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的壓強化學教學反思
氣體的壓強化學教學反思
2007年12月27日在南匯區下沙中學聽了靜安區“七一中學”過志慧老師的“氣體的壓強”(牛津版)一課,頗有收穫。
這節課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是1、透過直觀體驗“黃豆對容器壁的撞擊”,藉助粒子模型,推理氣體壓強的產生;2、透過對系列演示實驗現象的分析與討論,體驗大氣壓的存在,認識到氣壓是可以改變。3、透過體積改變對氣壓影響的探究實驗,學習實驗設計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科學探究的慾望。
從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教師首先借助演示實驗——“黃豆對容器壁的撞擊”和PPT微觀粒子模型動畫,推理氣體壓強的產生。接下來教師、學生分別演示癟掉的乒乓球復原實驗、給足球打氣實驗,分析溫度、氣體粒子的數量對氣壓變化的影響,並藉助PPT加以微觀說明。然後請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注射器設計實驗來研究氣體體積改變(粒子數不變)對氣壓的影響。最後,以黑板上的吸盤為什麼不掉下來引出有大氣壓強存在;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並分析討論馬德堡半球很難拉開的原因,認識大氣壓的存在;演示實驗如何讓氣球不吹自大並用氣壓改變的知識解釋其原因。
本節課的內容是教材的'一個難點,知識抽象,思維量大,是一節很難上的課。但過老師的這節課設計思路清晰,藉助於一系列的實驗活動配以清楚的講解,使學生明白了主要知識點。成功地突破了難點、突出了重點,知識目標達成度較高。實驗、PPT的設計有獨到之處,是很好的經驗。過老師教態親切、始終面帶微笑、十分注意鼓勵學生,語言流暢、應變能力強、善與學生交流對話,這些都是上好科學課、貫徹新課程理念的必不可少的教師素養,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這是一節相當好的課。
但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方法與能力的角度來看,本節課還有進一步改進的可能。例如,1、課的一開始就藉助粒子模型來分析氣壓的產生,儘管用了“黃豆對容器壁的撞擊”的實驗來說明,難度偏高,若能利用生活問題如“如何使癟掉的乒乓球復原?為什麼能復原?”從生活切入主題,更會引起學生興趣。2、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注射器設計實驗來研究氣體體積改變(粒子數不變)對氣壓的影響的活動,學生兩人一組,學生交流的範圍太小,思維的碰撞不夠,教師只和學生探討了針管裡氣體體積變小時觀察到的氣壓變化,而沒有向學生詢問針管裡氣體體積變大時觀察到的氣壓變化是什麼,而是採用了推理的方法加以迴避,但學生肯定是有疑問的,是否可以在講完大氣壓後進一步解釋一下。3、演示實驗“如何讓氣球不吹自大”的學生活動記錄單的設計偏難,超過了大多數學生的認知能力。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想法,與大家交流。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