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密度》教學反思

關於《密度》教學反思

  篇一:密度教學反思

  《密度》教學反思

  柯禮意

  學校最近讓老師們舉行“先學後教,有效課堂”的課堂的嘗試。經過部分老師的反覆嘗試,讓我在聽課中受益匪淺,對“有效課堂”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豐富了自己的課堂教學。並不斷在自已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尋找一條適合自已學科的教學的路子來。下面就是我針對《密度》這節課的課前準備與教學過程中對比進行反思,為今後的教學總結經驗。

  《密度》在第七章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上課前在教材處理上我將本節課分成匯入――實驗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練習鞏固四部分。課前我設計了一個來源於生活中的趣味實驗,如何鑑別水、煤油、酒精和醋?並讓他們總結辨認的依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顏色、味道等特性鑑別物質時,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著手,拿出上節課測量過的體積相同但外表被我塗成了相同顏色的銅、鐵、鋁讓學生辨認,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何透過實驗對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進行探究1.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變化規律,2.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係,在上課前教師準備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學生選擇,學生進行實驗並得出結論,對密度概念的教學採用了讓學生與速度概念的學習進行對比分組學習,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展示。最後選擇適當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鞏固。現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1.本節課的匯入部分的設計與生活中有很大的關聯,學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設計的思路下來,所以在匯入部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

  2.在實驗探究部分,我在這個環節中對學生的估計不足,學生分組討論,有幾個組不知道要做什麼得不出實驗探究的過程,所以實驗探究部分教師要做兩手準備,一旦學生反應不好時,要與學生共同計論設計實驗步驟。

  3.在類比法學習密度的概念時,學生對組合單位的換算在練習上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是我在上課前所沒有預想到的,所以在這個環節上發的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內容時間不夠。

  4.課堂上自己總是生怕學生不懂,所以一節課感覺自己講的東西過多了點,而留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時間稍微少了點。在學生分析練習時,應要做到傾聽,而不應有過多的講解。

  5.課堂上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我自認為這節課我做得還的是比較好的。請同學們回答,一個“請”字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每個學生回答問題以後,我及時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這可以對學生進行激勵。

  6.一節課如何對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進行突破,是透過不斷的講解呢還是透過練習得以突破。密度知識是初中物理知識的一個難點,那麼對於這一知識點我們又應該如何進行突破呢?這是我今後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7.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法上的指導。現在學生習慣於動腦,很少有動筆,這樣容易造成上課全聽懂,下課統忘掉的現象,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形成動腦又動手的習慣,這要靠平時的引導和培養。

  以上是我對《密度》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也學會了很多,為我在今後的在教學上積累經驗,避免無效課堂的發生。使課堂教學做到有效,最終達到高效。

  篇二:密度教學反思

  密度教學反思

  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又服務於生活。本課題我從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又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學方式上也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來操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情境創設匯入新課學習,然後由學生分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地進行實驗研究,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資料,透過精心設計的啟發性的問題,來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透過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的得出採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完成聽意義建構。

  2.加強物理過程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特別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實驗資料時,不是直接計算出比值結果進行比較,而是透過一系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然後再透過計算機來處理資料(學生不在課堂上花時間用於計算),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對同一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對不同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表示了這方面物質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注意滲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

  3.與速度概念對比,加深對密度概念的理解。透過對比密度與速度概念的異同點,既可加深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們在定義、公式、單位等方面的相似之處,為以後學習其他比值定義法定義物理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研修日誌

  在初中教學工作中,很難爭取到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實際上從教師內心來說,都希望透過學習獲得提高,教師們都願意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建樹。開放的遠端研修較好的解決了這個矛盾。從八月份開始,我參與了遠端研修。回想這幾個月的研修,我努力並且有所收穫。我慎重的對待每一份作業。事實上,這也讓我受益非淺,我的整個教育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自己的學習只是閱讀有關教育理論,卻不能很好地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而透過閱讀其他教師的作業和點評,使自己看到了發生在別人課堂上的事件及他們的思考,進而開始以一種審視的目光來看待自己的教學,去思考其中的問題。在學校評課的時候我有話說了,不只是侷限於教態自然,板書工整這些的話,我抱著學習和共同提高的誠意與授課教師交流,嘗試著用從遠端研修上學到的來分析一堂課,試圖使自己站高一點,看遠一點。當然這些都只是有限度的成功,遠遠沒有達到高標準的要求。所以說,遠端研修使我產生最大 的改變就是使自己養成了勤于思考的習慣。

  遠端研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的“學習方式”。從參加遠端研修以來,我在網上結識了很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線的教師、有高校的教師、教授,教育科研人員),他們對教育事業執著,有著先進的理念,睿智的思想,當我有了疑惑時就會去向他們請教,不管是教育理論還是數學專業知識,我都找到了良師益友,他們向我推薦了很多網站,部落格。對我來說,遠端教育是一個平臺,我在研修中學習,學習中專業成長。

  第三是學習效率的提高。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校教師的業餘時間很少。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便成了很現實的問題,在遠端教育中,我看到了教育視點,教育部落格這些欄目,使我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別人的經驗,無疑就節省了學習的時間,“行動時要做一個有思想的人,思想時做一個重行動的人,在學習、思考、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

  今後的工作打算:

  1、在模仿中摸索課堂教學。在遠端研修中,我把重點放在觀摩課堂教學上,模仿別人,借他山之石來攻自己的“教學之玉”。遠端研修中有很多優秀的課學教學例項,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可以揣摩每一個精彩的段落,學習他們獨具匠心的構思,積累成功的經驗,我不是邯鄲學步,而是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最終是要學會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2、堅持寫教育日誌。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有些是上課上出來的,有些是透過寫作寫出來的。我希望透過不停的寫教育日誌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次遠端研修,我看了很多精彩的教育日誌,在日誌後面的點評中可以看出這是促使自己專業成長的極好方式。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之餘,要把真實的教育場景轉化為文字、語言符號加以記載,與同行交流。我透過寫教育日誌定期回顧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學。那將有助於我深入理解學生的問題,瞭解自己是怎樣組織教學的,尋找到最適合於自己的教學方式。

  老師們,我們都是在一線工作的教師。我相信,只要善待每一次研修,我們就能分享研修中思想的覺醒、觀念的碰撞、實踐的磨擦、成功的快樂,一定會生髮出新的教育機智與靈感,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篇三:密度教學設計與反思

  “密度”教學設計與反思

  要求:

  1.必須是原創,抄襲將記 “0”分。

  2.內容和格式必須與教學設計與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注意事項:

  1.請將模版下載下來,然後在 word中進行編輯,注意要刪除內容說明(藍色部分),完成後再網上提交。為了保證輔導老師能清楚批閱大家的作業,請將內容全部粘到頁面上,不要以單一的附件形式上傳。

  2.如教學設計與反思中用到圖片,上傳到編輯器時不能直接貼上,必須用插入的方式,如圖:

  (提交時,請將藍色字說明部分刪除。)

  篇四:《物質的密度》的教學反思

  《物質的密度》的教學反思

  馮琴英

  《物質的密度》這節內容很重要,它與壓強、浮力的知識聯絡很緊密。我是這樣開始新課的:

  先請同學說出身邊的桌子、電扇、窗分別都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再叫他們回答身邊有無數種物質,我們怎樣辨別它們?給他們具體的例項,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個鐵塊和一個木塊,同學找到很多方法,有顏色、氣味、磁鐵吸引等等。然後問他們如果從表面情況無法鑑別時怎麼辦?有沒有一種科學又簡單的辨別方法可以鑑別物質的種類?給他們例項一個銅塊和一個塑膠塊怎樣區別,並結合以前速度的引導讓他們講出相同體積比質量和相同質量比體積。那到底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請同學們猜想,然後請同學設計實驗並實施實驗等到若干組資料,請同學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然後讓同學計算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再分析得到結論: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等,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等。就因為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等,我們才可以利用物質的這種特性來辨別物質的種類,我們把這個比值定義為密度,用它來表示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請同學根據公式推斷單位及物理意義。整節課教學任務基本能完成。

  困惑的地方:

  1、在引導學生講出相同體積比質量和相同質量比體積後,猜想就叫他們自己猜呢?給他們一個填空形式:體積不同的相同物質,質量不同;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2、這節課到底分幾課時?一課時的話,要介紹量筒的使用,做實驗,分析資料,有必要的話畫折線圖,還要得出結論,那肯定來不及介紹單位換算、物理意義等。

  不足之處:

  1、整節課思路感覺不清晰,過渡不自然,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在實驗過程中未強調量筒在實驗結束後側放,造成學生離開時碰碎一個。

  篇五:密度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密 度》教 學 反 思

  泰安第十中學 鄭 鵬

  一、本節課重點解決以下兩個探究課中的要素

  1、怎樣提出探究的問題,這是學生探究實驗的首要問題。

  2、怎樣分析、處理實驗資料形成實驗結論,並把實驗結論與概念聯絡起來。

  二、必須讓學生在探究前對密度概念產生初步認知,知道將要探究的問題是什麼。科學探究只能圍繞提出的問題進行,這樣為進一步探究實驗做好鋪墊。

  三、學生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以下方面:

  1、不理解,或說不清為什麼用質量跟體積關係來定義密度。

  2、初中生分析和處理實驗資料能力較弱,利用比值法定義密度比較抽象,儘管學生經歷過“應用?比值?定義速度概念”,但把數學中“比例”應用於密度,理解“同種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有些困難。

  四、針對學生實驗中選擇實驗器材時容易選擇木塊的問題,我在提供實驗用品時,有意只提供銅塊和鋁塊進行對比,在實驗得出結論後再分析為什麼不選木塊:

  五、針對實驗資料中測量誤差的和實驗時無法多次測量的問題,我一般在開始實驗時,就要求同學注意測量時誤差一般較大,應多測幾組實驗進行對比,選擇有效資料。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可以呈現更多資料,然後學生交流,分析資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六、儘管如此,本課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

  1、應提供多組實驗物件讓學生選擇,如鐵塊、鋁塊、木塊、銅塊,鹽水、酒精、煤油等。

  2、應多次測量,選擇有效資料。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實驗結論產生信任。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只能課下繼續探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