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比較柔韌性》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比較柔韌性》教學反思

  (一)

  本課實驗需要做到的是定量標準,在缺乏鉤碼的情況下,如何來尋找替代品,學生們就利用細繩扎著書本或鉛筆盒來代替鉤碼,將替代物懸掛在需觀察的3種材料下,觀察各自的彎曲度,實驗效果還不錯。

  在講解塑膠的性質前,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來主導課堂,看看學生自主掌握的情況如何,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將專業術語變為自己的理解

  1、透過學生在前面的課程中掌握的鐵、銅導電的特性,讓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我們手握插座線時不會觸電;

  2、為什麼從事一些特殊行業的人員要戴著塑膠手套,如從事化學工作、醫生等;

  3、我們做菜時用的鐵鍋是否只是用鐵一種材料製成?為什麼不只用一種材料單獨構成呢?

  4、塑膠袋為什麼會被廣泛應用,為什麼現在大家很少用竹籃?

  5、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工具,為什麼塑膠能被製成不同的樣子?

  6、在我們澆水時的水管為什麼可以伸縮,轉換方向?

  7、為什麼塑膠袋會被稱為白色汙染?

  (二)

  這節課比較柔韌性的實驗我沒有展開,給自己找個理由:材料沒有準備好!為這個實驗我沒有少花心思,這個實驗對器材的要求是很高的,課本插圖中的三種尺子是很不科學的.,厚度明顯是不一樣的,想用工具想裡的材料,但很難操作,在一天少的可憐的兩節課時間裡,我實在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材料來代替.同時考慮到教材的內容安排與學期的進度,不展開實驗,到討論方法止步,一節課還是很緊張的!

  對教材的疑問:

  (1)第一幅比較實驗的插圖,安排了三種尺子,我想是為了體現材料的生活性吧!但這樣厚度明顯不一樣的材料科學嗎?

  課本上圖示的塑膠製品中有一雙雨靴,它到底是什麼材料做的?是塑膠?還是橡膠?難道塑膠和橡膠有關係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