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學校功能轉型實踐與反思論文

特教學校功能轉型實踐與反思論文

  自我國頒佈“30萬以上人口的區縣需建立特殊教育學校”政策之後,特殊教育學校總體呈增長趨勢,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更為明顯。特殊教育學校雖然在數量上較以往出現較大幅度增長,但是隨著“融合教育”的深入開展和學生殘疾類別的顯著變化,特殊教育學校面臨著新的挑戰,原有的單一教育功能已不能滿足新的要求。面對現代教育發展趨勢,面對教育物件的轉變,特教學校的職能需要發生轉變,學校功能必須進行適度調整和轉型。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將現有的特殊教育學校辦成示範性、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推動融合教育的全面實施。

  一、學校功能轉型實踐

  (一)學校功能定位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等檔案精神,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辦學定位由原來單一的聾校轉變為集聽障、智障等多種障礙型別教育於一體,並以智障教育為主的特殊教育學校。以國家提出的`融合教育為發展方向,不斷整合和最佳化社會資源,逐步將學校打造成區域內特教教師培訓基地、特教社會資源集散平臺、隨班就讀服務指導中心、特教學校教育科研中心。

  (二)學校轉型保障

  首先是組織保障。成立了以蚌埠市教育局分管領導和學校領導班子為核心的學校功能轉型工作小組,每季度集中研討功能轉型升級的有關問題。根據生源情況,成立培智部、學前康復部、職業培訓部等相關機構和部門。在市教育局支援下,學校作為市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2016年底又成立了“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和“特校教育科學研究中心”,邁出了轉型第一步。其次是制度保障。面對學校功能轉型升級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學校及時制定了《培智教師課時標準》《培智學生個別化訓練制度》,修訂了學校績效考核標準,制定了《隨班就讀管理制度》《隨班就讀教學效果考評細則》等規章制度,保證學校成功轉型和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在學校積極努力下,蚌埠市教育局與市殘聯聯合出臺了《關於開展義務教育階段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服務工作的意見》(蚌基教〔2015〕41號)。《意見》確定送教服務的物件為具有蚌埠市戶籍,無法到學校接受教育的6~15週歲重度殘疾兒童少年,包括在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治療和在兒童福利機構集中供養的殘疾兒童少年,並明確了“送教上門”服務原則、送教課時及教師待遇等,保障了送教上門工作可持續開展。最後是後勤保障及經費支援。學校積極爭取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對特殊教育的投入,根據轉型程序科學、合理、高效地配置學校資源,提高物質、經費的使用效益,為學校的功能轉型打下基礎。

  (三)學校轉型實踐

  一是建設區域內師資培訓基地。學校和蚌埠市教師進修學校合作建立教師培養和培訓基地,把對特教教師的培訓從全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分離出來,單獨制訂適合特教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計劃,實施精準培訓。安排原聽障部教師到華東師大、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學習,進行轉崗培訓,解決當前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針對近年各類殘疾學生生源的變化,學校在校內推動實施內部人才流動機制,意在引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逐步適應由單一聾教育轉向融合聾、智、學前康復及其他的複合型教育。主要做法是,採用教師自我選擇和學校適度調節的方式,輸送教師參加各種型別的專業培訓和對口學習,進而適應和熟悉新的教育環境與教育物件,並積極主動與新的教材體系和知識對接,成為複合型教育的行家。二是建設區域內特教社會資源集散平臺。首先,建立物質資源集散平臺,把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先進的康復設施向周邊縣區輻射。市級特教中心是依託市級財政建設起來的物質資源平臺,比之於縣區特殊教育學校及隨班就讀學校,教育康復資源更加集中。但是,若不能合理調配、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就只能是一堆“硬體”而已。鑑於此,學校確定了“資源共享”的基本原則,在具體實施中,確定每月開放時間,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服務。這樣,不僅減少了各校的重複投入,也在使用頻度及效果評估上有了比較和鑑別,為全市特殊教育的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建立人才資源集散平臺,學校與蚌埠報業集團合作,在全市範圍內建立特教志願者聯盟,把有醫療康復、舞蹈、書畫、體育等特長的社會各界專家和技術人才組織起來,按類別建立志願者人才庫,縣區特教學校以及隨班就讀學校根據本校學生需求向市特教中心提出申請,中心從人才庫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專家志願者,定期送醫進校、送教進校。三是成立區域內隨班就讀服務指導中心。學校對全體教師進行學前康復理論學習、醫療康復器材使用培訓,努力使學校教師由單一教育者角色轉變為兼具“教育者”“督導者”等多重角色。學校透過市教育局與殘聯等單位,對全市隨班就讀情況展開了全面的調查,與隨班就讀學校取得聯絡,請隨班就讀學生來學校利用專業儀器進行評估,為他們制訂個別化訓練方案,並定期到學校使用康復裝置進行康復訓練。請普校教師來學校參加特教領域知識技能培訓。定期派學校教師到隨班就讀學校瞭解隨班就讀工作動態,對普校教師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隨班就讀學生個人檔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目標。四是成立特校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指出,提高特教教師專業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是特教學校工作重點。學校高度重視教科研工作,設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圖表。學校從教師專業化入手,樹立“問題即課題、反思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理念,以校級課題為抓手,發動區域內特教學校共同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每年在區域內開展論文評比、教學評比、課題評比等活動,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並軌,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

  二、學校功能轉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轉型的主動性較差

  由於學校轉型時間較短,絕大多數專任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慣性思維模式,習慣將聾學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嫁接到智障學生身上,不願意主動了解智障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不願意摸索智障學生學習規律和成長規律,較少接觸和學習有關智障學生的教育新方法與新理念,主動尋求轉型的積極性並不突出。

  (二)特殊教育學校指導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學校轉型起步較晚,對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內在邏輯、發展趨勢等研究不夠,也缺少相關指導經驗,致使學校對區縣特校對隨班就讀指導相對有限,顯露出學校指導能力的短板。

  (三)科研基礎較為薄弱

  學校工作以教育教學、康復訓練為主,對科研重視程度不夠,對特殊教育前沿研究跟蹤不到位,科研基礎總體較為薄弱。

  三、學校功能轉型對策思考

  (一)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培訓,促進教師隊伍流動構建

  “引進來、走出去”教師專業素養雙向培訓機制,提升教師專業支援和服務水平。邀請國內外特殊教育專家、特殊兒童教育中心(基地、學校)骨幹教師來學校指導。同時,選送學校專任、骨幹教師走出校門,到特殊教育專門性科研機構、教學基地參與專業素養拓展活動。學校制訂了“三年大轉崗”計劃,力爭實現三年內70%以上聾教育專任教師轉為培智教育專任教師。同時,以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師資作為人才流動支撐,每個教研室每學期選派2~3名專任教師赴市所屬三縣特教學校進行教學交流、住校輔導,組織三縣特教學校骨幹教師來學校參加教學公開課、課後輔導會以及教學心得交流。由此,一市三縣師資隊伍統一規劃,師資隊伍得到最佳化整合。

  (二)積極提升學校綜合指導服務能力

  發揮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功能,與隨班就讀學校加強聯絡,建立定期會晤機制,派出專業教師巡迴指導,對資源教室建設以及隨班就讀學生學習生活方面的障礙給予專業指導和服務,為普通學校教師進行融合教育培訓等。

  (三)加強科研平臺建設,提升專業影響力

  以專案為依託,實施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按照每位專職教師“一年一篇教研心得、兩年一個教研專案、三年一個科研專案”的科研工作目標,提升學校在區域特殊教育發展中的專業引領水平。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學校功能轉型是特教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經階段,特殊教育學校需要重新定位,由傳統、單一的特殊教育教學機構轉型發展為區域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參與、推進融合教育發展。[2]

  參考文獻:

  [1][2]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智慧的轉變[J].中國特殊教育,2011(12):3—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