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範文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範文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而是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因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

  首先,讓學生複習分數的意義,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數後,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分陣列成加法算式並進行分類,然後透過一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來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喚起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的已有經驗,並讓學生體會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也就是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接著,再讓學生根據另一組分數加法的特點,實現自然過渡,揭示課題。在教學1/2 +1/8時,重點突出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轉化思想。首先,讓學生思考,能像複習題那樣直接計算嗎?為什麼不能?強調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並,既然不能你有什麼辦法找到1/2+1/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運用學過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去解決,或者藉助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塗一塗再找到答案,學生有的進行操作,有的進行計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探究,參與學生的探究,我請了3位學生進行了交流,交流中讓學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並面向全班,再交流計算的方法,並著重讓學生說明為什麼要先通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只有透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後才可以直接計算。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兩種方法有什麼共同之處,引導學生髮現其具有本質的相同點,即它們都是先通分再計算,由摺紙塗色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又以此題讓學生提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放手讓學生獨自解決。

  透過解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你認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算呢?”經歷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後,學生很快總結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教師順勢板書:通分、→、轉化,並說明:最後要把結果化為最簡分數。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幾點不足:

  1、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麼,學生就做什麼的層面上。

  2、 在某些教學環節的設計,考慮得不夠細,每個環節的銜接也不夠流暢。如:在複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後,可讓學生猜一猜異分母分數加法可以怎樣計算,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計算變得生動。

  3、 在講解1/2+1/8的算理這一環節中,我覺得還沒有講透為什麼分數單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新增這樣一環節,就是出現二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兩個圖形時,把它們重疊合併成一個新的圖形,並提問學生現在這個圖形可以用什麼樣的分數來表示,學生自然是無法對這個既有二分之一又有八分之一的圖形用分數來表示,這樣反過來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分母不同的分數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從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再計算這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了。

  4、 在學生自主探究1/2 +1/8的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利用正方形紙,透過塗一塗、折一折,看看1/2 +1/8=?但是就沒有下文了,其實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塗一塗、折一折的基礎上交流摺紙的方法,並讓學生展示作品,進行交流,重點讓學生觀察發現,透過操作,原來的1/2變成了4/8,它的分數單位變成了1/8,4個1/18加1個1/8就是5/8。

  5、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過程中,由於學完通分這個知識已有一段時間了,有部分學生已經遺忘了,不知怎樣進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時,老師應強呼叫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公分母,這樣計算時會比較簡便。

  總之,如果我能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定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丟擲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