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九年級化學上冊《水的淨化》教學反思

有關九年級化學上冊《水的淨化》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化學上冊《水的淨化》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化學上冊《水的淨化》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是基於惠蔭園的科學研究課程,需要和惠蔭園緊密相連,所以我設計了《水的淨化》這一節課。課後有一些心得,歸納如下:

  一、《水的淨化》基本設計思路:

  水的淨化是學生剛學過的課本內容,透過模擬自來水廠的淨化程式,取得較純淨的水,需要的基本操作是沉降、吸附、過濾、蒸發,所以該節課設計成了實驗課。

  惠蔭園的水源有2處,一處是池塘水,一處是與地下水相連的泉水,剛好可以做對比實驗,定為樣品1和樣品2。課分為4段,第一段:取水,測量溫度,解釋水的溫度為何不同;第二段:觀察樣品1和樣品2的外觀特點;第三段:對樣品1處理,加明礬吸附沉降;第四段:對樣品1過濾,得到濾液;第五段:對濾液加熱蒸發,得到固體,證實得到的是混合物。

  二、得與失

  透過該課,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對碾磨的操作有了更深的體會,大部分同學的過濾和蒸發操作得到了鞏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的結尾增加了設計家用簡易淨水器,提升了課堂品質。

  該課也存在很多的不足:①學生做實驗時比較興奮,課堂秩序有點亂;②學生在碾磨明礬的時候操作不太正確,有些來不及糾正;③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比較混亂,七嘴八舌;④沒有最後讓學生歸納本課的教學重點,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九年級化學上冊《水的淨化》教學反思 篇2

  1.貼近生活、聯絡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強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

  2.把握已有經驗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逐步提高、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學時立足於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根據其形象思維、感性思維和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的特點,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我發現其原有認識中的不科學和片面的成分,主動構建抽象的概念和結論,理解化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是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學生走向成功、改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有利途徑。

  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不僅採用了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透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反思,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更在學習結束後,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評價,以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發展的目的。

  改進計劃:

  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探究將河水轉化為能飲用的水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探究過濾所需要材料的選擇依據,重點探究並建構實驗室中用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正確操作方法,培養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相融合的教學理念。

  1.上網調查

  上網查閱資料,瞭解世界、我國和廣州市的水資源狀況、水汙染主要來源與危害、愛護水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增強節水、愛護水資源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調查家庭用水情況,細緻瞭解家庭生活用水情況,自訂節水措施,把節水意識變成實際行動。

  2.實地考察

  小組合作,在學校和家的附近調查水汙染情況,並採集水樣,從顏色、氣味、懸浮顆粒大小、油狀物觀察對比,找出水樣呈渾濁的原因、水樣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汙染產生的原因,從深層次親自感觸水資源狀況、水汙染主要來源,增強愛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和情感。

  3.彙報交流

  愛護水資源多媒體文字展示、手抄報、牆報、汙水處理廠調查報告會、長洲島各處採集的水樣樣品展示和分析,藉助已學的知識和各種教育資料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提出解決水汙染問題的合理建議,進一步促進科學態度、方法、價值、情感和責任感等人文素質的提升,為《水的淨化》的探究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意境。

  4.提出課外研究性問題

  尋找能代替實驗室中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代用品,尋找生活中常用的淨水劑。

  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各種社會資源,擴充套件了學生認識化學、科技發展與生活生產實際密切聯絡的空間,又增添了人文內涵的深度,更發展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九年級化學上冊《水的淨化》教學反思 篇3

  《水的淨化》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課題2。本課題圍繞水的淨化問題,將沉澱、過濾、吸附等淨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連起來,主要介紹含不溶性雜質水的淨化方法,其中過濾是初中化學中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也是本課時中要重點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思路:

  我利用一杯渾濁水(裡面含有泥土、品紅和香水)與一杯蒸餾水作對比,認識純水與自然水的區別,並以此引出“水的淨化”。接下來,根據自來水廠淨化水的過程,瞭解淨化水的方法:沉澱、過濾、吸附等。然後聯絡生活實際與實驗操作,詳細介紹了沉澱、過濾與吸附,使學生初步學會過濾的原理及操作。

  總結與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採用了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透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反思,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更在學習結束後,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評價,以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發展的目的。

  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

  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本課題設計了兩個實驗:過濾渾濁水、和用自制淨水器淨水操作。其中過濾則是教師介紹實驗基本操作之後,讓學生進行操作演示,體現了化學學科的特點。但是,教師還是不能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去探究,多餘的話還是較多;在做過濾實驗時,如果讓學生先動手做,然後從小組出現的不同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實驗的注意事項,可能更有利於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目標明確。但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較少,雖然自己也嘗試說一些輕鬆的話調動課堂氣氛,但是仍感覺課堂氣氛比較的緊張。自己的課堂調動能力還學要提高。

  3.由於時間的原因,本節課的學案,形同虛設,沒有充分地體現學案的作用,對於導學案的使用還有待進步地研究。

  九年級化學上冊《水的淨化》教學反思 篇4

  一、用明礬對渾濁水進行吸附沉澱實驗的注意事項

  現在,取來的天然渾濁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礬攪拌後,往往無法出現絮凝現象;如果,用自來水加泥土“自制”渾水,加明礬後攪拌,就更難觀察到絮凝現象。

  孩兒時代,常見外祖母在雨後渾濁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許明礬後,攪拌片刻,水中絮凝現象十分明顯。問題出在哪裡呢?難道是酸雨?用pH試紙對上述兩種液體進行測試結果,pH均小於5。查閱資料得知,明礬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鹼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澱的作用。真是水體的酸化,使得明礬失去了作用。

  於是,向上述兩種液體中,分別加入適量NaOH溶液,調節液體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礬,攪拌片刻後,絮凝現象出現了,而且十分明顯。

  二、本課題是一節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實驗探究課

  教學設計和課前帶領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活動都是上好本課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鄉之水是如何流進校園的?——水淨化的調查與分析”

  1.課前調查活動:組織學生全員參與開展社會實踐調查

  從本單元開始時,作出如下佈置:

  ⑴以家庭有電腦並能在家長指導下上網的學生為中心,成立三個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小組。分別負責收集我國、江蘇省的水源質量資料;南京市、溧水縣的水源質量資料;飲用水的淨化處理資料。

  ⑵以家長在自來水廠工作的學生為中心,成立參觀採訪自來水廠小組。

  ⑶以家住自來水廠主要水源——東屏湖附近的學生為中心,成立水源水質狀況調查小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學生為中心,成立本縣最大水域水質狀況及自然淨化水方式的調查小組。

  ⑸其餘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調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質及用水狀況。

  上述⑵~⑸組,每個小組的活動或有老師參與,或安排有關家長帶隊開展活動,要求各小組均需帶回採集的水樣。

  各組依據調查收集的相關資料,以水質或淨化水為中心寫出簡明扼要的調查報告,其中必須要有體現水發生變化的內容。在上課前將各組的調查報告公佈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學習。

  2.課前交流活動:組織交流與實驗探究

  學生從親身經歷中認識到飲用水必須淨化。下列是部分活動剪影。

  ⑴本地自來水廠淨水過程及水源地水質:(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區內流淌著的被嚴重汙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圍的幾種水源及天然淨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圖片下的解說詞都是學生標註上的,每張圖片後都有一個生動的小故事……。在學生們生動精彩的彙報中,大家不僅對自來水廠淨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瞭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許多物質;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對自然界水源的保護,就會造成水源水質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於達到嚴重汙染的狀況。所以,現代人為了保證飲用水的潔淨、衛生,淨化水是必須採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淨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為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