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下冊《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下冊《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

  1、假設情境,匯入新課——心臟

  2、發放心臟模型,學生分小組根據P68模式圖及模型,針對討論題1—4展開討論,對心臟的位置、形狀、四個腔的聯絡,心壁的厚薄有個初步的認識,推斷心臟的功能?

  3、透過學生展示討論題的答案,老師補充的方式將整個知識系統化,並板書於黑板。

  4、在心臟結構四個腔模式圖這裡,畫好圖在黑板上,請學生上來填補,房室各連通什麼血管也由學生來黑板上填補,以這樣的方式來加深學對心臟結構的認識和記憶。

  5、學生脫離課本,對同步P53自主探究獨立完成(儘可能)。

  6、小組合作交流——“心壁厚薄的意義”,引出——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適應性!

  課後反思:

  1、模型的發放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可以從中找出四個腔的關係及心壁的厚薄關係,但不能從中找出與四個腔相連的血管,這樣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對於這樣可以用模式圖即可。

  2、板書過程中的心臟結構圖最好用心形,而別用方形,這樣學生更易理解,也更容易填補板書過程中的空。在這個地方我採用的是方形結構圖,學生可以準確填出四個腔,但基本都不能理解並準確填補各個血管的名稱!在這個環節上,浪費時間比較大。

  3、對於與四個腔相連的`血管可以採取個個擊破的方式,學生也更易理解。不至於讓學生出現茫然的現象。以這樣的方式還可以將心壁的厚薄意義引出。

  4、這節課雖然得到不少認可,但暴露的問題也很多,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不斷學習來完善自己的教學:課堂駕馭能力、教學方法(板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教學模式等等。

  5、口訣:上為房,下為室;房連靜,室連動;體相同,肺相反;左為靜,右為動。

  6、上課沒有固定的模式,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相信學習使人進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