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四年級語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語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語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反思 篇1
為了更好地把學校即將進行的教學比賽的課上好,因此我在這一週提前領著學生學習了第五單元的前兩篇課文。其中一篇是《永生的眼睛》。
本篇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眼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種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後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麼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麼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應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後輩所產生的巨大的影響。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在學習《永生的眼睛》一課時,出現了幾處亮點。
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受感動的人物,學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兒,從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感到學生讀書的細緻。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同齡人之間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父親、母親進行了分析,感到他們是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人。同時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讀這些人物的對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很透徹,好不牽強,回答積極主動。這主要原因是我沒有用更多的問題限定他們,使他們自由感悟,有感而發,談得開心,悟得深刻。而與我講《自然之道》卻是兩種效果。
在理解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主題,“永生的眼睛”指什麼呢?一個學生說:因為是外公捐獻了眼角膜,雖然他死了,但眼角膜還在,就好像他還沒離開家人一樣,還活著。而在這個學生回答的同時,又有幾個同學急著答到: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質。
學生總結的多麼到位呀。
在課的結尾我給孩子們讀了這篇課文的沒有編在課本里的結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後的第二週也不幸因車禍而死,媽媽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讀著讀著我的淚水噙滿了我的眼窩,幾個女孩也留下了眼淚。此時,我與孩子們的心靈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擊。心靈的撞擊之後,一定會有心靈感悟的昇華。
希望自己能經常上出這樣的自己也為之震撼的好課。
四年級語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反思 篇2
人教版四下教材中略讀課文的篇目明顯增多,於是我選擇了《永生的眼睛》一文進行了略讀教學的嘗試。可能過於追求教學的完整性,教學設計的量有些過大。課後聽了張老師評點,頓時茅塞頓開。如果把學習比作吃飯,那麼略讀課文就屬於自助餐的型別了。愛吃什麼,自己選,教師就當個服務生,在一旁新增些客人愛吃的東東。因此,在略讀教學的課堂上,更多的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自讀自悟,教師敢於放手,重在加強學習方法的引領和思維的啟迪。
很明顯,這節課在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如課伊始對“永生的眼睛”初次解題,可以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後,放手交流主要內容,瞭解大意。然後學生對“‘永生的眼睛’在文中指的是把眼睛角膜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眼睛角膜在別人的生命中得到了永生”這一淺層的含義理解就更為自然。又如,關於“眼睛角膜”的資料補充,雖然及時有效,但畢竟授予學生的僅是“魚”,而非“漁”。以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知識盲點,難道都等著老師一一解答?當然不行。因此,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等)尤為重要。一旦養成習慣,終生受益。
當然,這一課教學流程框架欠大、學生靜心思考的時間不夠充裕等問題同時存在,有待認真改正。敬請指教,謝謝!
四年級語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反思 篇3
本週,我上了《永生的眼睛》一課。《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當初選擇《永生的眼睛》,就是因為文章整體的美感特別打動人。我想這麼感人的故事要是上不出感覺來,那就是失敗!於是在備課之前,我就反覆閱讀教材,設計教學環節,並積極徵求同組教師的意見,反覆修改教案。心想:我一定要透過教學,帶著我的學生也同我一樣走進文章中去,我要讓他們理解、懂得愛的奉獻的真正含義。在課堂上,我也努力的告訴自己,一定要讓學生多說多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地位。課後,靜下心來,仔細回顧每個環節,我覺得自己做的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重視了學生字詞的訓練
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為了豐富學生的詞彙,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互相交流了自己積累到的生詞,好詞。並讓他們透過讀音,理解詞義,牢固掌握了他們,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選出幾個說一句話。有又培養了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
二、學生讀中感悟有進步
這是一篇略讀文章,我就圍繞閱讀提示,讓學生充分自讀自悟。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就應該重視讀和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探究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以“情”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課堂自主地位。
三、課堂上,學生讀的充分
本節課,我努力做到,一讀帶講。讓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充分體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朗讀形式,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人物的感情,想法,心情。充分讓學生反覆朗讀重要語句,深入體會人物無私奉獻的品質。
四、注重課外拓展
課堂上,我課外延伸的是關於溫迪的故事,14歲的女兒溫迪在父親與世長辭後的兩週裡,也不幸在車禍中喪生,此環節是我設計的一個情感迸發的爆破點。讓孩子在老師濃濃的愛意引導下,去感受字裡行間所蘊涵的意味,真正實行入情入境,之後讓學生說說他們此時的感受與想法。學生很有感觸,看得出他們的小臉上帶著一些悲涼,為才華橫溢的溫迪惋惜著……此時文章主人公們那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高尚思想境界已經深深感動了學生們。也對捐獻器官的意義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五、能夠引導學生利用文字,進行有效的仿寫訓練。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方面:
1、課堂應變能力不夠
過渡語,連結語,評價語,都不能事先完全準備好,要看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給予相應的回應。這節課,有些語言組織的還不夠簡練,優美;沒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評價語還有些單調。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機智是我今後要做的。除了要把備課時學生的預設想透外,還更應該多看書、多看教學實錄、多參與教學研究等。
2、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很欠缺,主要是由於自身語言的欠缺,不能及時使用有力的語句喚起學生的讀書興趣,朗讀技巧的知道不夠。
3、課堂上學生髮言的人數不多,一些學生只作了聽眾,不能積極地參與到交流當中,今後,還應努力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學習參與性。
四年級語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反思 篇4
1、器官捐獻是社會較為關注的問題:
課前可佈置學生查詢有關資料或調查周圍人們對捐獻器官的認識、態度,瞭解為什麼會有人反對或不願意捐獻器官,為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
要讓學生先讀提示語,把握閱讀要求;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內容;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並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註。之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人物的語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特別是父親的兩段話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應引導學生反覆研讀有關語句和段落,透過字面體會人物的情感,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如在體會父親教育我的第一段話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為什麼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理解有關父親的第二處語言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麼關係?最後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貫起來讀一讀,體會父親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學時還應引導學生按照提示語的要求,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絡上下文進行體會,從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兒溫迪的思想感情。
3、教學時應特別注意朗讀的指導,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
課文所表達的情意深厚,應注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心情,讀出人物的感情。可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進行朗讀,讀好人物的對話。
4、在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試著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並談談自己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麼啟發,有什麼感想,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進一步加深體會。
5、以情為主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6、課後可讓學生進一步蒐集、整理資料,透過寫倡議書或辦板報的形式向人們宣傳捐獻器官的意義。
四年級語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反思 篇5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畫了“我”的父輩為了他人能夠更好的生活,儘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並藉此來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透過對課標的學習,我體會到閱讀教學著力兩個轉化。一是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直面文字,透過閱讀、理解、體驗、想象,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個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畫面、人物形象,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能透過形象感悟到背後隱含的思想、精神、品質,受到情感薰陶,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二是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為自己的言語材料,從而促進自身語文能力的發展。由此,本課教學應以語言文字的學習、實踐為主線,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在第一課時時,課堂整體流程還行,透過字詞的學習過渡到文章的學習,再讓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時,感覺學生在理解起來還是有些吃力。透過老師指導及自我反思,還是讓學生讀的環節較少,且讀花樣少。學生讀的少進而就不能理解文章的內容。
在進行第二課時時,特別注意了上節課讀書少的缺點。所以一上來先點名找同學來讀課文,一段一段的讀,讀出感情來,讀出滋味來。課文讀得多了,理解起來就容易了。在進行分段總結段意和總結中心思想時可以看出成果。但本節課還是有些瑕疵:課件的背景選用的不好,顏色對比不夠強烈,以至於使學生看不太清文字。
實習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感謝老師能對我每一次的缺點失誤進行指正,促進了我的每一次提升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