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千克教學反思

認識千克教學反思

  篇一: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克和千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透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資訊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課由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篇二: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關於教學目標:

  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 “ 克 ” 、 “ 千克 ” 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 “ 克 ” 、 “ 千克 ” 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 “ 克 ” 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 、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 、透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 “ 克 ” 與 “ 千克 ” 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識。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於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絡,知道 1000 克 =1 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 2. 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方法和意識。

  反思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 “ 千克 ” 與 “ 克 ” 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 “ 克 ” 、 “ 千克 ” 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 1 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後到 1000 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 2 分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 1 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後,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 1 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 1 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 10 克要幾個硬幣, 20 、 50 克呢?並讓小組 6 、 8 個同學合起來掂掂, 20 克, 50 克、 100 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最佳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後,忘卻了讓學生感知 200 克的重量。在教學 1 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於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後我請學生比較了 1 克與 1 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 1 克比 1 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後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透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學完千克後,因為時間關係,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迴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

  篇三: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點

  教學設計目標明確,理念新,教學中緊緊圍繞這種新的教學思想,使用了實物,多媒體等輔助設施對教學加以協助。另外,教學中教師重視知識和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習過程,體會學習的樂趣,此外,學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教學中始終把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深入瞭解克和千克的應用範圍,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應用,所以設計了大量的強化練習,當堂學習、當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學中,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各種秤的認識只侷限在圖上,學生所帶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稱重不夠充分學生體會還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這不夠深入細緻。師生配合不夠流暢,不夠默契。今後教學中,注重課前準備充分想到教學的各種環節,做到盡善盡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