象思維,右腦掌管形象思維,影象化閱讀教學策略將左右半腦有機結合,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閱讀方法,除了人形圖之外,你還可以化成蝴蝶圖(我又隨手在黑板上將人形圖改為了蝴蝶圖),或者是任何你想畫的圖形,只要你覺得有意義就行。然後我讓孩子們試著自己畫一畫,寫一寫。
沒想到孩子們給了我很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