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需要幾個輪子》的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需要幾個輪子》的教學反思
“興趣是第一老師”創設情境是激發興趣最有效的方法。於是在新課引入時,我這樣設計的,出示主題圖,用猜想啟用課堂。猜想,指猜測想象,有神秘感,最易激發學生奇思異想。小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猜"能開放思維空間,誘發學生自覺地未知世界的無窮探索,碰撞出創新火花,因而藉助猜想,挖掘學生潛能,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一把金鑰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具有充分創造的通道。為學生提供比較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儘量發揮創造潛能。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意義建構過程,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以感受成就與成功。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教師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注意穿插遊戲,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得到提高。
在全班同學交流“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時,有的學生能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絡來加強記憶,如,“三五十五”記得牢,它加個3是“三六十八”,減個3是“三四十二”;十個三是三十,減個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可是班上的中等生劉妍君同學卻持反對意見:“老師,不要這麼麻煩,把它背下來就可以了。乘法口訣太簡單了,暑假的時候我就會背了。”於是,他滔滔不絕地背了起來。同學們像著了迷似地靜靜地聽著,還不知不覺地鼓起掌來。而我卻在思考:他能背得這麼熟、記得這麼牢,但會用嗎?於是我接著說:“你能背得這麼熟,老師為你高興!老師想與你做一個‘對口令’的遊戲,比如我說三七,你能很快地說出二十一嗎?”我說 “三六”,他想了一會兒才說“十八”;我說“三九”,他又想了一會兒才說“二十七”……看著這樣的情景,有的學生插嘴了:“老師,他背得熟,但回答太慢了。”“為什麼回答太慢呢?什麼原因?”這個問題不僅引起學生的思索,也引起我的思考。後來劉妍君同學自己說出了答案,他每次都是從“一三得三”開始背的。這難道不就是“死記硬背、機械記憶”嗎?
為什麼學生會死記硬背、機械記憶呢?
課後,我與劉妍君同學又進行了一次交流,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知識本身的原因。由於乘法口訣朗朗上口,便於孩子們朗讀,因此,很容易造成孩子們死記硬背、機械記憶。
二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有的家長因為孩子考試成績較差,就片面地增加課外練習,如讓孩子抄加法表、減法表、乘法口訣表等等。
三是教師教學的原因。有的老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受考試指揮棒的.制約,為了讓學生記熟記牢,對孩子的指導有重視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的傾向。
四是評價導向的原因。當學生記得牢、背得熟的時候,有的老師經常提倡孩子們給予表揚。這樣的評價雖然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樹立學習信心,但也無意識地強化了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方法。
面對學生的死記硬背、機械記憶,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應該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學習,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
其次,應該讓學生靈活地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把數學問題生活化,防止簡單、機械、單純知識與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發展與創新。
最後,在評價中應該倡導與鼓勵學生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絡進行記憶,讓學生在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培養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