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5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篇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透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採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節對本節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匯入新課。在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談話匯入,透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匯入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並瞭解詩題中出現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詢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考慮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匯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奏,並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節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詢註釋、查閱資料等)理解古詩。並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放手讓學生憑藉課文的註釋,聯絡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說說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閱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師匯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下揚州”。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後透過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著讓學生透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後出示課件創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美的詞來表現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澱,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理解後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麼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薰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湧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後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透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透過嘗試寫詩,並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範、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於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範性和藝術性,養成了重複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於寧可“寫”而不喜歡“說”的人,說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說,後一句已經蹦出來,說出來後才發現前一句還沒說,然後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範。此外,重複羅嗦、說話藝術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後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瞭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說同學們,誰能說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說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開啟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註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麼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註釋和插圖自讀,瞭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瞭解詩題,瞭解背景,把握基調。

  (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奏,又讀出了內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

  (2)、瞭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說。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可以稍上揚。

  (3)揚州是個什麼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麼?心情怎樣?他要去遊玩、散心。心情自然輕鬆、愉悅。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並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於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遊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嚮往。因此,瞭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說說李白為什麼要送別孟浩然?他們是什麼關係?你瞭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隻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颳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透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裡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捨,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澱,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析、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鑑賞。應當藉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並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並用。

  拓展研讀,積累應用。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都讀過那些送別的'佳句,我們來共同感受古人那濃郁得離別之情。同學們紛紛的說出了下面詩句: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熱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並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後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篇3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定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在教學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透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麼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後音樂渲染,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孟浩然又會說些什麼呢?

  4、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絡,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存在問題:

  1、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奏顯得前松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透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複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裡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後能做得更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透過組內交流課執教這一課,我的收穫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捨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藉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麼?讓學生透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漸漸地遠去,“我”望不見老朋友了,只能望見滔滔江水向天邊奔流。作者心中“流”的僅是長江水嗎?這又是一個研讀點。在教學中,我巧設疑問下“金鉤”,透過情景描述,誦讀激情,啟發誘導,學生感悟充滿了靈性、洋溢著人情,教學也由此走向成功。

  師:滾滾東流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生:流的不僅是水,還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別之情。

  生:是呀,流的還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還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師:這一份份情誼,都像這滾滾長江水一樣,流向廣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個“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時此刻,難道我們還能說作者心中流淌的僅是長江水嗎?透過這樣設問、點拔、交流,學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對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是反思之二。

  據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係非同尋常,相似的經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不多,但每次相聚後的離別是那麼的依依不捨,《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不會只有一條船。可作者為什麼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隻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麼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麼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一個關節點。可當時我沒有發現、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薰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這是反思之三。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裡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鍵。以上教學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說明?教師巧妙的啟發、引導,融情感於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澱,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篇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讓四年級學生在原有學習古詩知識的基礎上,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透過充分的自學預習,透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透過朗讀和交流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定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佔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同時注意了對個別學生方言的糾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