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位移教學的課後反思
時間和位移教學的課後反思
高中物理時間和位移教學反思範文一: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分析了以往兩種處理方法(既“先分割,再極限求和”以及“根據平均速度求位移”)的不足,根據學生實際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其突出的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1.新課程倡導探究,並將科學探究與科學知識並列為課程的學習內容。猜想與假設是科學探究的要素之一,但不是沒有依據的胡猜亂想。本節課從複習舊知識引出新問題之後,由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圖象中“面積”的物理意義,遷移到在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圖象中的“面積”是否也具有同樣的物理意義,提出猜想有根有據、合情合理,符合高一新學生的認知水平。
2.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設計實驗去驗證“猜想”,這個實驗設計對於高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堵塞”點,教師要求各小組提出各自的困難與障礙,由其他同學幫助該組解決問題,最後達成共識。實現了對症下藥,對於困難,鼓勵學生敢於挑戰,落實了“情感”目標,也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理念。之後,教師要求學生設計記錄實驗資料的表格,這既是實驗前的準備工作,也促進了學生對實驗的設計進行整理,使學生在思維上再經歷了一次過程,培養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當學生根據實驗資料驗證了猜想,推匯出位移公式,水到渠成,知識目標、過程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學目標也得到實現。
3.當推匯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之後,教師沒有急於進行鞏固訓練,而是要求學生以上述研究過程為載體進行反思,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
高中物理時間和位移教學反思範文二:
1、理論聯絡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理論聯絡實際不僅使學生深刻的理解物理的規律;也是培養學習物理興趣,使學生真正學好物理、培養學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徑。
本課開始引入課題時,設計了劉其賢同學參加100m賽跑的例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建立模型並動手實驗,從實驗中得出結論,體驗探索的快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很好地提高了課堂效率,並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高。
2、處理畫出勻速直線運動s-t圖象時要具體、細緻。
根據圖象反映物理規律,是根據實驗探索自然規律的重要的途徑。為了儘量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我設計了模擬實驗來模擬劉其賢同學的運動情況,然後要求學生記錄實驗資料,列表,畫出s-t圖象。畫出圖象後,又讓學生了解到圖象是如何反映物體的運動規律的,從而說明圖象的意義是反映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3、儘量做好鋪墊,循序漸進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時,結合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的實際特點,認真鋪設好“臺階”,從勻速到變速,從簡單到複雜,圖象的設計從直、折到曲這種上升的趨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把圖象看成是物體運動的軌跡,所以課堂中我強調了這兩者是根本不同的。
4、精心地設計一些問題
問題的設計,要求教師要找準學生學習的難點、不足點、上當點,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產生共振。透過問題的導向,既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比較清晰的知識結構,又能使學生在知識建構中培養能力。
5、教師的講課應該與學生的參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呈現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絡。
教師的思維活動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活動,沒有經過學生的“認真思考、發現矛盾,產生困難、自行解決困難”的過程,學生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識,更談不上創造性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留時間讓學生去思考。比如,學生上臺演示時,下面的同學在觀察他們的模擬的同時,有足夠的時間進一步去思考s-t圖象的'物理意義。此外我還設計了學生觀察教師活動然後畫圖象,觀察圖象描述小朋友上學過程等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力是極其豐富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因此上這樣的課,我們教師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相互討論、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我們的教學質量將會大幅提高。
“速度”這個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學生都知道我們常說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麼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與什麼有關呢?學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教師透過劉翔奪得110米欄冠軍的成績表以及老師與劉翔比賽的成績分析,使學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時間相等的時候怎樣比快慢,並明確了速度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有關。同時也埋下一個伏筆,如果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又該怎樣比快慢呢?進而揭示課題。
在路程與時間都不相等的時候怎樣比快慢?對於這個問題,教師放手給學生採用計算的方法或藉助畫線段圖來解決。對於學生來說,用計算的方法解決難度不大,但要求畫線段圖,尤其是標準的線段圖,學生會有一定困難。我們都知道,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直觀地分析數量關係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但是線段圖學生在此之前的學習中並沒有涉獵,所以學生畫的可能不夠準確或有誤。此時,我們有必要跟學生一起經歷準確畫線段圖的過程。線上段圖的生成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全程參與,這樣就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教師透過計算和線段圖的對比將數形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比較兩輛車的快慢,實際就是比較兩輛車1時行駛的路程,而這1時行駛的路程,正是我們所說的速度。從而使學生明確在路程與時間都不相同的時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義,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得出速度與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式的後,又提供三個情境,讓學生口算出3個運動物的速度。而這3個物體的速度分別是火車、腳踏車、運動員在1時、1分、1秒的時間內行駛的路程。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來談談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當學生理解到1時、1分、1秒這樣的時間內行駛的路程就是速度時,教師給出“單位時間”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概括出“速度”的意義,既體現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數學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速度有快有慢,單位也各不相同,這需要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環節教師透過播放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蝸牛爬行速度之慢、光傳播速度之快,使學生在輕鬆與震撼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了速度,進而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
教師選擇了 “題中題”的形式,即在一個大的問題情境中設有小情境,透過引導學生對不同角度問題的爭議和思考,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透過多樣化的演算法,既鞏固了學生對三者關係的認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並從中體會到三者關係的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