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學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中班數學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篇一: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在今年的教學開放月中,我講了《認識梯形》一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梯形及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對於梯形,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

  相對來說這一課教學內容較多,但實際教學時還是比較順手的,因為有平行四邊形的學習作鋪墊,學習過程也與平行四邊形的學習過程相類似,先做梯形,比較與平行四邊形的區別,認識梯形的各部分名稱,認識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後做練習。教學時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梯形的特徵。在交流梯形的特點時,緊扣教材中的問題進行,透過對比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特徵。在最後的教學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透過折、拼、剪等圖形之間轉換的操作活動,我想這對學生繼續學習、探究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幫助。

  整個過程也較流暢,學生學習起來也沒有多少困難,透過畫、折、剪、拼等形式邊做邊學,學生也比較感興趣。尤其是動手分、動手剪,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較單一,這樣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創造性的想法,也降低了孩子們思考的積極性。這節課上,我也注意了這點,但是自己也感覺到自己的評價缺乏感染力,這點是需要在

  以後教學中多注意的,需要向有經驗的老師多請教。同時,也要注意讓學生之間開展評價,而並不只是簡單的:“你同意嗎?”“對不對?”

  設計的教學內容太多以至於每個環節都很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不應面面俱到,要有重點。抓住重點、難點進行突破。

  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實行彈性教學,在本節課未能充分進行的環節移到練習課上加以延伸。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自己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多聽、多學、多練,力求使每一節課更高效。

  篇二:認識梯形教學反思

  梯形,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梯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 設計了“聯絡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動手操作,深入瞭解梯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透過比較,透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在教學中,我主要結合以下幾點來做: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節課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匯入,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後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認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這是什麼圖形?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瞭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的慾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袋裡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

  如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呢?於是除了課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準備了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三角形等,這樣,看到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創造欲。在課堂上,學生用這些材料確實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雖然“你是怎樣折的”,學生講得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直接經驗。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學習上底、下底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