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颱風的衛星》教學反思

《跟蹤颱風的衛星》教學反思

  《跟蹤颱風的衛星》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第三代氣象衛星緊緊地跟蹤、監視颱風的動向,為人類預防颱風襲擊,減少損失做出了貢獻,從而形象地向小讀者展現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情節生動,語言活潑,讀來情趣盎然,引人入勝,在形象的童話情境中傳播了科學知識,是加強語言訓練,激發科學興趣的好教材。

  本篇童話內容構築在一個頗具意味的童話情節上,語言、動作特色十分顯著,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對話、動作,特別是在關鍵的對話上下足了工夫。整堂課以朗讀颱風和衛星的對話為主線,引導學生深入文中角色,藉助五次對話的朗讀練習層層深入,在有梯度的讀書實踐活動中反覆品味語言文字,體會人物性格特點,感受氣象衛星的獨特作用。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讀是其中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在這一節課中,我始終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層次分明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曉暢直至內化、提高,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

  一、讀有目的,注重實效

  閱讀教學十分強調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昇華。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薰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是靠讀。但學生的讀絕對不是小和尚唸經式的呆讀,學生的每一遍閱讀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具體的要求,這樣的閱讀才會有質量,才能有效果。我在學生每一遍讀前都清晰地提出讀的要求,首先,以“跟蹤”一詞為切入點,提出的要求是“默讀課文,畫出文中三次出現‘跟蹤’一詞的句子。” 這是對初讀情況的檢查,也是對全文建立整體印象的過程。“不動筆墨不讀書”,提出邊默讀邊批註的要求,有利於學生靜心與文字對話,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緊接著進行深入學習颱風和衛星的對話,在第一次人物對話的朗讀訓練時,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自由練習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瞭解颱風和衛星斗智鬥勇的全過程。”這一次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讀順對話,老師提的要求指向性強,學生一聽就明白。檢查初讀效果時,我再對照評價指導,易於落實。學生再讀對話,教師要求學生“關注提示語,練習朗讀。這些詞語有什麼作用?請透過你的朗讀把它們的作用表現出來。”第三次朗讀訓練,去掉提示語,直接展示四個回合的對話。教師要求學生“自由練讀,看誰的朗讀能讓老師回想起文中的重點提示語。” 第四次朗讀訓練,再次出現對話描寫,重點標出幾個語氣助詞。要求“注意讀出不同語氣助詞的感覺,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讀訓練”,旨在讓學生進入角色,為下一步變朗讀為說話做準備。第五次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脫離螢幕上的對話內容提示,將朗讀轉變為對話。”讀的要求雖然一次比一次高,但教師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提示,每次提出要求的表述形象具體,學生很容易接受,學生的朗讀也水到渠成。

  學習如登山,如果把為教學“爬坡”所做的鋪墊稱之為“綠葉”的話,梯度的呈現就是盛放在課堂上的絢麗花朵,使課堂自始至終呈現出一種生長的美,一種不斷向上的美。

  二、讀得充分,讀得巧妙

  要想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情感,讀出收穫,教師一定要把讀書的時間和機會讓給學生。整堂課教師安排學生16次朗讀、6遍學生自主讀和1次默讀,透過23次不同層次不同目的的與文字對話,學生對全文的理解與感悟隨著一次次有質量的`閱讀已瞭然於胸。

  有目的地讀、充分地讀,還要有技巧地讀,才能讀出文字的理解、文字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對讀的技巧指導,要求學生首先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再從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中的重點詞語、語氣助詞著手,巧妙地提升讀的要求,使學生讀出味道和感覺來。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裡該停、哪裡該重……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去揣摩,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和感悟。另外在讀的過程中還透過及時有效的積極評價促進學生的朗讀,不斷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處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由學習上的“被牽引者”變成了愉悅的“自我發展主體”。

  縱觀整堂課,紮紮實實的訓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果。課堂密度不大,但步步為營;訓練點不多,但點點到位,不貪多求全,卻注重實效。課已畢,但

  留給我的思考仍在繼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