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溜溜山歌》教師教學反思
音樂《溜溜山歌》教師教學反思
《溜溜山歌》是一首安徽民歌,在教學中,我從民歌入手。首先讓學生欣賞不同民族的歌曲,讓學生知道在我國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然後自然匯入到新授的歌曲。
教學中學生髮現歌詞多次出現襯詞“溜溜”,從而知道歌名由此而來。全曲由兩個加入襯詞的樂句組成。宮調式,一段體結構,二四拍,音域為一個八度。歌詞富有勞動生活的氣息,它以“獨木不成材,單線難搓繩”的生動比喻,告訴人們團結起來力量大,大家擰成一股繩,沒有辦不到的事情。歌中的襯詞是漢族民歌特別是勞動號子的特點。
《溜溜山歌》的旋律、節奏雖然比較簡單,但滑音、切分音以及同字不同音高的掌握對學生來講還是比較難,因此,我採用輔導——拍擊節奏——視唱——哼唱——齊唱——一領眾和等教學方法來教授歌曲。為了讓學生能夠領悟到勞動號子中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在歌曲教學中我不斷地用接龍演唱的形式讓學生感受。
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知道按民歌的題材可以分為小調、勞動號子、山歌,於是我還找來具有其鮮明特點的三首歌曲《茉莉花》《打麥號子》《對山歌》讓學生充分感受民歌的魅力。整個教學過程採用感知、理解、操作多種手段,以教師示範、引導相互合作,力爭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在理解山歌特點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