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課程教學反思

送孟浩然之廣陵課程教學反思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充套件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透過課文更易於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由於我這一次是選班上課。也是一個對自已的挑戰,到一個自已不熟悉的班上課。能提高自已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儘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字,傾聽文字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心,讓學生與文字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二、設身處境,吟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涵詠真情。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几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字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字的內部,發現了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後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像

  《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字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麼?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麼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四、引入資料,促進深化

  文字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瞭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體現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設了與文字對話的廣闊空間。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昇華情感時的引讀等,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意境。同時,透過有聲有色的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字對話,使課堂迴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出語文課的特點。

  二、藉助文字引入資料,開拓課程資源需要有個“度”,這堂課上教師對這個“度”把握得很好。藉助文字恰到好處地引入孟浩然的相關資料。這裡的教學環節設計得很好,一步步讓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裡說到:醉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人間最美是真情,只有領會了詩中的情感,才會真正的去理解這篇課文。不過,在課文中有一些地方的訓練不到位,今後在課堂中要注意去克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