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1

  一、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透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人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在我這節課中,我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剪拼,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透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整個教育界現在都在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所謂“互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要有交往,生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教師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透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在這節課中,每一個環節,都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動手操作,推理與表達,並讓小組到臺前彙報,充分展示,開展小組學習競賽。

  三、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1、是讓學生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透過板演強調書寫格式。

  2、是讓學生判斷三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對與錯,讓學生明白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用對應的底和高相乘。

  3、是計算兩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透過評價讓學生指導第二個平行四邊形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計算。

  4、是判斷在一組平行線之間的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相等,明白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5、讓學生知道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求底要用面積除以高;知道面積與底求高要用面積除以底。

  6、讓學生課後探究,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面積有沒有變化,周長有沒有變化,拓展學生思維。

  不足:

  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的體現不夠完善。自己覺得在引導和組織學生上欠缺一些,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機智不夠靈敏,這也是我今後所要重點刻苦鑽研的一部分。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2

  一、藉助遊戲,使學生感知轉化。

  轉化在數學學習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和思想,對學習三角形、梯形面積的學習又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前遊戲環節先用口令形式,進而改為用數字代替口令,讓學生在遊戲中感知轉化、認識轉化。既為新知的學習做準備,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樂於參與

  二、聯絡學生生活,創設情境

  三、運用轉化,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在學生理解了轉化的基礎上,提出“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同時讓學生互相討論,透過剪一剪,拼一拼,轉化成自己會算面積的圖形。學生透過實際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長方形,並透過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內在聯絡,共同推匯出其面積計算公式。

  有待加強:

  一、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沒有“放”。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的這個角色沒有充當好。公式的推導過程可以讓學生慢慢發現,適當引導即可。我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就帶著學生比較兩個圖形的特點,得出公式。其實在備課中,我還是準備讓學生多講,透過發現、比較得出公式。不敢放,學生的主體性沒得到充分的發揮。

  其次,學生透過拼、剪後,示範拼剪過程時,應規範學生的操作過程。如當學生說沿著高剪時,帶著學生先作平行四邊形的高,使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有無數條高,所以沿著平行四邊形任意一條高剪開,都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由於是賽講課,怕出錯,因此教程基本按備的課來上,這是由於應變能力較差,有待於多鑽研教材,做到備課時也要備學生,對課堂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正確的估計。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3

  1.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中,滲透了轉化的思想方法。

  2.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3.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節課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透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師生之間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要互有問答。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的重點是推導和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對學生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以及今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的幾何形體面積、體積計算公式都是運用“轉化”法推導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麼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以複習長方形面積公式引入新課。(“轉化”的起點)

  2、讓學生透過課前預習活動,思考例1,引導學生形成兩個方面的體驗:一是有些不熟悉、較複雜的圖形,可以轉化成熟悉的、較簡單的圖形;二是轉化後要便於比較相關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轉化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我將例2做了變化,用問題情境形式展示出來,並和例1聯絡,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進行比較,明確轉化的方向。

  3、動手實踐,完成轉化。讓學生透過剪、移、拼等操作活動,完成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此時,要讓學生明確“沿高剪開”的必要性。(轉化的關鍵)

  4、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分析,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再現公式的推導過程,並進行小結,同時啟發學生去感悟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落實數學思考目標)

  這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絡?透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透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保證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時間,以使學生牢記和熟用公式。學生透過親歷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牢固掌握並熟練運用S=ah這個公式,而且對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在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積累,感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5

  本教學設計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及仔細分析學生前測作業的基礎上設計的,透過前測發現學生對“面積的轉化”是沒有基礎的,在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過程中進行了兩次驗證。第一次,讓學生自己驗證,長方形的面積我們學過,這是舊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新知,把新知轉化成舊知的方法叫做“轉化“。轉化是我們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用到的方法。得出轉化的思想。第二次用轉化的方法直接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讓學生學會轉化,便於對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的教學。

  這樣的一個思路的設計充分顧及了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思維特徵,讓學生參與了整個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透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這節課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操作,都是學生的智慧,然後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考,為後繼學習培養了能力與思維。

  但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真正要落實到課堂、收到意想中的效果,還需要教師有老練而嫻熟的課堂操控能力,本人滿懷信心地走進課堂,卻是帶著許多的遺憾結束課堂教學,那是因為學生的學習並沒有做到紮實、有效,學生思維碰撞是那麼的單一,反思原因,主要是許多的細節都沒有按教學設計思路處理好。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是在新授時採用先複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著出示一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求其面積,學生很茫然而導致不知其面積,老師就教會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讓學生數出面積,緊接再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它們的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長方形長、寬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麼關係,既而猜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進行驗證。

  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我改變了這種教學模式,先出示一已經畫過方格的不規則圖形,採用數方格的方法知道其面積,緊接我把這一圖形反過來,問:“如果沒有這些方格,你有辦法知道它的面積嗎?略停了一會,其中一生說把凸出的部分剪下來補到凹的地方,這樣割補的前後圖形的面積沒有發生變化,同時也把一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已學的圖形,學生頓時恍然大悟,明白了“割補”把問題轉化的簡單一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價值,並且輕鬆快樂地學著。

  第二步:我出示一個長方形框架,告訴長和寬,讓學生求面積,學生很快完成,我拉動兩角,它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學生興致很濃地說出它的變化,為什麼會變小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呢?帶著這些問題,學習今天的內容。

  第三步: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讓他們測量出需要的資料,求其面積,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腦、手、口,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

  第四步:想辦法驗證自己求的面積是否正確?有的學生剪、拼,有的學生看書幫忙,有的小組商議,學習氣氛熱烈,很快驗證完畢,並總結出計算公式。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老師應給學生“做數學”的機會,並提供“做數學”的活動,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也是學生自己需要的。再一方面,在這種總結公式型別的課,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多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建構數學模型,這樣,學生經歷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學習效率也自然高起來。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中,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是透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卡通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卡通人物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所以我選用咖啡貓來創設情境。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這些有價值的問題置於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實際生活情境中,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從而喜歡數學。而本節課的情境創設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把問題賦予兒童化的色彩,使學生覺得好象不是在學習新的知識,而就是為了幫咖啡貓解決問題而尋找方法,所以學生都很樂意也很願意主動去探究。

  二、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透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主動建構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透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的去做才能產生效果。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這節課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操作,都是學生的智慧,然後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現。

  三、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初步體現了“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反覆驗證——總結規律——靈活運用”這一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透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體驗到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曲折艱苦的創新過程。因此,我在把握教材內涵的基礎上,把教材的知識結論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問題、發現規律的創新過程,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不僅使學生的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本課教學中也有待於修正的地方,在學生動手操作,想想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圖形時,學生的思路非常活躍,但有些同學沒有明確轉化的目的是為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的說能轉化為兩個三角形,有的說能轉化成兩個梯形……沒有想轉化後的圖形面積會不會計算,所以教師在這時,應重點強調: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原來學過的長方形,這樣目的明確了,當學生轉化為長方形後,就易於發現兩個圖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備學生,多想想學生的理解、學生的思維、想法,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緊湊,讓學生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學習最多的知識。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8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好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著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後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變、變、變”的遊戲,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學生脫口而出,我問他們根據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透過驗證才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著,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後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後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儘量為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幹,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大“放”的力度。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語言表達不夠完整,教師有些著急,“導”得過細,以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使一些想法不太成熟的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著重培養學生會“傾聽”的習慣,會傾聽老師佈置了哪些學習任務,會傾聽同伴發出了哪些見解,這樣才能在傾聽與交流中學會新知,感受樂趣。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儘可能加大“放”的力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9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它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打下了基礎。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與它相等面積的長方形,從而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從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先複習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讓學生說出可以透過數格子和利用公式求出長方形的面積,為下面要學習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作鋪墊。當讓學生透過數方格說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學生很容易數出面積,並且說出它的底和高的長度。我及時抓住這三個量,讓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它的面積之間可能存在什麼關係呢?這個問題很快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為下面要探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做好鋪墊。

  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我為學生創設了自由、寬鬆的探索空間。透過學生自學、動手畫、剪拼這些操作,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變“學會”為“會學”,對學習要求中提出的第2、3個問題:轉化後的圖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麼關係?你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各抒己見,充分闡述自己的理解,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樂於探索,敢於探索,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完這節課後,聽課老師、評課的領導對本節課進行了評價,從這節課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下面認真進行剖析:

  1.課的開始複習內容過長,導致本節課新授知識部分時間不多。練習題與檢測題進行的過於倉促,使基礎不夠好的學生沒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複習內容中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這部分內容可以刪去,在新課教學中體現出來。

  2.複習部分長方形的面積的兩種求法與透過數方格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同時在課件中顯示,進行比較,從而引入新課。

  3.教學中某些環節的過渡不恰當。如: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透過數方格和利用公式求出來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透過數方格說出來後,可以說:除了數方格,那麼能否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那樣存在一個面積公式呢?很自然為下面要推導的公式作準備。

  4.學習要求的設計不夠合理。我提出了兩個學習要求:(1)自學課本第65頁。(2)小組合作完成三個問題。兩個要求要綜合起來體現,讓學生為了完成所出示的任務,自己透過看書,小組合作交流,邊看邊操作來完成。

  針對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今後要加強學習,多聽課、多請教,多與同科目老師交流,力爭使自己在教學藝術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篇10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其優越性而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和採用。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課堂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都必需在課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回顧一學期的教學,有得也有失。自認為勝利之處主要有:

  一、體現同學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擺正自身的位置,始終把同學放在主體的地位。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並揭示知識的實質。能讓同學先說、先做、先想的儘可能讓同學去說、去做、去想。我則儘量為同學的說、想、做,營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讓同學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增加才幹,提高素質。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先讓同學透過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圖中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透過觀察、比較、討論,得出猜測: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同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然後,分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透過操作來驗證。愛因斯坦說過“學習是一種經歷,是一種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把自身“導演”的角色扮演好,讓同學去體驗“劇情”的發展,去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他們更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體現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數學教學中強化數學意識的培養,使同學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學到了數學知識又應用於生活。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並透過應用,既可以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激發同學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發生興趣。如學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後,讓同學算一算牆面粉刷的面積以和所需塗料;解決一些簡單的地面鋪設地磚、草皮的問題。在學習求小數的近似數前,我用生活中買菜時用四捨五入來去零頭的現象匯入,練習時設計了一些求近似的光速、人口數問題,使同學感到學有所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