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範文三篇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範文三篇

  《正比例》教後反思一

  正比例的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是學習反比例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透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透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裡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透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正比例》教學反思二

  正比例的知識,是六年級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所以我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一個人的“體重”與“年齡”;從家到學校“已經走過的路程”和“剩餘的路程”……等等。然後出示一組具有正比例特點的例子,再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2、在探究中發現

  探究學習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們研究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本課教學中,我透過表格列舉出兩種變化的.數量在一定的情況下變化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自己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擴大(或縮小)若干倍時,另一種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而且這兩種數量對應的數的比值始終不變。從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質特徵。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究中獲得新知,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學習興趣。

  3、在交流中昇華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運用啟發式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交流的時間、空間,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使學生把探究中的發現,透過相互交流的形式進行展示,使每個學生不但展示了自己成功,也分享了別人的成果。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應用

  學習數學目的是運用數學,也就是為了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為此,在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我安排了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係的例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

  5、在練習中發展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在練習的設計上,我除了設計理解正比例意義題型之外,重點設計了對學生運用正比例意義去判斷生活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題型。在練習設計上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不同的學生都有一定的發展。

  6、在反思中進步。

  反思整節課教學,基本體現了“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使學生在交流評價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豐富的體驗,較好的實現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不足之處:由於部分學生在以前分析數量關係這個內容的學習上沒有完全過關,我也沒有及時掃清學生學習上的這個障礙,所以他們雖然掌握了正比例的特徵,但實際運用中,由於不能夠正確分析數量關係,所以就不能夠準確的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以後的教學中要先查漏補缺,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後記

  1.重組課堂流程,延展探究空間。

  第一次教學,我按照“複習鋪墊—教學例1例2—總結概念—嘗試練習”的直線型流程展開。整節課下來,講解清晰而簡練,學生的聽講認真而專注。在課堂練習中,大部分學生能做出正確判斷,但總覺得這樣的教學過於順暢了,學生少了些深刻的思考和體驗。帶著這些疑惑,我又進行了第二次教學。第二次教學,我為學生設計了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是選擇材料、主體解讀的“初步體驗”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藉助三則具體材料,讓學生經歷自主選擇、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和評價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積累了與正比例知識密切相關的原始資訊和感性認識。第二板塊是交流思維,形成認識的“概念生成”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學生立足小組間的觀點交流和思維共享,藉助教師適時適度的點撥,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並透過回饋具體材料的概念解釋促進了理解的深入。這樣的設計,流程板塊少了,但探究空間卻更為寬廣了。

  2. 呈現數學材料,豐富體驗途徑。

  第一次教學,以時間與路程為變數的例1和以數量與總價為變數的例2,是支撐學生感悟正比例意義的兩則數學材料。這兩則材料從數量上分析偏少,呈現形式都是一模一樣的靜態出現,材料的使用方式也是雷同的,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為了給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為充足的材料,我改變了例1、例2和嘗試練習的原有功能,把它們作為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三則數學材料進行整體呈現。這樣教學的結果是:對於自己選定的數學材料,學生可以憑藉個體獨立解讀、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充 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達成學習目標。而對於其他兩則未選的數學材料,學生則可以藉助全班交流這一互動環節分享其他小組的學習成果,在傾聽和欣賞中達成學習目標。

  3. 選擇學習方式,促進深度感悟。

  “引導發現”的啟發式教學是第一次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是課堂行為的顯性表現。在這樣的數學學習中,學生的全部資訊來自教師的講解,很少有機會去體會教師給予的資訊,很少有機會去交流現場生成的想法,也很少有機會呈現真實的學習狀態。第二次教學,教師讓學生採取選擇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學習方式,並注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度的點撥,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深度感悟。由於學習材料是自己選擇的,因而學習過程便更多地體現自覺、自主、自我的主體意味。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初步積累了豐富真切的原始體驗。在與同伴交流時,學生在表達中鞏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時又在傾聽中分享了別人的學習收穫、體會。可以說,雖然每個學生只重點研究了一則材料蘊含的規律,但卻全面收穫了三則材料所彰顯的數學事實,這正是數學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礎上,藉助教師恰當及時的教學點撥,自然實現了“數學事實”向“數學概念”的提升。

  《正比例》教學反思三

  正比例的知識,是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所以我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

  在教學中我還積極利用了學生的自我觀察,給於了學生一些較為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在觀察和對比了以後在進行意義的概括。由淺到深逐步慢慢轉化為對文字的敘述的判斷。但是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還將涉及到學生對一些數量關係的掌握情況。但是我並沒有急於地讓學生背數量關係。而是把對意義的理解作為重點,通過幾個具體的表格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的學生是對數量關係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因此在下一節課的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並且聯絡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說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透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透過相互之間說,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敘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