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教課標十一冊語文教學反思

有關人教課標十一冊語文教學反思

  一、創設平等的學習氛圍,使合作學習成為可能。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平等、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需要教師、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

  首先,我從建立師生之間平等關係入手,為合作學習做精神準備。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更應該與學生共同參與合作,與學生一起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因此,我總是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帶領學生進行了關於蒐集張家界資料的小組合作。在合作中,作為一名合作的參與者,我和學生們一起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同學們一起上網瀏覽;和他們一道做資料整理等。透過這樣的交流與合作,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同學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願意與我一起討論與解決,也敢於對我的看法提出質疑,師生間進行合作與交流成為了可能。

  其次,引導學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圍。

  在小組合作中,組員之間的平等與尊重是他們合作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在班級中引導學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以往成績好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常常獨領風騷。成績較差的同學存在著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發。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從平時出發,讓這些差生多表現自己的優點,使他們自己樹立信心,讓那些優生髮現他們的長處。

  本課時採取適當的評價方法,使合作學習充滿活力。

  不足之處是:老師扶得太多了些,還有本節課的反饋和評價不夠,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學習合作積極性不高。

  5《詹天佑》教學反思

  《詹天佑》第二課時是透過學習詹天佑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感受詹天佑傑出的才幹。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想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感受詹天佑的傑出。因此,我這樣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的。

  一、自主閱讀開鑿隧道的段落,根據文字的描述畫出居庸關和八達嶺的開鑿隧道的示意圖,並做好文字說明的準備。

  二、模擬工作佈置會,再現詹天佑的工作佈置會的情景,工作人員心中若有疑慮和意見可以當場向提出,由詹天佑予以解答。

  三、共同討論工作人員提出的疑慮。

  在“工作人員”充分質疑和“詹天佑”耐心釋疑的過程中,學生對詹天佑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方法來開鑿隧道發出了衷心的讚歎。討論最後,還遺留兩個問題“詹天佑”無法當場圓滿解答:1、開鑿居庸關隧道,從兩端向中間鑿進之時,倘若兩部分隧道因位置不同,無法接通怎麼辦?2、當隧道開鑿到一半時,上方的岩石塌陷下來怎麼辦?

  對於第一個問題,“詹天佑”只是一口否定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而怎麼不會發生卻明顯的底氣不足。我覺得這是讓孩子們進入文字,細心琢磨的好時機。於是,我要求學生再仔細讀課文,能從課文中找到決不會發生此事的有力證據。不多久,孩子們的小手陸續舉了起來。如(生一:上文勘測線路時就提到“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作人員之口。” 詹天佑的工作態度這麼嚴謹,這麼一絲不苟。開鑿隧道這麼重要的事情也絕不會出半點兒差錯的。)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碰撞,啟用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傑出才幹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9《窮人》教學反思

  其一,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等體會人物的內心。

  作者在描寫桑娜時,採用了多種形式的心理描寫:讓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些什麼呢?……”或者從旁邊介紹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她的心跳得很歷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此外還用了幻覺描寫“彷彿有人進來,桑娜一驚!”景物襯托“古老的鐘嘶啞地敲……”等方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從文中找出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桑娜的美好品質對學生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出這樣寫作的妙處。我以為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應該是可行的。

  其二,如何圍繞“窮人”做總結。

  這篇課文圍繞課題,從窮人桑娜和漁夫人窮心靈卻很富裕的對比描寫中讚揚了廣大窮人善良美好的品質。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情感的體驗上引導學生在課文結束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是必要而且必須的。

  我以為,用學生開課前的一個提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以《窮人》為題?”學生定能從幾個方面對課文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和回顧,此時老師再設計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漁夫掀開帳子,看見西蒙的兩個孩子,又會和桑娜說些什麼?他們以後又會發生什麼事?請你發揮想象續寫這個故事。”學生帶著意猶未盡的情緒和開放的問題結束課文學習,又帶著新的思考走進新課堂。

  16 *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閱讀課文,而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字形象,感受文字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略讀課文,這應該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後,試著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透過本節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小學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老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但是,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麼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

  ,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聯絡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透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絡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絡自己家庭生活情況想象如果只有“三間房”什麼傢俱也沒有的情況下您會怎麼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裡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麼?透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老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本課課文比較長。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但從實際教學來看並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分別讓學生體會嘎羧的懷舊、英勇、善良育忠誠等,但由於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

  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師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我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18《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一、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節課裡,我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絡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鍊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二、創設情境,豐富想象。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本節課裡,我是這樣處理的:1、運用插圖,啟發想象;2、結合課文、展開想象;3、延伸情節,豐富想象。

  總之,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 綜合性學習》教後記

  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的要求是:透過蒐集和閱讀詩歌,增強對詩歌的興趣,感受詩歌的特點。能蒐集並按一定標準給詩歌分類;能誦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透過朗誦詩歌、欣賞詩歌、學寫童詩等活動,感受詩歌的魅力;能寫簡單的活動總結。

  根據我們前兩次開展綜合性學習的經驗,在活動之前,要做好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動計劃。有了好的活動計劃,就為活動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因此我特定開了個班會:專門討論如何制定活動計劃,並詳細制定小組分工安排。我還向同學們推薦研究中國古詩詞的相關網站和書籍。

  因為準備充分因此這次綜合性活動完成的較好。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走出了語文課堂,把語文學習的過程延伸到了其他課堂和學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這樣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穫,今天,我們就把自己點滴的收穫總結一下,讓我們今後的活動開展得更好。

  不足之處是:學生家中沒有電腦,老師推薦研究中國古詩詞的相關網站只能利用學校的電腦室來查閱,這要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很好的利用資源,以致於不能夠很好的拓展如詩歌交流會進行受到阻礙。

  21《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第一,充分的讓學生讀。語文教學要“讀佔熬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嘗試析疑、評價、研討、感悟,夠接受知識的更新、學習方法的輔導,同時嘗試做簡單的學習彙報,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能力訓練的過程。

  第三,創新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課文學完後進行創編獻給海鷗老人的碑文。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發展情況設計的課文練習。特別拓展延伸閱讀,貫穿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超文字閱讀,這也是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分層教學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

  失敗之處: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首先是對學情把握不足。新班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不熟悉,膽怯害羞不敢發言;不能領會教師的教學要求,所以課堂氣氛沉悶。

  其次,教學時間把握不準,前松後緊,導致拓展延伸不到位。

  最後,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於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

  25《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在小學階段學習深奧的文言文,我嘗試用朗讀法入手,讀出味道,讀出情意,讀出韻味。

  我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遍數不下二十遍。從剛開始接觸課文時讀三遍,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換詞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教師抓住文字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開愛生的情懷,不遺餘力地溝通互動的情意,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品出意境,品出心境,品出德性。

  整堂課,我還引領著學生在字裡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如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再如,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麼?透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最後再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