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1

  第一,改變原來“老師教,學生學”的舊模式,建立“航海員與指南針”學習的新關係。透過師生之間的多交流,使上課的氣氛更和諧更活躍。

  第二,改變原來學生只是教學的客體的地位,採用引導和模擬情景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真實有趣的環境中學習,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提高了。對於不懂的地方,他們會主動的要求學習,主動的要求反饋。

  第三,改變原來機械的教學結構安排,根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結構,使學生在老師“指南針”的“領航”中學會在散發思維中學習,在娛樂演練中學習,在注意力有效集中中學習,使教學具有娛樂性,層次性,系統性,連貫性,實踐性,開放性,創意性和藝術性,課堂教學由原來的學生不想說,不會說到現在的學生“思如泉湧”,滿堂彩,教學的效果大大提高了。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2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三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以下是我在多年的初中生物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幾點教學反思:

  一、靈活運用教材

  生物老師必須掌握並吃透教材,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樣板。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透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物課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它的教學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而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拒絕毒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我教理念的核心。

  a、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轉入正題。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匯入新課。透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人體免疫》的匯入:外界到處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病菌,但我們還是健康的,但是被大火燒傷的人卻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又或者提出:我們小的時候有沒有打預防針?為什麼要打預防針?等等。透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這樣每一節課都能誘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b、教法靈活多變 根據“適學課堂”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例如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絡。比如,在《生態系統》這一節課中,分析構成生態系統的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時候,學生分別扮演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環境幾個角色,透過演說得出結論;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學習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以及消費者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係時,學生分別扮演草、兔、狐、蛇、鷹等,自己找出吃與被吃的物件,既直觀又形象生動,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弄明白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c、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 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加強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

  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例項,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實踐活動,教師在課堂實驗教學中一定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實踐。在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多讓學生去思考自己的科學探究的方案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智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從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有利於學生一生學習。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方案的設計要求學生能夠緊緊圍繞所提出的問題和假設來進行實施,那麼對初一學生的思維在無形中就是一種訓練,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本實驗研究的是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作出的假設是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這就需要在設計實驗時給鼠婦提供明亮和黑暗兩種環境,觀察鼠婦對環境的選擇。

  總之,生物學是一門趣味無窮的自然科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生物學科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特點,從多個環節設計生動、充實、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自主思考,有利於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從而讓生物課堂更加精彩;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悅、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3

  本來想早點完成教學反思的,但是參加完教研活動和看了校長部落格上的評課,覺得自己想到的和沒想到的都被張校長寫了,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對核心人物倒是全新的認識和理解。還是圍繞整堂課的核心任務進行反思。

  一、抓關鍵詞,理解朗讀

  《新課標》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而閱讀教學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印證了應該抓住關鍵詞來展開教學。

  在指導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的是“孤零零”一詞。學生讀後知道小熊住在荒島上,理解了這個詞語後,我很自然地引導“是呀,小熊一個兒住在這個荒島上,沒有樹,沒有花,更沒有朋友,多寂寞、多孤單呀!書上哪個詞講小熊很寂寞很孤單的?”在交流對“荒島”一詞的理解時,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孤零零”這個詞,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什麼時候是孤零零的我覺得這個目標還是達成了。

  《新課標》還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要“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課文中描寫小島美景的“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兩詞,也需要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新課標》還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要“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所以我先讓學生看圖,描述一下圖上的情景。本來想借機來引出 ‘漫山遍野’、‘綠葉成陰’,但是學生表達的跟這兩個詞語都沒有多大關聯,我只能讓學生找找書上哪兩個詞語,再來教學這兩個詞語。再適時出示相應的美圖,指導學生把這兩個詞語讀好。在教學中,緊扣文字,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想象、品味、再造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文字內容進行探究性、創造性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在閱讀中感悟。

  二、化抽象為直觀,表演中吸收、內化、傾吐

  課題是“這兒真好”,我就在“好”與“不好”上做文章!學習第一自然段,我在教學荒島時很自然地問學生,“你願意在這個荒島上作客嗎?這兒好不好?”學生大都覺得這兒不好,想到這兒“沒有樹,沒有花,沒有草,更沒有朋友”,初步感受到改善環境和找朋友之間的內在聯絡。而到最後,至於問“這兒好在哪裡”的問題,可這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沒有趣味性,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覺得這樣不可操作,容易造成冷場。突破這一難點,我化抽象為直觀,當學到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來表演,順勢採訪“小鳥”:“小鳥小鳥,我來問問你,你覺得這兒好在哪裡呢?”學生在此刻開始活躍起來,但是同時發現,學生的思維並沒有真正開啟,而底下的觀眾此刻也沒有任務在身,這樣的表演還是留於形式。在教研活動時,大家針對這個表演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覺得非常受益。首先要有評價,其次校長提出的“啊!這兒真好! ”這樣的說話練習更容易讓學生聯絡課文來進行說話訓練,效果肯定會更好。

  三、巧補島名,展學生個性

  這雖然稱不上是核心任務,但是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貫穿整堂課。為了上課,我在網上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很多教者都在學完第四自然段後留給學生一個補白的機會——給小島起名。的確,這也是文字的空白之處,經小熊的辛勤勞動,這兒的確已不再是荒島了。但我認為,教者是隻補其一,不知其二。學習這篇課文,要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也就是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內在的關聯,正因為植樹造林,所以吸引來小動物,才找到了朋友。這是核心所在,而只補其一,感覺沒有凸出主線。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留給學生兩次補白的機會。第一次同前,因為學生正趕上學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兩詞的火候,因此,“綠島”、“彩島”、“美島”這些名字取得相似;第二次,在學到小熊找到了那麼多朋友後,再讓學生取名。此時學生的思維是最活躍的,“歡樂島”、“快樂島”、“幸福島”……這一次重為小島起名,立意比前一次更高。我再分別用學生起的島名作為教學板書,“荒島→綠島→歡樂島”,當然張校長給我提出了寶貴意見,如果能把學生的每次取名都列出來再進行歸類,層次就有更深一步的提高了。教學中留下的“空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補白中,提高學生探究並解決問題的興趣能力,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無窮的意味。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做到以生為本,把課堂的自主權真正還給學生。

  我覺得非常有幸,校長對我這堂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讓我對教材有了新的理解,接觸了核心任務這一觀點,也解決了很多當前困惑,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穫。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我們語文教研組認真地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學完以後,我們一致感言:今後中學語文課怎麼上?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真正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文化積澱,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漢語知識學習不求系統,而是讓學生學習有用的語言知識,重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積累,需要認識、記誦一定數量語言材料。因此,中學語文新教材中課文篇數比老教材增加50%以上;但學生不必像以前那樣對眾多知識點“細嚼慢嚥”,機械記憶,而是在粗線條學習中感受和領悟。課文增加了,中學語文教師就不必對課文作瑣碎的、微言大義式的分析,而是讓學生沉浸到語言環境中,以自己經驗與作者對話、與同學老師交流。

  古文學習在現代社會中是否可以削弱?這是語文教育中一個爭論點。《課程標準》給出了明確答案:適度強化古詩文閱讀,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瞭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訓練突破原來“一課一練”的模式,對大部分內容採取“多課一練”,只對少數重要內容進行密集思考、訓練,重在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語文考試也將“變臉”。《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考試不侷限於一張試卷和標準化試題,拓展多元評價。教師可採用面談、課堂問答、座談、案例分析、辯論、演講、展示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語言表達、運用能力,從多種途徑來評價和考查學生。學生也可從中形成自我激勵。

  綜上所述,今後老師將不再僅僅是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和學生一樣,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如定期閱讀報刊、寫作文、認真批改作業,甚至是練書法。

  1.課標要求:老師一年閱讀百萬字

  任教一至五年級的教師,每學年的閱讀量不少於100萬字,記誦量不少於5000字,寫作量不少於5000字;任教六年級至九年級的教師,每學年閱讀量不少於150萬字,記誦量不少於5000字,寫作量不少於1萬字。

  “教體育的老師肯定會打籃球,教音樂的老師肯定會唱歌,但教語文的老師未必會寫作。”有的語文老師存在一種錯誤的意識:老師嘛,能改作文就行,寫不寫無所謂。其實這種想法有很大弊端:老師本身的作文水平很難提高,從而限制了他們的批閱能力,學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難有很大進步。老師長期不動筆,批閱學生作文時會缺乏真切感受,只從概念上改作文,難以給學生有效的指導。

  至於閱讀量,現在不少學校裡,由於班主任多為語文老師擔任,他們工作繁重,導致課外閱讀量最少。而閱讀量和寫作能力、教學水平息息相關。有些語文老師之所以“課上得不好”,原因並不在於缺乏技巧,而在於缺乏閱讀量。20年前有語文教學專家提出:語文老師起碼要背誦80篇古文,但現在很多老師都做不到。

  2.課標要求:認真處理學生作業

  作業批改不僅要指出學生問題,更要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以展示、思路介紹、討論等形式組織學生交流。作文的批改要有針對性,注重實效。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談自己的作文體會。

  一些語文老師批改學生作文相當隨意,往往只給出基本分數,而缺乏相應評語。從上世紀末至今,作文批改有兩種傾向,由“精批細改”到“不批不改”,雖然這也可視為教學理念遷移,或是老師教學負擔增加所致,但也反映了一些老師教學態度的變化。

  3.課標要求:書寫給學生作示範

  語文教師要在寫字上花功夫,做到書寫規範,字跡端正,能為學生起到示範作用。

  隨著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些教師放鬆了對課堂板書的要求,在很多情況下往往直接用電腦打出板書,上課時用投影儀放映。一些學校上公開課時,老師們都是直接地用多媒體放映方式來代替黑板上的粉筆板書。這種情況的存在,不僅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利於學生的寫字練習。其實,教師隨著教學的進行隨手寫下的板書是帶有感情,具有藝術品位的;而用電腦打出的板書則整齊劃一,缺乏靈氣。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比起電腦設計的板書,學生更願意親近教師的粉筆字板書,面對老師的當堂板書,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5

  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貫徹落實新課標的過程時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幾年來的一線教學,我在美術課程改革上取得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動力。

  興趣是學習的基本動力之一。美術課程應該突出趣味性,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性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例如在傳統的“色彩知識”課中,教師利用礦泉水瓶數個,盛半瓶清水,分別調入紅、黃、藍三色,不做解釋,讓學生注意觀察、思考。然後再相互注入,使色彩產生變化,像變魔術一樣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就“如果改變各種色彩比例,將會產生何種效果”的問題,自己組織討論色彩和實驗。透過有趣的實驗,學生能夠完全主動地瞭解色彩調配產生的效果和色彩的一般規律。觀察能力和創造、表現能力都得到培養和鍛鍊。

  二、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為學生全面發展開拓視野。

  由於美術是人類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美術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典型的文化學習。例如:在《遠古的呼喚》一課中,教師在課前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圖片,使學生自覺、主動、廣泛地瞭解人類遠古時代文化歷史背景。在課堂內,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自願選擇扮演自己理解的各種角色,或演戲、或舞蹈、或對話,利用所學美術知識,巧用各種簡易、廢舊材料製作遠古時代的服飾、用具、面具等。課堂效果生動活潑,學習氣氛輕鬆濃烈。學生透過美術學習活動,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純樸、自然、遙遠。完整認識人類文明的變遷歷史,充分享受到自己發現、理解、創造、表現的樂趣。

  三、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美術課堂應特別重視對學生自發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發散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例如在《綠洲》一課中,教師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在課前瞭解環境保護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以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展現北京等地沙塵暴肆虐橫行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在課堂裡,首先讓學生主持討論“沙塵暴的形成原因”。學生們群情激昂,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自己歸納出“環境惡化是導致沙塵暴產生的原因”。教師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入《綠洲》課題,並展現各種美術作品讓學生分析欣賞,使學生分析瞭解藝術家是如何利用美術作品表達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充滿激情地創作以《綠洲》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在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道德修養,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開發。

  四、為促進學生髮展而進行評價,為學生全面發展增添了翅膀。

  在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中,評價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和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標準應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以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能力和興趣。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不能簡單的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水平。如《透視知識》一課,有的學生畫的透視關係十分準確,有的學生卻不夠準確。實際上,準確與否在美術課程中是相對的,關鍵看其是否大膽、是否觀察、是否表現、是否思考。只要學生大膽地表現出自己的感覺,就應當受到鼓勵,受到肯定。

  現代美術課程要求在評價學生成績時,注意發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注意肯定學生學習過程的積極方面,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適合於學生個性和特點的鼓勵和表揚。使每個學生透過科學的評價,不斷改善學習狀況,學會不斷總結經驗,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創造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6

  新課標下的小學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引起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本人以教育教學活動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及從聽課中例舉兩個事例以供大家共同探討。

  事例一:教學開放過度

  例項:這是一節公開課。老師一上課就提出問題,問大家知道嗎?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彙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範。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新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然而,審視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教學中,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需要點撥時還需要點撥,當需要講授時還需要講授。

  事例二:合作流於形式

  例項:這是一節參賽課。老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即宣佈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

  幾分鐘後,學生代表發言,“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

  反思:作為新課程倡導者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最明顯的特徵。上述片段中,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熱鬧鬧的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後,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涵養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三是合作與交流應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確實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或問題出現分岐的時候才展開。在教學中合作與交流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發展過程。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7

  實施新課標以來,我們逐步走入了新課程。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

  一、師生共同合作,快樂發展

  當今社會不停進步,科技日益千里,每一個科技成果並不是*個人就可以取的,而是一群人合作努力的結果。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獨生子女比例佔相當大的今天,他們大都缺乏合作意識,更少有利他人行為,缺乏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基本技能。所以我們要在學校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課堂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就是途徑之一。學習小組可由不同性別,不同成績,不同能力的學生組成。教學中,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問題展開研討和交流,這樣優等生可以得到發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鍛鍊,後進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群體之間的互補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可以得到發展。如:在教學"旋轉對稱"時,我首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一個圖形旋轉60度之後,圖形的形狀大小有沒有發生變化?"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量度兩個圖形之間的變化,分工合作,得到兩個圖形之間的形狀大小不變的結論,然後推廣到一般的情況也成立。這種做法,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適當的內容組織學生合作究研,既發揚了教學民主,又為學生合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機會,人人參與,個個發言,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活躍了課堂氣氛,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廣泛的資訊交流,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不過小組合作討論時,容易聲音過大,造成對別的班級影響,而時間要控制的很好,不然時間會容易浪費;而對於那些還注意力較不集中、比較愛說話的學生,還更應有耐心和關注,經常鼓勵和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慢慢引導他們加入小組學習,學會尊重別人,這是我覺得要注意的問題。

  二、數學要近生活,緣於生活

  新課程標準數學,要求緊密聯絡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人人學習有用數學”,可以從他們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探索知識。但凡熟悉的事物總讓人感到親切,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更易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探索新知。例如:生活中大量的圖形有的是幾何圖形本身,有的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的,在學平行四邊形時,我就結合大量生活上出現的平行四邊形圖案來講解,要同學舉出例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並不遙遠,就在身邊。還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學資訊,整理數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將現實生活的大背景與數學知識密切聯絡起來。如,在教學“資料的收集與表示”時,組織學生透過上網或到銀行、所在的地區等進行蒐集、調查,瞭解我國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發展的資訊情況,並加以整理、運用這些資訊資源。這樣,培養他們對資料的直觀感覺,認識統計方法的特點,體會統計思想和方法應用的廣泛性。我還引導學生髮掘身邊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信手拈來,數學無時無刻不在身邊。讓學生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進而激發起強烈的探索興趣。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明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懂得數學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資訊的世界裡。

  三、老師要轉換角色,當好引導者。

  以前的老師的角色就是主角,主動權在老師手上,但新課標要求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助手,學生才是教學過程的主角。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時教學模式。因為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我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老師一起參與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鬆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特別是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這是營造創新環境發揚教學民主環境的表現在班集體中。學生在輕鬆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於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

  四、讓學生大膽提問題。

  我覺得能提出問題才是好學生,證明他有認真思考過。所以我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透過質疑、解疑,讓學生在問中學,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讓學生敢於對教材上的內容質疑,敢於對教師的講解質疑,特別是同學的觀點,由於商榷餘地較大,更要敢於質疑。能夠打破常規,進行批判性質疑,並且勇於實踐、驗證,尋求解決的途徑。我有時還故意說錯話、做錯題,讓學生自己的判斷來加以改正,使學生髮表出具有個性的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每堂課裡都要進行各種總結,也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總結。課堂教學中要將總結的機會盡可能地放給學生,如總結一個問題總結一堂課的內容;總結一次討論的結果;總結一次辯論的正、反意見等。每次總結,都挑選多位學生髮言,要求他們說出自己的獨特理解,不要眾口一詞,隨聲附和。總結完後,讓學生提出自己發現的更深層次的問題,進一步延伸,拓展思維。每一節課都要留下最後約一些的時間,讓學生回憶本節所學的知識內容,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有時問題雖然問得很幼稚,但卻體現出學生的認識實際,我不可譏笑,一定請同學或自己給予解答;有的問題顯現出本班學生在理解知識方面的易錯之處,我在備課時可能忽視了,因而在教學中沒有強調,這時正是補缺補漏的大好時機。有的問題可能是未學過的,今後才能解決,這時,要予以表揚,並告訴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預習什麼內容。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反思 篇8

  社會時代在變,教學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小學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師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我們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和教學反思。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這應該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方向。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夥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隻會失去向,無所適從。

  對於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於此我們就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絡。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絡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後,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侷限於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並且要結合生活,用於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

  “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