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下《圓柱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北京版六下《圓柱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 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生活情景(裝在杯子中的水 的體積你會求嗎?)學生聽到教師提的問題訓在身邊的生活中,頗感興趣。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且此環節還自然滲透了圓柱體(新問 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絡。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如果要求某些建築物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這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體積的慾望。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節 課提示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麼辦?學生透過思考很快確定打算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那麼怎樣來切割呢?此時採用小組討 論交流的形式。同學們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礎上,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 個近似的長方體。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絡,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 演示)中,認識得以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

  不足之處:

  在學生們動手操作時,我處理的有點急,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最佳化課堂教學,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 工處理。數學知識的教學,必須抓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絡,遵循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圓柱體積的教學,要藉助於學生已經學過的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 法,透過分析、推導、演示,發現新知識。推匯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實現教學目的。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 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透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信新舊知識的聯絡,透過想 象、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善於探究。 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死記硬背這種膚淺的、教條的、機械的學習方式已經完全不適應教學改革 的需要,不利於學生健康的成長髮展的需要,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發現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覺得在練習 設計上還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設計開放性習題:給一個圓柱形積木,讓學生先測量相關資料再計算體積等等。

  三、教師的語言非常貧乏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是非常重要,它總是伴隨在教學的始終,貫穿於整個課堂,缺乏激勵的課堂就會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而精妙的評價語言就像是催化劑, 能使課堂掀起層層波瀾,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時刻被點燃。教師準確,生動,親切的評價語言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激勵中學、自信中學、 快樂中學,讓教師與學生零距離地接觸,我想學生的心理更能感覺到更大的鼓舞。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 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 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說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我這節課最大的失誤是語言沒有發揮出調控課堂駕馭課堂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