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範文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範文5篇
【篇一:《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繼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之後的新的運算定律,在算術理論中又叫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由於它不同於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單一的運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對學生而言,難度偏大,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在教學過程中有坡度的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體驗中理乘法分配律,從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這樣設計:
一、讓學生從生活例項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裡8人負責挖坑和種樹,4人負責抬水和澆樹。重組教材,改變每組的人數,由(4+2)個25,變為(8+6)個25更能凸顯出應用乘法分配律後帶來的方便,也為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打下伏筆和基礎。並且把“挖坑、種樹”“抬水、澆樹”更改為“挖坑和種樹”“抬水和澆樹”減少了文字對學生理解帶來的困難。
透過引入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兩個算式。先捉其意義,再突顯其表現的形式。
如(4+2)×25其意義就是6個25與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個25再加2個25也就是6個25,它們的表示意義一樣。因此得數也一樣故成等量關係。然後觀察它們之們的形式變化特點,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數的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
藉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這是生活中遇到過的,學生能夠理解兩個算式表達的意思,也能順利地解決兩個算式相等的問題。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歷規律探索形成過程。對於探索簡潔分配律的過程價值,絲毫不低於知識的掌握價值。既然是“規律定律”,就是讓學生親歷規律形成的科學過程設計中,不著痕跡的讓學生不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歸納過程中,滲透著從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相對於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等式變
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開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裡人負責,人負責。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主動去設計、解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開放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當然,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還需做到更式形結合解釋,那就更有利於模型的建立。
【篇二: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學難點也是重點,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這節課的設計。我是從學生的生活問題入手,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買奶茶展開。這節課我力圖將教學生學會知識,變為指導學生會學知識。透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入生活問題,激趣探究
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大量生動、具體、鮮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首先我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然後請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為後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學生獨立探究的機會
我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點點感知,我馬上要求學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使學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測與驗證,形成比較“模糊”的認識。
三、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創設了條件
為了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在這節課上,我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觀察這一組等式,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嗎?”。這樣,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測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採用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我想:只有改變學習方式,才能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三: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難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並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所以本堂課我透過口算、讀算式、寫類似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後由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課我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把課堂的主體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都很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是不足之處頗多。
一、本課堂我的教學程式是:先讓學生獨學“學一學”部分的6個問題,第1、2個問題根據情景圖上所給的資訊估算並列出算式:(4+2)×25和4×25+2×25;第3個問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特點;第4個問題根據你的發現完成填空。25×(40+4)=25×()+25×()、65×17+35×17=(+)×()(意圖是讓學生體驗乘法分配律);第5個問題試著舉出類似的例子;第6個問題試一試:你可以用a、b、c分別表示三個數,寫出你的發現嗎?(a+b)×c=()×()+()×()。獨學完六個問題後,學生透過群學和小組在全班的展示,進一步達成學習目標。接下來,透過練習檢測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應用。最後透過兩道練習題對所學內容進行了延伸。((1)28×18-8×28、(2)25×99)
二、不足之處:
1、在要求同學們去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導致同學對乘法分配律特點的認識比較模糊。
2、在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我只是一筆帶過的把乘法分配律透過課件再展示給學生們看了一遍,沒有反覆強調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導致學生沒有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3、課堂用語不夠簡潔。
三、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我覺得教學此內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麼要這樣算?
2、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最佳化演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間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結合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力爭達到“用簡便演算法進行計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適當的演算法的目的。
3、多練。
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篇四:《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極容易混淆,而且符號容易抄錯。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什麼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學時我們往往注重等式兩邊的外形特點,即a×(b+c)=a×b+a×c缺乏從乘法意義角度的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出為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裡不僅從解題的角度理解,如(2+7)×3=+2×3+7×3是相等的,還有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出3個9,右邊也表示出3個9,所以(2+7)×3=2×3+7×3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題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為了更好地掌握,可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25×(8+4)和25×8×4;25×125×25×4和25×125+25×8;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應用什麼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為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加深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125×88;101×89你能有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00+2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100-1)④101×(80+9)⑤101×(90-1)等。對於不同解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力爭達到"用簡便計算法進行計算"成為學生一種自主行為,並能根據題目的特色靈活選擇適當的演算法的目的。
4、多練
針對題目多次練習。練習時注意練習量和時間的安排。剛開始可以天天練習,過段時間以後可以一兩天練習一次,再到一週練習一次,典型題型課選擇(40+4)x25;(40x4)x25;63x25+63x75;65x103-65x3;56x99+66;125x8;48x102;48x99等。+
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以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x98+72;68x25+68+68x74;32x125x25等。
【篇五:《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第七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上個學期已經學過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這個學期第四單元混合運算中也運用了學過的運算律進行簡便的計算,上課之前,我以為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知識並不陌生,所以就簡單地設計了複習,回顧學過的運算律,再讓學生髮現運算律在簡便計算中的運用,接著就出示了上課的例題,讓學生從例題中尋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透過舉例,比較發現乘法分配律並用字母表示出來,基本完成本節課的新授。透過鞏固練習讓學生認識乘法分配律在計算和實際生活問題中的運用。上課之前,我以為學生會跟著我的思路走,會很順利的上完整節課。但上完課,我發現我自己的課堂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總結了一下,我感覺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開始的時候,學生回顧運算律的時候出現了小的問題,讓我有一點束手無策,導致後面的複習題忘記出示,課堂環節被遺漏。
教學新課的時候,學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寫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實這個時候可以用乘法交換律變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時,我也在想,知識應該是靈活的,我也應該寫出學生說出的那種形式,因為這是學生自己列出來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課上我的做法就有點急於求成,有點生搬硬套了。
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本來我認為這節課學生應該很快地發現等式兩邊的特點的,也能很快地說出它們的共同點的,但上課的時候,小組討論中我發現,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發現這些算式的共同點,即使有些同學發現了一些特點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課後反思了,我發現自己的問題設計的不好,學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該從哪裡入手,是比較數字上面的關係,還是觀察式子上的關係,還是看符號上的關係,所以導致學生不知道該怎麼說,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討論之前比較例題中的等式的時候沒有清楚地講到讓學生觀察等式的運算順序,導致學生不會說。另一方面,對於將等式抽象成一個字母表示的式子本身不是什麼難事,但還要講出抽象的過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有一點難度,學生能感覺出來就是這樣寫,但說的有理有據真的很困難。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說出他應該有的想法就很好了,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儘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注意小組討論的程度問題,提出適合學生的、有效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練習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題的設計意圖理解清楚,根據題意正確地進行計算,並掌握做題的方法。
一節課下來發現自己出現了很多很多的問題,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慢慢地減少這樣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