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教學反思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教學反思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是學生初步明白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後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實驗不像物質加熱或燃燒一樣,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知道加熱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哪些現象。這個實驗涉及到學生不熟悉的小蘇打和有些經驗的白醋。
本課需要讓學生觀察蘇打和白醋的特點,並做好有效記錄。同時,觀察兩者混合後產生的現象,並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於混合現象比較劇烈,有比較明顯的泡末產生,學生往往把注意點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視其他的現象。在做實驗時,要求學生留下一些樣本,混合後迅速地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只是在實驗過程中,一般的玻璃片蓋不住燒杯,而使空氣混合進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物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後,學生透過眼睛看(現象),摸(杯壁感受溫度),試(杯中空氣)等方式綜合體驗物質反應後所產生的現象。
其中驗證杯中的氣體是什麼物質是本課最難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學生透過看書也許知道里面會有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但是隻有比較少的學生能夠說出鑑別二氧化碳的方法,當然個別學生會聯想到五上我們在鑑別撥出氣體成分時做的實驗,用燃燒的木條伸進去,看看木條燃燒的情況是否發生變化。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之所以能讓燃燒的木條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氣大。從而更多的瞭解二氧化碳的特點,此時許多孩子也許都認為這就是二氧化碳無疑了。此時,老師仍需要引導我們不應該輕易地下結論,教材上:科學家經過研究,確定這是二氧化碳。重點向學生表達研究的內涵,讓學生明白,科學研究時,需要的是證據,而且證據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憑藉幾個現象就輕易地下判斷。最後,讓學生觀察剩下的物質,並且與樣本做比較,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白醋的酸味變淡了,小蘇打也溶解並且變少了。最後總結這個變化也是化學變化。
教學中,由於第一次上課時,實驗室沒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紅醋,在實驗過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較慢,產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雜在空氣中,而使燃燒的木條不熄滅,缺少明顯的變化,使驗證結果失敗,所以我覺得在做化學實驗前,教師都需要親自實驗,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煩,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是小學科學六下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學生初步明白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後的第二個化學實驗,實驗不像物質加熱或燃燒一樣,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知道加熱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哪些現象。這個實驗涉及到學生不熟悉的小蘇打和有些經驗的白醋。如何上好這節課,在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在實戰場上還是出現了很多“意外”。眾所周知,教學的預設和生成之間總是會有一些差距,但我們往往是從這些差距中反思以期成就了一次次的`進步!
一、關於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本課需要讓學生觀察蘇打和白醋的特點,並做好有效記錄。同時,觀察兩者混合後產生的現象,並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物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後,學生透過眼睛看(現象),摸(杯壁感受溫度),試(杯中空氣)等方式綜合體驗物質反應後所產生的現象。由於混合現象比較劇烈,有比較明顯的泡末產生,學生往往把注意點只放在泡沫上,而容易忽視其他的現象。在做實驗時,要求學生留下一些樣本,混合後迅速地用玻璃片蓋住瓶口。
1、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在教學中,由於第一次上這節課,實驗室沒有足夠的玻璃片了,我只有找一些卡紙代替。只是在實驗過程中,卡紙蓋不嚴燒杯,空氣進入燒杯中致使燃燒的木條不熄滅,缺少明顯的變化,使驗證結果失敗。幸而,我及時以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激勵大家重新實驗,這一回使用玻璃片蓋住燒杯並立刻進行驗證氣體的實驗,從而最終能完成教學目的。課後,我思考即使是使用玻璃片,也要在儘量短的時間裡接下來完成驗證氣體的實驗。因為一般的玻璃片也蓋不嚴燒杯長時間也會使空氣混合進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覺得在做化學實驗前,教師都需要親自實驗,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煩,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2、加強拓展延伸部分的趣味性。
在教學設計中關於實驗後拓展延伸這一部分我做了很保守的安排,只是讓學生透過思考和查閱資料來對反應後燒杯中剩下物質的探究。其實,這一部分可以在課堂的驗證氣體之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完成。課後,我思考是否可以安排一個“小魔術”(教師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後,溶液變成紅色)。教師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結束新課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魔術中用到的白醋又成為學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術也蘊含了“兩種物質混合後又產生了新的物質”這一概念。
二、關於實驗細節的一些思考和改進
用小蘇打和醋的混合可以向學生展示物質混合後發生質變,產生新物質的一種狀況。為了讓孩子充分認識到這兩者發生的質變情況,並且還產生了另一種新物質二氧化碳,我在教學中經過摸索,發現實驗中有幾個細節應該處理的更細緻。
1、進行混合小蘇打和水與混合小蘇打和白醋的比較。
整合混合小蘇打和水這一過程在實驗中,可以更好的讓學生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也為學生理解化學變化伴隨的變化”打下基礎。
2.再加一勺小蘇打。
當兩者混合後不再冒氣泡時,再加一勺小蘇打在杯中,然後讓學生觀察後回答還有氣泡嗎?進而思考:沒有氣泡了,說明杯中的透明液體已經不是原來的白醋了。
3.換了氣再做對比實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我們可以對比細木條在二氧化碳和空氣中蠟燭的燃燒情況時,對比的前提條件應該是在同一個杯子中。所以,當對比實驗時,另取一隻空的杯子來不好,應該用書或硬紙板扇走先前杯中的氣體,然後再點燃蠟燭,繼續觀察,才有說服力。
4、嘗試用混合小蘇打和陳醋。
小蘇打和醋的混合實驗是為了讓你觀察到混合物的變化,課本上使用的是白醋(用冰醋酸加水配成,不加著色料,故無色),雖然混合後有一些明顯的變化,但是混合物的顏色並沒有什麼改變,所以如果把白醋換成陳醋,我們觀察到的變化將更加明顯,效果是否會更好。教材的大題標不適合隨意更改,但可以鼓勵學生在家嘗試嘗試。
經過半年多的教學實戰,我想任何一堂課不管是經過幾次的反思和磨礪,都是無法達到完美。畢竟,教學物件是不同的個體,期間的可變因素不少!但是,每一次反思和磨礪都是在幾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