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組歌兩首》教學反思

《長征組歌兩首》教學反思

  長征難,重走長征路更難!

  這是朗讀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在這個單元中,孩子們將從學習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開始來學習朗讀詩歌。

  單從詩句來看,《四渡赤水出奇兵》這首詩的層次是比較清楚的:前面的長短句交錯,表現了當時環境的惡劣,襯托了紅軍戰士堅強的意志,後面長句著重描寫了紅軍的神勇與指揮員的戰鬥智慧。但是後面的句子包含的資訊容量太巨大了:四渡赤水奇在哪裡?烏江天險怎樣重飛渡?兵臨貴陽怎樣逼昆明?調虎離山怎樣襲金沙?這些歷史情節早已離孩子們遠去了,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裡怎樣讓孩子們走近歷史去由衷地體會“用兵如神”?開始我想在課堂上只把詩句讀懂,詩句裡的`歷史讓學生在課外去了解,然後以故事會的形式來交流,但是,我聯想到在課前我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工作,我放棄了個想法。在課前,我查找了許多關於四渡赤水的資料,在這些資料中對這段歷史都有大量的文字介紹,其中有錯綜複雜的線路、陌生拗口的人名、還有撲朔迷離的前因後果,我甚至動用家人的關係請教了部隊的“專業人士”,最後還是沒有徹底理清楚,我怎麼能把這個難題丟給學生?最後,我還是選擇了邊讀邊補充的方式,在補充背景中創設情境,在創設情境中理解詩句,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指導朗讀。

  當然,我補充的背景都是淺層的,都是梗概,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詩句和朗讀詩句上。其實在課前我也學生收集了相關資料,但剛上五年級的學生並不能在如此多的資訊中去甑別去選擇,甚至有的孩子連把自己收集的資料讀完的耐心都沒有,這就使課堂上老師的引導顯得格外重要。那麼,對於這樣一些關聯著厚重歷史的課文,讓學生對歷史的瞭解達到什麼程度才比較合適?這種滲透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操作?以掃清學生的理解障礙、朗讀障礙為標?還是以學生的求知慾望為標?

  在備課時,我總是把自己想成一個學生,我總是在動筆之前問自己,如果是你,你想從這節課中學到些什麼技能,獲得些什麼知識?所以,我的備課總是很艱難,每一段相關的歷史,每一種相關的文化我都想翻個底朝天,讓自己在走上講臺時底氣更足一些。但也正是這樣,我的教學工作受到了許多牽絆。走到高段,課文愈加深奧,現在的我,渴望早日突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