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溶解度教學反思
固體溶解度教學反思
溶解度是化學中的重要概念,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固體溶解度教學反思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固體溶解度教學反思一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學生難於理解,且這個概念也是初高中銜接不上的一個點,初中新課程中對溶解度的計算不作要求,老師也講得淺顯,但到了高中,又有對溶解度的直接計算,所以很多同學不能適應。因此,初中老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溶解度這個概念的實質。以前是老師講授,然後生硬地給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課標理念,今年我改變了教學思路,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請舉例說明:
1、不同溶質在相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錳酸鉀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麼是飽和溶液?
教師:我們把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做這種物質的溶解性,透過實驗驗證,在相同條件下(溫度相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的溶劑裡,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質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講溶解度之前,先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若在家裡,你如何來比較白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學生討論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兩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溫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鹽,充分攪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較兩杯中剩餘固體的多少,剩餘多的溶解能力差,剩餘少的溶解能力強。
老師引導學生討論這種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學提出質疑,假設你加入的兩種固體都全部溶於水了,沒有剩餘固體出現,怎麼判斷呢?經過討論,同學們想到,所加的固體,一定要保證其中一個至少達到飽和,於是有的同學提出另一種方法:
方案2:先稱取質量相同的兩種物質(多稱點),在溫度相同,水的質量相同的兩個杯中,分別把兩種物質加入,邊加邊攪拌,直到不溶解為止,都配成飽和溶液,再稱剩下的固體,看哪一個溶解的質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強。
到這時應該說已水到渠成,老師把握時機講解,這個溶解能力實際上就是透過水中溶解的溶質的多少來體現的,如果在上述條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換成100克,則溶解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的多少就是該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數值越大,這種物質的溶解能力越強。這時由學生討論總結出溶解度的概念。透過這個教學過程,學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體現了獲取知識生成的過程,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
固體溶解度教學反思二
9月29號,四年二班的同學帶著期待的心情跟我一起準備做溶解實驗,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激動、興奮和好奇...
在上這一堂實驗課之前,我就瞭解了一下,每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都知道,把食鹽放進水裡會慢慢化掉,而把沙放進水裡卻不會化掉。就像有些學生聽說過“溶解”這一個詞,但是不知道究竟什麼是溶解。這一課主要是透過觀察、比較食鹽、沙、麵粉在水中變化的不同,來發現瞭解溶解與不溶解的區別和特徵。
本課第一部分是觀察比較食鹽、沙在水裡的變化。文中提出了四個問題,怎樣描述食鹽在水中的狀態?怎樣描述沙在水中的狀態?觀察到了哪些現象,使我們說“食鹽在水中溶解了”?觀察到了哪些現象,使我們說“沙在水中沒有溶解”?透過這四個問題,讓學生髮現溶解的主要特徵。第二部分是觀察麵粉在水中溶解了嗎?食鹽和沙在水中不同的變化是很明顯的,可麵粉的出現帶來了一個新問題:麵粉是溶解於水還是不溶解於水的?它在水中的變化到底更接近於沙還是食鹽呢?我先引導學生思考,再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上完了這一課,我感覺學生的觀察還有描述不夠深入,整堂課有點像走過場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鹽和沙子這一個環節不夠充分,學生不做實驗也能憑生活經驗得出:食鹽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們做這一個實驗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觀察到沙和鹽在水中不同的現象,並能把它描述出來,為接下來觀察麵粉,理解溶解這一概念做好鋪墊。但是學生在描述的時候,一下了說了鹽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這一結論,而我也沒有進一步讓學生說出:你看到什麼現象,說鹽在水中溶解?看到什麼現象說沙子沒有在水中溶解?其實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對現象進行深入地分析之後才能得出結論。還有一點,這一堂課組織教學沒搞的好。學生可能在這一學期第一次進實驗室,過於興奮,往往在我講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動手去弄桌上的器材。當時的我沒有發覺,只顧著自己去講解。在課後,組裡的老師針對這個問題,給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課堂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活動,實驗課的組織教學比較難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實驗課下來了,我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自己講的太多,對學生扶得過多,學生自己探究的內容過少。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對學生的實驗常規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