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9加幾》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9加幾》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1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的運動會場景為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計算9+4。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說從9往後接著數,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說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後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盒。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後讓生比較這幾種方法那一種比較簡便。然後引出課題。當然我也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還存在問題,雖然運動會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事情,但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說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離學生的生活還是比較遠的,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課題(如拿藥盒等),這樣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因此在這裡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手中的小棒理解湊十法。引導孩子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在此繼續讓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幾的算式,加深理解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後面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例子(藥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環節中也許可能會好的。這個環節裡有些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限,在日後的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湊十法後,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變式練習,拓展學生的思維。拿算式找朋友,讓學生找到朋友以後,有一個數14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說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5,也可能會出現10加4,還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可能會出現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還培養了學生靈活的思維。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做的還不夠好,還需要老師的引導,日後在教學中多出類似的習題,逐漸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穫,可能學生說的不太完整,但這樣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讓學生說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教育,讓生說說心情,同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依據,讓我們思考如何讓學生能夠喜歡自己的課。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提高,讓學生真正掌握應該學到的知識和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真正讓學生個個成為有用的人。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2

  本課開始我設計了闖關遊戲,第一關複習了分與和的知識,將8、6、5、9、7等等數分成1和幾,讓學生進行填寫,填寫完成後讓學生說一說都分出了哪個數。第二關則設計了:9+1=9+1+3=9+1+4=9+1+6=這些題目,同樣讓學生說一說都有什麼?第三關:10+510+310+610+7第三關小結出:10加幾就是10幾為新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習新課內容時,首先讓學生根據圖片說一說,盒子裡有幾個蘋果,盒子外面有幾個蘋果,然後讓學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可以怎麼樣計算?這時,課前匯入的鋪墊已經做好,不難發現:我們計算10加幾比較方便,將外面的蘋果再拿一個放到盒子裡,盒子裡就有10個蘋果,外面還剩下了3個,10+3就是13.多叫幾個學生說一說放的過程。最後看著算式,說一說:看到9想到1,把4分成1和3,9+1=10,10+3=13.(在這個過程中,我叫了幾個同學說一說,並要求一起說一起)。試一試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完成後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過程。此時,揭題:我們計算9+幾,可以先計算9+1,湊成10,再算10+幾,這個方法就叫做湊十法。

  讓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五題練習,說一說是怎麼計算的。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本課內容掌握的還不錯,大部分同學也能夠完成的說出計算的過程,個別學生存在困難,但透過多次練習頁有所進步,勉強能夠說一說。本課的不足:練習未體現層次性,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還不夠。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3

  上完了《9加幾》的練習課,感觸很多,我及時進行了反思,當初在設計《9加幾》練習課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9加幾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學生已經知道運用數一數的方法和湊十法來解決數學問題,因此設計該課程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情景教學法,主要特點如下:

  1、聯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充分延伸本單元的主題,繼續運用情景羊村運動會,喜洋洋用氣球佈置羊村的情景,讓學生充分觀察列示解決問題,把學生透過闖關的形式贏得羊村運動會的門票,進到羊村,參觀吃美食等一個完整的故事,使學生對本節練習課充滿興趣。透過羊村運動會的小故事,把9加幾的教學知識運用到其中,讓學生透過實踐來解決問題,各個教學環節沒有打破教學情境,讓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漲,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減少了教師組織課堂的時間與精力,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列舉出9+1到9+9的算式,讓學生直觀來觀察這些算式之間的規律的關係,簡單滲透函式的思想,學生透過觀察,能發現一個加數變大,和也會隨之增大。以及熟練運用湊十法。透過村長出題,學生回答的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一年級的學生在輕鬆愉悅的課堂環境中進行學習。

  3、在進行了一些基礎練習和鞏固之後,開始出示一些提高性的題目和口算,讓學生透過本課所得的規律等來熟練運算9加幾。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4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何相應的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為以後學習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本節課重點學習“湊十法”。

  上課時用課本上的運動會情景圖匯入。你看到了哪些資訊?箱子裡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牛奶。

  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一共有幾盒牛奶?

  看到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呢?你想怎麼列式呢?學生迅速給出答案:9+4=13。你怎麼算的呢?

  生1:幼兒園學的。

  生2:10+4=14,14-1=13

  生3: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我一聽,第三個孩子把我這節課要學的內容一下子說出來了。順勢直接把“湊十法”說了出來。然後讓學生們一遍一遍重複把4分成1和3,9+1=10,10+3=13這個計算過程。說完以後,我認為必須使用學具來直觀感知,就問“怎麼用手中的學具來表示剛才湊十法的過程呢?”因為師父在聽隨堂課,我怕孩子們答不上來,又說“你有小棒、還有計數器,想一想。”但此時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學生在課本上找完資訊後,我沒有及時讓課本歸位,所以大部分孩子擺放小棒時沒有足夠的空間,所以並沒有充分的感知小棒擺“湊十法”的過程;第二學生剛擺上我就急著讓學生們展示,只有幾個孩子能跟上節奏,然而我又沒有觀察到,所以課後發現這個環節的效率並不高;第三,計數器的使用也是很匆忙的結束,並沒有關注到全班。

  課後,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發現兩個問題:第一,大部分學生可以解決9加幾的問題,但是對“湊十法”掌握得不牢固。我認為原因是課堂上對“湊十法”的講解重點不夠突出,在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環節耗時太多。第二,因為課堂上的方法多但是沒有更深的講解,“學困生”一種方法都沒有掌握好。在下節課又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和“湊十法”對比發現“湊十法”的優點,再次加深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

  總的來說,就是自己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沒有把握好,對課堂學生的監控也不到位,希望以後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5

  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活動。由於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和途徑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有的是一個一個數的,有的是接著數的,還有的是用“湊十法”算的。我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允許學生演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學生能不斷地獨立思考,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培養。

  在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我還重點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演算法進行評價,進而慢慢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湊十法”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演算法,以達到最佳化演算法的目的。同時,儘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進一步形成“湊十法”的表象,及時內化計算方法。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6

  今天聽了梁老師這節《9加幾》的數學課,感到梁老師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老師,態度親切自然,很有親和力,學生學的開心,而且課堂氣氛活躍,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開課伊始創設了一個學生喜歡的問題情境,喜洋洋與灰太狼,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開始這節課。“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湊十法”是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方法,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梁老師設計了“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對“把9湊成10”有個清晰的印象。再讓學生從動手擺一擺,邊實際操作,邊對照算式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演算法。並且,學生在活動中合作交流,加深認識。

  現在也談一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演算法多樣化是課堂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並不是指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湊十法”並不是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絕對的好方法,所以,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第二:在做練習:

  9+1=10 9+2=11 9+3=12 9+4=13 +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從而總結出規律:“一個加數不變,令一個加數比和的個位多1.”一年級的學生理解這個規律有點困難。而且也不會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下面的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7

  《9加幾》是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個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雖然有一部分的學生已經學會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練,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學生使用從一個加數開始往上數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擺出來數一數的方法,極少有學生或沒有學生會使用湊十法來計算。因而學會9加幾的計算方法等有關知識,對於學生進一步學習整個20以內的進位加法至關重要。學生掌握好了本節的知識,可為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把本節課重點放在理解“湊十法”的思想過程上,“湊十法”不僅是20以內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將來學習加減法簡便運算的重要方法(湊整)的基礎。上完課後,我對本課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利用課件顯示10加幾的複習題。為新的學習作了鋪墊,並由複習題總結出10 是我們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運算又快又準的進行。接著讓學生認真的觀察主題圖,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並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進行演算法探討,對不同的演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計算方法。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為了使學生在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初步認識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上課開始時,我出示了飲料圖,讓學生說說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著,我讓學生說出“你是怎麼想的?”學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生2:我是接著9的後面數10、11、12、13。

  對學生的不同演算法我給予了表揚和肯定,學生的潛力不可估量。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透過觀察、交流、討論開運動會的主題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這節課在學生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我首先出示湊十法湊的過程,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湊十法的理解。在學生理解了湊十法的意義之後,我設計了各種有趣、有效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計算能力。接著透過擺一擺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體驗湊十法的過程的同時也加深體會了湊十法的意義。

  在這一次的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著眾多的不足之處,例如在鞏固湊十法的時候出現的形式單一,都是將一個圖片移動,湊成十個,其實可以換些比較多樣的形式,像是將9個和1個圈起來也表示湊十的過程,就因為在這個點上設計的不夠,在後面學生完成做一做練習第一大題的時候,班上有一半的學生不能準確的圈出十個圖片來。再來一個明顯的失誤就是由於對多媒體教學裝置的操作不夠熟練,在課堂中出現了操作不同步的現象。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8

  “9加幾”是第一冊第八單元“20以內進位加法”中的第一課,這個單元是學生學習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一,十分的重要。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會熟練地計算10以內加法及10加幾的式題,初步積累了一些計算經驗。而透過這節課的探討,不僅使學生掌握湊十的計算規律,而且能讓他們把已經掌握的計算方法遷移到新的情況中去,比如,8加幾、7加幾等。

  在教學中,我首先以複習10加幾的口算為鋪墊,再充分利用課件展示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和情境,帶著學生走入運動會場,生活也就走進了數學課堂。接著以給運動員準備的飲料這一部分為例,飲料已經喝過一些,還有多少盒呢?讓學生以分小組的形式討論,想出了數數、接數、湊十等方法,得出還有十三盒。我都給予了肯定。又提出了:這題應該怎麼列式?怎樣計算?學生在列出算式是9+4後,再採取邊提問邊操作的方式指導學生說出計算過程:盒子裡的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了10盒?這個1盒是從哪來的?外邊的4盒飲料拿走1盒後還剩多少盒?10盒與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所以9+4等於多少?為鞏固要點,我又讓學生擺弄學具小棒,再次體會“湊十”的過程,請學生完整敘述計算過程。最後要求學生自主解決"踢毽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整個教學新課過程從挖掘可提供問題的素材,到組合問題至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都放手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逐漸形成對數學方法的認識,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問題是怎樣設計出來的,為下一個環節"嘗試設計"做了充分的準備。依據現實生活的情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自己設計學習問題,是現在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因此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運動會情景圖,先讓學生觀看課件,收集資訊,再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這個環節的設計,前後呼應,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中,提高了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反饋練習中,我用生動的課件創設了遊戲情境,並透過小螞蟻的團結力量,激發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使本課教學的主體培養目標在此得到了進一步昇華。

  最後的作業設計:留心觀察教室裡、學校裡、家中的事物,提出一些9加幾的計算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這個環節注重聯絡實際,學以致用,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及時地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教學設計中,我首先讓學生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發現並設計簡單的數學問題,再透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把已掌握的計算方法遷移到新的情況中去,體現溫故知新的教學思想。第三,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擁有自主發現的經驗,尊重學生髮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發展創新意識。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9

  《9加幾》的教學,是一年級剛進入進位加的學習,因此,學生學起來肯定有點困難。但是,教師在本節課能根據新教材編寫的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境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中獲取知識。老師在教學9+4和9+7的例題中運用生動的喜洋洋摘蘋果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望、還透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花片,重點歸納出湊十法的計算方法。然後充分讓學生口說演算法。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能力和思維能力,既突出重點,又解決了難點。老師在反饋掌握知識面技能中,練習設計充分,練習形式多樣化,能根據小朋友的的口味,設計活躍思維的練習,如:口答、搶答、找規律、筆算、討論、遊戲等等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參與性,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從學生的反饋表現來看,學生掌握的知識比較快,比較牢固,反映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今後更加努力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10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運動員進行曲匯入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透過開運動會的主題圖,透過觀察、交流、討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講“湊十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於多少?讓學生上黑板來擺一擺,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根一根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說:“從9往後接著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這節課中,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讓學生說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11

  《9加幾》是第九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認識了11-20各數、掌握了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自主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一、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在本節課的最開始,我從兩部分給學生進行了複習:①2-9的分與合,②連加運算,如9+1+2=12,9+1+7=17,9+1+3=13,明確計算的順序,找出這些算式的共同點,知道“十”是一個計數單位,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存,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複習之後,出示例一圖,讓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資訊。根據資訊,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個?明確把兩部分合起來要用加法,列出算式9+4。接著分組討論9+4的演算法。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交流,比較學生提出的各種不同的演算法,整理出湊十法的思路,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教給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練習時注重層次性,由直觀到抽象,學生思維的高度不斷提升,在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會湊十法的奧妙,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為背景,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縱觀整節課,一開始學生對湊十法的思路掌握的還不是很好,在交流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練習說湊十法的過程,在反覆的練習中使學生逐步掌握湊十法,並學會用湊十法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另外在湊十法的講解上還可以更細緻,可以嘗試透過多問,直到把學生都問會。比如,在講解9+4的.演算法時,可以問:①4為何要分成1和3,因為9比10少1。1和9湊成10②最後為何變成了10+3?因為4去掉1變成3,10+3=13。

  在練習的處理上也可以根據練習的層次性,重新安排做題的順序。想想做做第1題,形象的展示了湊十的過程,可以把這題提上來,放在例題之後,加深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第5題,獨立完成計算後,讓學生找規律,弄清楚少的1去哪了。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12

  1、使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並在不同演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湊十法”的計算思路,能正確進行口算。

  2、使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分析和比較能力,逐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為了更好地落實以上目標,在本節課上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使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和表達。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成功之處:

  1.創設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的小猴數桃場景為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在教學例題時,分三個層次組織學生探索9+4的演算法。第一,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列出9+4的算式。第二,讓學生獨立思考演算法,並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對各種不同的演算法進行比較。在交流演算法的過程中,有的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說從9往後接著數,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說先拿1個和9個合成10個,然後再把剩的3個加上就是13個。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反對。教師應尊重學生,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後讓學生比較這幾種方法哪一種比較簡便。第三,給出湊十法的思路,引導學生藉助直觀,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不足之處:

  1.在出示教學情境圖之後直接讓學生列算式不好,應該讓學生根據圖意說一說從圖中知道什麼,要求的問題是什麼,再讓學生連貫的說說條件和問題。

  2.在讓學生思考9加4等於多少的時候,不能讓學生空洞的思考,可以讓學生透過擺小棒或者操作模型來思考。

  3.在找規律這一部分點撥不夠到位,這裡不僅要學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還要讓學生明白第二個加數給9一個1變成10,所以和的個位上少1,例如5變成4。

  4.在各個教學活動之後,我缺乏概念性的總結,沒有把完整的“湊十法”概念總結成理論性的語言,所以學生雖然從活動中理解了湊十法,會讀算式,會計算。但不大會說為什麼要這樣做。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註意課堂的把握和教師的語言規範,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揠苗助長,使每一個環節處理得更加到位。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13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這體現了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尊重。在數學課堂上,就應該把這種尊重融入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讓孩子們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更容易地建構新知,這也是對孩子們的一份責任。我職教的《9加幾》是在認識了20以內的數,掌握了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掌握好本節課可以為後面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於:理解和掌握“湊十法”的計算思路,正確口算9加幾。為達到本課教學目標,體現尊重的課堂文化,讓學生更快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首先,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在10加幾口算的鋪墊下,我出示小猴吃蘋果的情境圖,學生觀察並列出算式9+4後,我直接揭題,並提問:怎麼算,看圖能不能算出來?想不出的可以請小棒幫忙。由於這節課教學環節緊湊,因此在這一部分,我根據第一次試教後的體驗稍調整了設計,將情境引入設計得更簡潔,尊重他們的認知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也為後面的教學留足時間。

  接著,自主探究,明確演算法。問題提出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藉助小棒操作,擺出9+4,想想怎樣操作可以得出結果。學生經歷自主操作、同桌交流之後,全班彙報。在學生髮表意見時,我尊重學生不同的演算法並給予肯定,可以是一個個數出來的,也可以是小棒擺,4個裡拿1根和9根湊成10,加上外面的3根,一眼可以看出來是13。面對後一種方法,我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擺圓片,把這種方法介紹給大家。到這裡,就重點推出“湊十法”,讓學生用小棒跟著一起擺一擺,感受湊十的過程,然後用算式表示出湊十的過程,從具體到抽象,學生在小棒操作感知後,有了湊十的體驗,說演算法時自然就會說了。為了規範學生的演算法,我將過程分成了三步走,方便學生記憶,也體現對一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的尊重,透過語言的模仿補充不僅規範語言還能更方便地建構新知。在這一環節,學生資源的生成較多,對資源的處理能力我還欠缺,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課前做好教學預設,做到課上能充分利用生成資源。

  在試一試的練習中,學生基於對演算法的理解,獨立圈十、填演算法,在學生資源對錯的辨析中,我尊重學生想法的反饋,這種反饋對於已經掌握演算法的學生是一種有條理的內化認識的過程,也為沒有掌握演算法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第三板塊:鞏固練習,掌握演算法。我設計的練習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最後一題找規律的練習,將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提升,學生在探究中發現9加幾的得數個位上的數比加上的幾小1,為此更方便學生利用規律口算9加幾。但是,由於時間把握不足,在講解這一題時較為倉促,沒有進一步解釋少掉的1是和9湊成了十,較為遺憾。

  第一次校本研討課,在從試上到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收穫了很多體會:1.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從多方面精心設計,在時間把握、環節過渡上都要做到心裡有數,尊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從而達成目標、突破重難點。2.資源的預設和生成是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備課時要充分預設學生的資源,蒐集並利用,教師的反饋要有效。3.重視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不斷規範語言,循序漸進,使他們的語言表述逐漸流暢。4.重視常規,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中,不放過任何一個開小差的孩子,培養他們良好的聽課習慣。另外,還有很多教學細節都需要努力,因此我要不斷提高專業能力,認真對待任何一次教學機會。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這是對孩子們的一份責任,也是對教師職業的尊重。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14

  《9加幾》是小學一年級數學第9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20以內進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並且它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9加幾》作為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後計算的正確性和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透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同時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要求,完成了教學目標,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

  1.探索新知。其中有一個環節,我在黑板上貼出了左邊9個,右邊6個的彩色小圓點,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本意是想利用直觀的物體,透過移一移或圈一圈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湊十的過程,但是課堂上我竟然把這環節漏了。

  2.鞏固新知,尋找規律。我出示了“9+□=1□”,讓學生說一說□裡可以填哪些數。這裡應該可以讓學生說的更多一些,說出每種可能性,同時是對9加幾的練習,然後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整理成有序的算式,從而讓學生觀察、發現規律。而課堂上,我卻只讓學生隨便說了幾種可能性,就直接將答案用課件顯示了出來。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其中一道練習題我設計了套圈遊戲,在介紹遊戲規則時,我假定了每種動物只能套一次,這其實對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很不利。本身套圈遊戲就該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能不能想到同種東西可以套兩次,而我卻直接將學生的思維定住了。

  記得指導老師說過,一節課的教案至少需要修改三次,第一次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進行備課,第二次和參考資料對比後修改,第三次修改則是在課上完之後,發現課堂中的不足後再次修改教案。如果每節課能做到這樣,那新教師一定能進步的非常快。我想我會不斷努力,勤思考、勤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9加幾》的教學反思 篇15

  9加幾這節課是進位加法的第一節課,是比較經典的一節數學課,今年教學能手評選就有這個課題。主要讓學生透過數、算等數學活動,掌握9加幾的計算方法,理解湊十法的思維方法,在具體的動手操作中,主要透過主題圖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這節課是在週一的第一節課上的,在家過了2天輕鬆的週末,學生每到週一的第一節課就精神懶散,我猶豫了週末2天,到底要不要講新課,後來還是決定講新課,不能耽誤大好時光。

  數學老師都覺得計算課很難上,平時上公開課或比賽,都不願意選計算課,因為計算課比較枯燥,有的算理還非常難以理解。但是對於這節課來說,課中呈現的內容,絕大多數的學生早已在上學之前就已經會算了。無疑,對於已經會的內容,讓他們再認認真真地在課堂上學一遍,勢必會很無趣,很枯燥。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出一堂能吸引學生的計算課,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所要考慮的。這節課,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讓學生體驗多種計算方法,感受湊十法最簡單

  在主題圖中提出問題後,我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一共有幾盒酸奶,王晨赫很聰明,提的數學問題非常規範,他說求一共有幾盒酸奶,孩子們都知道要列式9+4,這是我就問孩子們,9+4等於多少呢?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然後讓學生說自己的想法,他們說得非常好,有的孩子說,我是用小棒擺了,一個一個的數的,有的孩子說我從10接著數4個數,就是13,王晨赫說我先從4裡面借一個1給9湊成10,10再加剩下的3就是13,這時,我馬上問學生,你們認為這些方法哪種最簡單?很多學生毫不猶豫地說:王晨赫的最簡單。這時我就告訴學生,這種方法叫湊十法,非常簡單。然後讓學生用小棒擺了湊十法的過程,再讓很多學生都口述了湊十法,更注重了對於學生算理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我單純地將算理強加給學生,而是透過擺一擺,說一說的過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了理解。讓學生切實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為學生牢固掌握湊十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設計了富有童趣的練習題

  學生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後,我設計了大量富有趣味的練習題,有摘蘋果,答對那道題蘋果就落下來。開火車算題,小火車呼呼的開過來,學生計算上面的題目,算得又對又快,孩子們學得非常開心。

  三、板書清楚直觀

  我在板書9加幾的計算過程時,特別用彩色粉筆標註分出的1,讓學生印象深刻,效果顯著。

  在教學中,我沒有發現一個學生用老辦法——數手指。全班學生都熟練掌握了湊十法,這節課確實做到了高效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