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不連續進位加》教學反思

《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不連續進位加》教學反思

  最新文章 在學校開展的以級為單位的達標課推優活動中,我講授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過三種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口算、筆算、估算)的基礎上進行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計算基礎,因此本節課適合採用用舊知識遷移的方法來讓學生自主突破新知。現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總結如下:

  1、在備課時,我在思考根據教材36頁內容,能夠讓學生感覺到難度的是什麼,從自身認知出發,我發現對於情境圖的理解算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情境圖是學生感興趣的動物圖案,在課本提供的數學資訊中還有學生很想知道卻又不知道的幾個詞語“溼地、哺乳類、爬行類、麋鹿”等,當我拿到課本吸引我的也是這些東西,我在想學生會不會也有相似的心理好奇需求呢?於是本節課的.匯入部分我決定把時間放置在10分鐘左右,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然後再去完成對知識的求知慾。

  2、由於是計算課,所以在定位學習方法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所以各個環節問題的解決,都是以學生的做為先,然後再在評價環節引領學生掌握豎式計算的計算方法和豎式計算中的注意事項。

  3、對於課堂學習活動,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安排了三個數學活動,活動一是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提出數學問題。活動二是以“啄木鳥”的角色來尋找大樹(豎式)生病的原因是什麼,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和計算時候的注意事項。活動三是爭當班級“計算小能手”。

  本節課的優點是:

  1、設計理念中發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2、課堂學習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評價用語不隨意,能夠基於學習目標的達成具體的進行表揚與建議。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由於教師的很多想法是突發奇想的,所以往往是隻有想法卻沒有對這個想法的預設和生成情況的各種可能性的提前預案,因此在處理的時候難免會出現趕環節,走流程的情況發生。例如:在讓學生根據情境圖中的數學資訊來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學生把自己想要提的問題以及可以提的問題書寫在學習卡上,當時郝宇佳同學第一個彙報所提的問題是“鳥類和爬行類的動物一共有多少種?”老師只是肯定了這個學生所提問題很好,卻用了不恰當的語言過渡了一下“好,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下面我們開看看人家所要讓我們解決的問題”,等於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沒有解決而暫時擱置了,回想起來,覺得如果這樣的處理的話“好,我們就先來解決這個數學問題”,我想這樣會更恰當。

  2、因為對很多預設的處理不到位,沒有關注到細節,所以導致課堂各個環節的銜接處有點脫節,連貫性不夠強。

  3、沒有及時的板書課題,對於這一點,我是覺得本節課提出課題《不連續進位加法》學生難以理解掌握,準備在第二課時學習了《連續進位加法》之後經過對比,讓學生了解此類萬以內數加法的特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