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分類教學反思範文

物體分類教學反思範文

  篇一:《認識物體》教學案例及反思

  《認識物體》教學案例

  一年(2)班 邵彬雅 12月31日 上午第二節

  教學目的:

  1、透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各種形狀的模型與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出示課本第67頁的機器人)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但是,它先要考考我們,它說:“你們帶來了這麼多生活中的物體,能把它們按照一定的標準分一分嗎?”

  師:請大家小組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合作得快!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一)分一分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並參與進去)

  2、小組彙報

  師:有幾個組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坐得非常好。

  問:哪個勇敢的小組代表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彙報:

  我們組把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化妝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生:不一樣。

  師:說說你們的分法。

  生:我們把積木按照顏色來分。紅色的積木分成一組,藍色的積木分成一組,黃色的積木分成一組,綠色的積木分成一組。

  師給予肯定。

  (反思:我讓學生嘗試著按自己的標準分一分,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二)小組合作 認識特徵 揭示概念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這些不同形狀的物體。

  現在以小組為單位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先來研究這兩種圖形有什麼特點,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正方體和長方體)。

  (1) 小組合作研究,師參與到小組中,巡視、指導、傾聽;

  (2) 小組彙報,師生評價。

  師:先給這兩種圖形起個名字,好嗎?

  叫正方體。(師板書:正方體和長方體,並畫出它們的平面檢視)。

  師:彙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成果。

  小組1:正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小組2:我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

  小組3:我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

  小組4:我還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

  師給予肯定:你懂得真多,很了不起!正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它還有8個頂點。你們太厲害了,把正方體研究的這麼到位。還能說說長方體嗎?

  小組1: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

  小組2:長方體有平平的面

  小組3:長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

  小組4:它也有6個面、8個頂點。

  師:你們能把它和正方體比較一下嗎?

  小組5: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都是正方形,而長方體的6個面不一樣大。 小組6代表:老師,我不同意!長方體中有的面是相等的。上面和下面一樣、前面和後面一樣、左面和右面一樣。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老師為你感到自豪!

  (師出示

  和

  )

  師創設情境:圓柱和球不服氣地說,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我們兩的樣子可跟它們大不一樣?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小朋友們,怎麼樣,我們挑戰一下,再次小組合作研究。

  (3)小組合作研究,師參與到小組中,巡視、指導、傾聽;

  (4)小組彙報,師生評價。

  小組1:圓柱直直的,身子圓溜溜的。

  小組2:上下一樣粗細。

  小組3:上下有兩個平平面。

  小組4:上下兩個面都是圓的。

  師:球呢?

  小組4: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小組5:球沒有平平的面,它可以滾動。

  師:你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

  (5)比較四種圖形的異同點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鬆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裡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後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正方體和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和球會滾動。

  師小結:原來正方體和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和球會滾動;那圓柱和球又是怎樣滾動呢?

  師: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後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秘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三、 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說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說一說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生:燈管。茶葉盒??

  (4)球的有那些?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鞏固練習

  (1)遊戲

  ①學生上來矇住眼睛,摸大袋子裡的物體,把摸出來的物體形狀說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當裁判,看他說的對不對。

  ②學生出題目,讓學生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你們發現了嗎,小機器人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

  (3)搭一搭

  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麼?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後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後學生彙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五、總結:

  師:小朋友們,你們今天都有什麼收穫?

  生各抒己見。

  六、板書設計

  認識物體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球

  篇二:《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學習 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透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透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匯入部分,我透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透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小組

  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透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透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的目的。

  (3)讓學生拿出四種物體放在桌面上滾一滾,從而發現圓柱和球,很容易滾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向學生設疑:圓柱和球都能滾動,那滾動時有什麼不同嗎?可讓學生拿實物在桌面滾 一滾,看發現什麼?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得出結論。

  (5)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透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立體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

  篇三:教學反思

  上下的教學反思:

  上下對一年級學生來說不是什麼的詞,可以說是一點也不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觸過,課前,我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就先來了個小遊戲,我指著自己的鼻子問:鼻子的上面是什麼?鼻子的下面是什麼?嘴巴的上面是什麼?眼睛的下面是什麼??課堂上馬上活躍起來。接著我用上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察主題圖。我先問:“ 圖上有什麼?”他們說出了有卡車、火車、輪船。“火車”在哪兒呢?這一問,就突出了火車的中間位置。有的說在上面,有的說在下面???,輪船在下,火車在下,卡車在上等。在課中後半部分我還讓學生四處觀察教師,用上下來舉例說說,這就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直接可以應用。

  不足之處:剛接觸數學課,自己的組織語言能力還有待加強,用怎樣的語言與低段學生進行交流?這還得跟恰老師學學。

  左右的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下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原因,看學生的反應,可說是這節課真的很糟糕。尤其是說以別人為中心“左右 ”的位置判斷,回答的聲音很不統一,學生的思維很亂。

  體會左右的相對性是這節課的難點,本節課我透過遊戲的形式,要求學生不僅要弄清自己的左和右——只要兩人面對面, 學生可以說都能說出對方的左和右,可是有一排人站在那裡,較多學生就分辨不出來左和右。這裡學生很容易以自己為標準去判斷,而不是站在對方的標準去判斷,我重複了好多次,還是覺得學生更不清楚了。

  可能是我的要求太急促了,在一節課40分鐘就想要學生分辨清楚,是不可能的,不要說學生,有些連大人都覺得有點難。還有就是判斷圖形等物品的左右,與判斷人的左右是不一樣的,很容易搞混淆的。

  位置的教學法反思:

  課前我向學生介紹了我帶來的小玩偶,學生一看見都特別開心,於是我就讓學生試著來介紹自己,想與小玩偶交朋友的同學,要求要講明自己在哪裡,越詳細越好,比如在第幾組第幾個等,學生的積極性真的很高。透過課件上的資料學習,明確學生橫為“行”,豎為“列”的一般規律。讓學生在位子上數數自己的

  位置在哪裡,並把書上的練題進行書寫,我還個別進行了抽查,並要求起來說說;這裡我因為沒有仔細的講解,以至還有些學生不清方向。

  在鞏固練習階段——找位置。這裡學生的掌握能力還是不錯的,知道座位中間的號最小,越往兩邊號碼越大,在這個環節,有幾個學生:陳雨帆、劉書豫、蔡梓航、蔡濤建、池靈靜、何雲傑等還是不清不楚的;在接近下課時,我出示了兩張火車票(幻燈片)並向學生介紹與這類知識相關的一點內容。

  課程在設計時,我還覺得較滿意得,可是一上課,自己腦子裡都好像混淆了,有時連自己都講解不清,還要再瞭解瞭解,更好地解釋給學生學習。 1-5的認識反思

  “1-5的認識”這節一年級的課會被很多老師所忽視,然而深挖教材你會發現裡面的東西很多,它是學生認識學習其他數和教師教學更大數的雛形。

  “1-5的.認識”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學生學習數學“數”的開始。由於1-5本身的數小,抽象程度低,小朋友很容易理解,不僅如此入學前已會數甚至會讀寫20以內各數。然而學生對這些數的概念卻未清楚,數概念的建立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堅實基礎。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重視學生數概念的建立,在學生初步瞭解1-5的含義並認識了1-5各數以後,要組織學生進行從抽象到具體的操作練習,讓學生從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本節課,我把“1-5各數較清晰數概念的形成”作為教學的難點。這節課我注重突出自己預先設定的重點,在難點方面

  (1)透過讓一名學生上來擺出1-5各數所對應的小棒數,學生出現的是

  3 4 5

  ||| |||| ||||| ,接著提問“你能換種擺法但同樣也能表示這些數嗎?”

  學生出現的是 3 4 5

  △ □ 五邊形 ,從而突出數概念的本質,不會讓學生侷限於形式,同時在我刪去了原先想讓每個人動手擺的過程,如若這樣學生的重心僅僅偏向於擺的形式。

  ( 2)再問:“除了用小棒,你還能用身邊的東西表示3、4、5嗎?”

  生1:拿出3本相同的本子;

  生2:拿出3支鉛筆;

  生3:拿出3個大小不同的橡皮擦;

  生4:拿出1支鉛筆、1本書、1本練習本表示3;

  最後一個學生更是突破了“3”這個書概念,從本質上突出了3不僅僅可以表示3樣相同的事物,還可以表示3個不同的事物,表示的是事物的數量多少。

  另一個難點是關於數的數序:特別是把1、2、3、4、5從大到小排,倒數是沒多大的問題,反而錯誤率較高的是這樣的題型()、4、()、2、1.針對這一問題,我先讓學生說從小到大排、從大到小排,緊接著問:“你能從大到小排老師給你發下的1-5的數字卡片嗎?”讓數序從初步感知到具體操作,數概念再

  次得到鞏固和提高,再次利用順口溜“從小到大排,1、2、3、4、5;從大到小排,5、4、3、2、1”讓差生得以同步發展。 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大小》的教學反思

  南海小學 陳華養

  在教學”比多少“這課內容時,我從學生熟悉的畫面入手,用”小猴吃水果“這一故事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的聯絡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多少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單、明瞭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多少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

  一。本節課主要是要讓學生區分三種符號。在一節課內學生要認識三個符號,尤其是能區分”>“”<“的形狀是怎麼樣的,引導學生用形象易懂的語言去記憶三種符號,如:”大於號,開口在左;小於號開口在右“,再以遊戲“教師說符號名稱,學生舉出相應符號”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符號的印象,並學會用符號表示兩個數的多少。

  第幾反思

  過這節課我覺得要繼續發揚的是:1、根據教材情境圖,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安排師生互動拍手、排隊遊戲,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重視面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放棄每個孩子的受教育機會,不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學生髮言的面較廣,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3.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練習層次進行了調整,在整節課上知識的進展有序又有度,排隊學生不陌生,遊戲充滿趣味,雖然不斷加大難度,但學生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沒有疲倦感,同時我一直認為課堂上的一切沒有預演比預演的效果更好,也能真正驗證教師的組織能力和駕馭教材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正真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鑑作用。

  《認識0》教學反思

  5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5以內的加減法 教學反思 來自張莉 2012-10-22 17:50:37| 分類: 張莉反思 |字號大中小 訂閱

  加法對現在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已經不是初步認識的,因為大多數學生都上過學前班或幼兒園大班都學過,他們已經把計算訓練得很快了。但是我個人這其中有些是機械化的,學生不太理解到底什麼是加法,什麼又是減法,有些學生還很天真地說:“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過加減法了,老師說多了就加,少了就減。”

  作為一個一年級的數學老師,怎樣既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糾正錯誤認識,建立正確概念呢。 我認為應做好如下三點:

  一、創設情境,正確理解加減法含義。

  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我還是讓學生從具體事例中從認識加減法的意義開始,讓孩子透過觀察圖畫、片,用三句話敘述意思,提出問題其實就是簡單應用題了。如:“樹上原來5只小鳥,後來飛來了2只,現在一共有幾隻小鳥?”和“小明拿了4個氣球,爆了2個,手裡還剩幾個氣球?”等等這樣的情境,讓孩子們理解,飛來了,一共的都是合起來的意思,用加法計算。“飛走了、爆破了、開走了”等等都表示去掉的意思,是要用減法來計算。當孩子們把意義理解了,

  計算起來就會明白多了。

  二、結合組成,科學指導口算方法。

  口算是計算的基礎,不要以為5以內的加減法簡單,就不注意方法的引導,這是錯誤的。有的孩子是數手指,有的是數實物等,方法不當。不加指導就為以後的學習埋下了後患。和加法一樣都要引導學生想組成。只有這樣學生口算速度才能上來。

  三、寓教於樂,讓學生體會數學樂趣。

  透過創設情境、進行各種競賽等手段來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口算卡片,採用搶答、開火車、小組比賽、男女擂臺賽等遊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了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一朝一夕的,必須多練。另外,要與家長配合,每天讓家長給孩子練習一定數量的與教學內容同步的口算題。

  如果這樣去落實的話,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肯定可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

  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

  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數學來源

  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學習

  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

  生活出發,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動手摸

  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透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

  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透過讓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

  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匯入部分,我透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

  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

  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透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

  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

  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

  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

  篇四:大班教學活動反思

  大班教學活動反思

  大班教學活動反思一:大班數學活動反思

  大班數學中“口述應用題”是鍛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努力貫徹邏輯思維訓練的原則。並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應用題都是有情節和數量關係兩個方面組成的。情節和數量組成一道口述應用題的結構框架。幼兒要解答口述應用題,必須對題的情節和數量進行分析,瞭解構成要素的概貌,然後才能解答。這也就是口述應用題所必須進行的結構訓練。

  情景一:

  出示圖片

  師:草地上原來有幾隻兔子?又來了幾隻兔子

  幼:草地上原來有2只兔子,又來了3只兔子

  師:那老師想用加法來計算,應該問一個什麼問題?

  幼:草地上一共有幾隻兔子?

  師:這幾幅圖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有哪兩個已知數?最後提了一個什麼問題?

  分析:草地,兔子是非常接近幼兒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幼兒的思維興趣,引起他們的聯想。

  這樣幼兒的思維閘門也就打開了。接著把“原來有2只兔子。又來了3只兔子”這樣一個數量關係,寓於結構,容於情節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理解道理。

  反思:口述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演算法是隱含在情節中,而情節又由多個客觀要素構成,只有引導幼兒 分析多個要素之間的關係,才能正確地選擇方法,得出答案。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不 僅可以使幼兒達到真正理解題意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幼兒初步的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

  既然是口述應用題,那麼讀題也就是訓練幼兒的分析,綜合能力,是符合幼兒的生理特點的。

  情景二:

  出示圖片

  師:看看這張圖片上講的是什麼事情呢?

  教師操作卡片

  幼:河邊原來有4只紅蝴蝶,又飛來了2只黃蝴蝶。

  師:請你來編一道加法應用題?

  幼:河邊原來有4只紅蝴蝶,又飛來了2只黃蝴蝶,河邊一共有飛來幾隻蝴蝶?

  教師把幼兒的題目重新念一遍

  請幼兒把題目跟念一遍。

  提問幼兒:“原來有幾隻”,“又來幾隻”“一共有幾隻”等概念。

  分析:在讀題時,教師

  口齒要清楚,速度要適中,先進行 初讀,使幼兒對題目形成一個總的初步的印像,能說出題目說了一件什麼事;其次,再進行強化, 使幼兒在頭腦中把題目劃分為幾個部分,分別理解它們,能說出題中告訴了什麼,要求什麼,突出主要資訊; 最後使幼兒能把資訊綜合起來,在頭腦中把題目的各部分聯結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反思:要素、資料和問題寓於口述應用題的情節中,情節蘊含著資料和問題的關係。讀題的過程就是在整體中認 識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礎上把握整體。

  在最後把應用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又把教學問題轉化為算式。

  案例三:

  師:那河邊一共有幾隻蝴蝶呢?

  幼:6只。

  教師把蝴蝶拿下來進行演示。

  師:對了,那你是用什麼方法來算的呢?

  幼,是用加法。

  師:那用算式題目表示該怎麼寫呢?

  幼:4+2=6

  師:你說的真棒,答對了!

  分析:在幼兒回答出問題以後,老師把相應的圖片來進行演示,使幼兒看到了兩個數的合併過程,又看到了合併的結果。具體了理解了加法的含義,也就將具體的情節轉化成了數學問題,最後轉化成了算式。

  反思:轉化的本身是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實現轉化,既能促進幼兒把握數量關係的實質,又培 養了幼兒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要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轉化的方法和要求。 轉化訓練,一方面是符合幼兒思維的水平和特點,另一方面要讓幼兒參與轉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提高幼兒抽象、概括的能力。

  >大班教學活動反思二:大班教育活動 《感恩的心》活動反思>>(1056字)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為讓幼兒懂得。為使感恩活動融入幼兒園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兒的內心深處,植入幼兒心田,作為即將畢業的大班孩子,想透過此次社會活動:《感恩的心》,引導幼兒體會父母、老師、同伴及周邊所有人對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快樂生活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加深孩子對愛的理解,同時,也要教育幼兒學會把自己的愛積極的反饋給別人。培養孩子擁有一顆知恩、惜恩、感恩、報恩之心。

  透過此活動,我意識到預設總是美好的,想像總是無可挑剔的,但能經得起檢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動。儘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設計教案、準備教具,但實施下來卻發現與預設相比,在效果上還是有所差別。為完善此活動,現進行如下反思:

  在教學中,整個活動教態很好,親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環扣一環,特別是活動匯入部分教師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生動的肢體動作引導幼兒觀看傾聽多媒體故事課件《鳥媽媽救小鳥》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震撼幼兒的心靈,能切入主題引發幼兒遷移自身的家庭環境,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整個活動中,時間過長,活動內容過多,涵蓋的面太廣,所謂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蜻蜓點水,沒有將每個環節的教育價值挖深挖透,使活動緊湊,達到教育目標,深入幼兒心田。因此,此教學內容可拆分為兩個活動進行,活動一以瞭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激發幼兒感恩父母之情,樂意用實際行動幫父母為主體,進行展開。活動可修改為第一環節讓幼兒傾聽多媒體故事課件《鳥媽媽救小鳥》匯入主題,使幼兒瞭解媽媽對子女的愛是那麼的偉大,那麼的無私,給幼兒以心靈上的震憾。第二環節出示媽媽照顧自己的多媒體圖片,並請相應的幼兒向全班幼兒講述照顧的辛勞。激發幼兒遷移經驗,啟發幼兒說說自己媽媽辛勞的照顧自己的過程,體會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第三環節讓幼兒觀看《牛犢救母》的故事,讓幼兒瞭解小牛為救母親可以連命都不要,感受小牛的孝順之情。在此基礎上進行第四環節,讓幼兒說說自己應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能使幼兒從內心深處出發,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報恩之情。此活動就能達到教育目標,而不是流於表面,使感恩植入幼兒心房。在延伸的第二個活動中,可以讓幼兒瞭解在他們周圍除了父母在生活中會關心照顧自己,還有許多人都在幫助著自己,可引伸出身邊的老師、同伴等等,讓幼兒變小愛為大愛,感恩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到“凡是人,皆須愛”。

  每一次的實踐,都是一次提高的過程,一次對弟子規精髓更加透徹的過程,只有在一層層的抽絲剝繭中掌握弟子規教學的精華所在,使弟子規教學不斷最佳化,不斷完善。

  篇五:物體分類草稿

  《物體分類》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1、在具體的分類活動中,鞏固複習分類的思想

  2、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的活動中認識幾何體特點,知道幾何體名稱

  過程方法:分一分、玩一玩、猜一猜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觀察、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幾何體的特點

  教學難點:區別幾種幾何體

  教具學具準備: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

  教學過程:

  一、 分一分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件禮物,猜猜是什麼?想不想知道?機器人的樣子很酷吧!這是機器人聰明的頭、結實的身子,你知道這是機器人的什麼嗎?對了,這是我的胳膊,這是我的腳。其實這是由你們桌子上的各種玩具組成的,我想請你們找一找你們桌子

  上的這些物品哪些像機器人的頭、身子、胳膊、腳。

  學生:從桌子上分別找出與機器人的頭、身子、胳膊、腳 像的物品

  師:小朋友真聰明,老師真高興,下面老師請你們把桌子上的物品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彙報分類的結果。

  二、 玩一玩

  1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並知道它們的名稱。

  師:下面我們分別認真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同桌互相說一說這些物長得什麼樣,摸起來有什麼感覺,趕快行動吧。(老師與學生一起活動)

  學生活動,介紹自己的好朋友。

  2區分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球與圓柱滾動的不同。

  教師引導提示。

  學生談不同。

  三、 猜一猜

  師讓學生在袋子裡摸物體。

  學生介紹是哪種物品。

  師摸並說出物體特點,學生根據特點來猜。

  四、 課堂外延

  回家找一找加重的物品,那些屬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五、 總結

  學生談收穫。

  板書設計:

  物體的分類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物體分類》教學反思

  物體分類這一課,大部分教學時間都用來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所以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組織教學問題。一年級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於學習活動的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注意到以下幾點: 球

  1.根據兒童表現欲強的特點,採用激勵機制,分組比賽,看哪一組活動的最好,對錶現良好的小組用得紅旗等方式予以強化;這樣既適時調控學生的注意和自控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2.課前我讓學生帶了學具袋,自己準備了一些實物,上課時從兒童的興趣出發,用他們熟悉的玩具作“禮物”引發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透過讓學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4.本課注重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意識的能力。

  遺憾的是,因本人是第一次接觸新教材,在教本課時,對新課改的理念還沒完全把握透徹,又在選材時本人不夠慎重,本課跨躍了第四第五兩個單元,學生缺乏一定的基礎知識、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不能充分把握教師的意圖,甚至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領會,四人小組合作也還是第一次,又是對這些物體,出於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課堂上過於興奮,教師在紀律的調控上有些失控,課前估計有些不足,使課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怎樣處理好學生的動與靜,怎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教學目的:

  1、透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

  2、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1、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體的名稱並能識別。

  2、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教學準備:課件、可愛的小娃娃、籃子、各種形狀的物體、磁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認一認。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可愛的小娃娃,喜歡嗎?那你們打算怎樣認識它呢?

  (生:……)

  師:像這樣,記住物體的形狀就能正確認識物體了。

  2、說一說。

  師:可愛的小娃娃知道大家帶來了許多東西,誰願意為他介紹分紹?

  (生:……)

  3、揭示課題。

  師:這麼多的物體,你們可不可以把它們分一分啊?(生答)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物體分類》。(板書:物體分類)

  二、合作分類,探究方法。

  1、小組分類。

  師:我們各小組討論一下,動手分一分吧。

  2、集體交流。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麼分的?

  3、初識物體。

  師:大家的辦法真不錯,像XX小組這樣,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分在一起,每種形狀的物體都有個共同的名字,小朋友知道是什麼嗎?(指名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

  三、觀察操作,認識物體。

  1、認識長方體。

  師(拿出一個長方體):小朋友們,請看這是什麼形狀的啊?

  (生答,師板書:長方體。)

  師:請你們也拿出一個長方體(師貼圖),仔細觀察,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麼特點?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發現長方體是什麼樣子的?

  (生:……)

  師:你真是個觀察小能手。

  小結:長方體是長長的,方方的,有6個面,不能滾動的物體。

  2、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你還想認識什麼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給同組的小朋友說說你的偉大發現。

  (學生自主探究)

  師:哪個勇敢的小朋友先來說?集體交流,師點撥引導。

  (學生彙報完每一種物體的特徵,請其他學生也找一個同樣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