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學反思範文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範文

  《鷸蚌相爭》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精煉短小,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課文生動形象設定了鷸與蚌的對話,文末又說明了道理。

  故事通俗易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懂課文問題不大,但在領悟寓意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適當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即可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懂得不要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最後導致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的'方法進行學習,即讀文——明意——理解詞句——再讀文——領會寓意。一節課下來,我按部就班,依照教學規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理解了“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喜笑顏開”、“沒費一點住力氣”、“一齊捉住”等詞。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說故事的寓意,很多同學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大部分同學基本上能說出本文的寓意,但有些同學說得不全面,有的同學不能用總結性的語言來描述。我正準備總結時,一個學生突然問:“老師,不對,鷸的嘴巴都讓蚌給夾住了,怎麼能說話呢?”此問題一提出,班裡像炸開的鍋,很多同學也紛紛說:對,它們兩個都不能說話了,因為它們的嘴巴互相夾著。經同學們這麼一說,我想也對。這是我課前完全沒有想到的,這問題應該怎樣回答?我迅即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想一想:這是為什麼?經過討論,有的同學說:“這個故事是人家編出來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你們有誰能聽見鷸和蚌在說話?別說它們嘴夾住了,就算它們嘴沒被夾著,說起話來你們也聽不見”“人們是看到它們互相夾住而想象到它們當時可能發生的爭論”“就算它們當時說不出,可它們心裡肯定是這麼想的,要不它們怎麼死夾住不放?”……看到同學們這麼有見解的回答,我非常高興,立即對同學們的回答作了肯定和表揚……

  這節課雖然順利結束了,但我心裡總不平靜,因為今天不但是我給同學們上一課,也是同學們給我上了一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