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角和補角》教學反思
《餘角和補角》教學反思
篇一:餘角和補角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我按照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把整節課分為以下三部分:知識匯入、知識形成、知識應用,從這三個方面對本課的兩個知識點進行講解。我認為,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大大推動了本節課的教學進度。
本節課開始時,我給出需要達到的兩個學習目標:(1)知道餘角和補角的定義。(2)知道餘角和補角的性質。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目標,檢驗在家自學的成果
,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教學內容做適當的調整。我發現有大約一半的學生對餘角和補角的定義和性質比較瞭解,所以在授課過程中相對於定義和性質本身我更注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應用。
學習目標後,我用一個簡單的摺紙活動匯入餘角和補角的定義,並在學生對知識有初步印象之後出示兩個簡單的計算題作為自學檢測一,檢驗自學成果之外更幫助學生自己歸納餘角和補角的定義。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解釋後,再給出確切的定義,使得學生自然而然的獲得知識。得出定義後,我圍繞定義提出了四個疑問,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定義。
學生掌握知識後,要求學生用剛剛學會的知識解決一個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後,給出一列角的度數,要求學生求它們的餘角和補角,並從中得出一些一般規律。
完成定義的教學後,我出示自學檢測二。自學檢測二由兩個與補角定義有關的問題組成,解決問題的過程再次複習補角定義,而得出的結論正是需要掌握的第二個學習目標——補角的性質,透過類比得到餘角的性質,知識的銜接自然,學生印象也比較深刻。在這之後,透過一個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也開始接觸簡單的說理題。
由於學生在這節課之前已經學習了角的運算和角平分線等相關知識,在學生掌握餘角和補角的定義和性質之後,設定了一個需要綜合應用知識的例題,訓練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這節課的最後,我請學生總結了本節課的知識,將餘角和補角的相關知識列表比較,再回到學習目標,讓學生再次對照目標,檢驗本節課的學習效果,為課後的指導和後續的教學提供依據。
剩下的時間交給學生當堂訓練,透過及時完成練習冊和相應練習。
回想起來,這節課的實施過程還是比較順暢的,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剛剛接觸證明類的題目,普遍存在知道原因,但是不能用數學語音準確的表達,在用語的規範性也比較弱。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下更多的功夫培養學生使用數學語音的能力,使學生明白每一個結論的得出都是有理可依的,要求他們有條理的表達解答問題的過程;透過一定數量的練習使學生理解簡單的推理過程,並且能夠準確描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具備嚴謹的學習態度。
另外,我上課的激情不夠,沒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後我要更投入教學,力求能將每堂課上得生動有吸引力,使學生願聽,想聽,在課堂上解決問題,真正做到高效課堂。
總之,透過這節課的實施,我充分認識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深入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內涵;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儘可能為學生創造學習的舞臺;幫助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篇二:餘角和補角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要求學生在對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知識的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對簡單圖形——角的一個應用方面的概念和性質有個根本的瞭解,並進一步掌握數學中的幾何語言的描述。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於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戰場”,作為教師就要把指導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落實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並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如獨立思考和探究的願望和能力有所提高,並能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能在傾聽他人意見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把一些知識形成過程的典型材料設計為探究活動,充分拓寬學生探究與交流的空間,使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
以下是對這一節課的一些體會:
反思一:關於課前準備的自我反思
(一)在上課前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熟練掌握教學內容,充分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心理狀態、思維特點、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能力等。明確這一節課的地位和作用,餘角和補角是初步學習圖形基礎知識後,對角這種圖形的一種簡單的概念和應用,對之後的幾何學習是基礎、鋪墊的一節課,是學習方法、思維方式
的一個培養的機會。本節課餘角和補角概念的學習是透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體驗並感悟到餘角的概念和性質,讓學生自己歸納性質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性質,在小組交流中完善表述,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之後,用類比的思想同樣歸納了補角的概念和性質。同時,向學生滲透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辨證觀點。
(二)瞭解教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有何聯絡。在整個教學中有教師扮演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把關鍵的知識點轉化成問題,指出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數學是描述生活的重要手段。
(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把握。比如對例子的數量及難度要有所選擇,設定備選題,依學生的接受情況來決定是否要進行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及思維方式。
反思二:關於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觀察課堂學生的學習氣氛,適時進行調控,採取各種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還要注意捕捉師生、學生之間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教學資源,以啟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
(二)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注意調節學習活動,交換組織學習的活動方式,促使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在這一節課中採用了教師引導、啟發得到結論這一主要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有效的引導有助於自主形成知識。對於新知識的掌握,由自己的探索得到的答案與由老師告知結果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記憶效果。
(二)對教師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的表現反思
這節課中,能夠和學生良好的配合完成教學。整節課雖然完整的上完了,可是在類比補角的時候,整個流程顯得比較急躁,可以將內容講的更詳實、緩慢些,不用對練習的完成量多做要求。典型例題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但是個別學生的回答沒有給予及時的肯定,對學生的鼓勵措施不夠。因此對於一堂真正好的課,應該時刻注意著學生顯現出的絲毫變化,抓住機會,完善學生的知識系統。
(三)對教學活動的反思
對於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主要採用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並動手活動,思考的過程。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有必要進行對自身教育教學進行反思,將反思的結果應用於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的發展,不斷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