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怎麼寫教學反思
語文怎麼寫教學反思
隨著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下面為大家分享了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借鑑!
語文教學反思1
驕陽似火的七月來臨,意味著一學期的終了。當校園變得空蕩蕩時,坐下來回首這學期的點點滴滴,有著頗多的感慨。四個月的教學生活彈指一揮間。
七年級是初中年級的起始階段,經過第一學期的過度,本學期已經完全適應了初中生活,在語文學習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由小學單純注重字詞,過度到句段篇章的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取得了較滿意的教學成績。當然也有不少遺憾和不足,為了後續階段的改進和提高,今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首先,嚴格落實常規教學要求,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語文是萬科之母,常規語文教學,要聽說讀寫穩紮穩打,認真備課,鑽研教材,廣泛收集課堂素材,根據學生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有所收穫。要精心布留作業,分層作業,讓知識點得以鞏固,能力有所提高。要對學困生進行輔導,讓他們在原有程度上有所提高。
其次,要積極運用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落實學校倡導的351教學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要啟用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捕捉新資訊的能力。為此,課堂上力求讓學生來主宰課堂,老師只作為引導者,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陳述自己的觀點,營造輕鬆、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大膽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儘管講的有瑕疵,但學生的自信心能得到增強。這樣,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
最後,努力讓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結合,讓語文變成真語文。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提高,傳統的背誦,朗讀,寫作一定要與現代的教學一致,交給學生的課堂更需要老師的把控,每週背誦一首古詩,閱讀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一學期下來學生的知識儲備多了,語感增強了;兩週一篇作文,每週的週記,學生互批,教師面批,寫作能力就會有所提高;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每週擠出一節課,讓學生讀教材中指定的名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我在努力踐行著我的語文教學方法,希望有一定的收穫。我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語文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個性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在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這就要求在小學語文導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利用學生的體驗、感悟等情感特點,培養學生的個性並及時結合學生體驗來開展。
一、問題表現
1、在強調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同時,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有的教師也許是怕落入煩瑣分析,牽著鼻子走的窠臼,有悖於課改精神。以至於在閱讀教學中,為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在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後,就讓學生質疑,然後老師選擇一兩個問題,讓學生髮表見解。結果整堂課上讓學生忽前忽後地找出有關句子,談體會,有些體會認識膚淺,談得並不到位,教師也不敢深作引導補充。結果教師在課堂上幾乎成了一個擺設,學生的理解訓練、朗讀訓練都不到位,該掌握的沒掌握,缺失了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在課堂上“讀”得少,“練”得少。在不少閱讀教學課堂上,要麼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只是安安靜靜地聽;要麼是教師連珠炮似的問,學生只是反反覆覆地答。課堂上很少有琅琅的誦讀聲,語文教學丟棄了自己的傳統特色——“讀”書,走入了教師講風、問風太盛和學生“聽”書、“答”書的誤區。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時間少,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忽視學生自讀能力的培養。每堂課總是教師與學生一道,在老師的帶動下讀懂課文,則很少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老是處於被動的地位,導致形成“教師一步不放手,長期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自己腦子不會轉”的'局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重內容輕形式的現象。老師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比較多,而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比較少。
2、在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效果的同時,忽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推進,現代化裝備越來越多地進入了課堂。多媒體和網路輔助教學不斷升溫。無論是在大型、中型、還是小型的教研課上都可以看到,執教者都無一例外地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可否認,絕大多數課件製作精良,那優美的色彩,迷人的動畫,與教材相配的音樂,令人折服。對於廣大少年兒童來說,這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的確有很強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抽象、枯燥、陌生的東西,經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重點迎刃而解。可是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有些課堂上,教師成了課件的奴隸,他們只是熟練地操縱著滑鼠,心裡默唸著下一步要出示哪個視窗,將要給學生演示什麼,卻不能細細地傾聽學生的發言,作出準確及時的反饋;學生就在課件的提示、老師的串講下完成了對課文的學習。這樣的課,過多地用演示型課件圖解課文,影響學生透過想象和聯想來解讀課文,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剝奪了學生自己感悟語言文字的機會。
3、在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忽視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代表的合作學習被老師們廣泛採用。可是時下不少教師僵化地理解合作學習,片面地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甚多。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簡短,討論、研究匆匆;二是合作的問題沒有建立在個體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只要一有問題,教師就立刻組織合作解疑;三是合作的目標不明確,一些沒有討論價值的問題放在小組裡合作思考,合作學習成為走形式,無實際意義;四是合作的全員參與性不夠,發言彙報時往往是優生包攬全場,學習能力較弱、反應較慢的學生則過於依賴,一部分則盲從;五是沒有形成合作的機制,讓學生分組圍坐,成員分工不明,結果亂哄哄一團,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合作學習處於一種自由放任的狀況。
二、原因分析
1、教學環節的形式化。
基於新課標,部分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只注意最佳化教師的教學環節,而很少考慮或忽視最佳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做法。教師對教學環節的設計上總是由形式出發,由形式決定內容,而不是由內容決定形式。為了講得清楚、精彩、透徹,學生聽得懂,記得牢,教師必然要多講,為了課堂氣氛的活躍、熱鬧,就必然要多啟發,多提問。為了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有可能進行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學習,但又是匆匆忙忙,蜻蜓點水,一閃而過;為了體現教學過程中現代媒體的使用,在並不複雜的語文課堂是濫用電教媒體,以此來代替學生理解、思維過程,甚至在短短40分鐘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背景介紹、圖片欣賞、內容展示等代替了學生認識事物,內化語言的時間與過程,很少顧及最佳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少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尤其對如何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協調發展更是顧及甚微,使整個教學過程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學;教師示範,學生觀看;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傳統模式;跳不出教師講解以傳授知識,學生練習以形成技能、能力提高自生自滅的基本格局。也難怪聽到老師經常埋怨:講了多少遍,學生還是不懂。
2、傳統教學理念的潛在影響。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形成了分析、串講、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主導”與“主體”內涵和外延始終把握不準。這使許多教師形成了以分析課文的方式加強學生情感體驗的誤區。在課堂裡,似乎覺得教師分析多、問題多,“主導”作用就能體現出來;學生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且回答正確,課堂氣氛活躍輕鬆熱鬧,“主體”性就得到了充分展示。其實,這種現象侷限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教師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表現,是一種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現象。因為這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根據自己的閱讀分析,加上“參考書”的幫助給學生設計的一條通向已定答案的小徑,並巧妙地引導學生找到答案,這樣教學才算是成功的。豈不知這種教學方法恰恰把語文閱讀教學引入死衚衕,這樣的教學純粹是無效勞動。
3、應試的制約。
儘管新課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多年,但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卻沒有根本改變。因此,部分教師仍不能正確的對待和使用教科書,不能較好的把教科書當作範例,當作載體來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技能和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而是圍繞教師從課文中找出的三五個問題打轉轉,教學成了點綴式的。部分教師認為只要把教科書上的字、詞、句、段及相關的問題弄清楚,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好像學生的諸種能力也自然而然提高了。這種閱讀訓練依據和憑藉的不是課文,而是問題,使閱讀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生無法將課文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全面把握,綜合理解,加之與教科書相關的大量標準化練習,不但人為的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客觀上剝奪了學生的讀書、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驅動力就是“找”答案,“鑽”答案,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說,就對學習母語的目的都必然大打折扣。
語文教學反思3
語文教育既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所言:“語文教育是為人打精神的底子”。在我的教學過程中,一路上也不斷在學習,不斷在改進。我想做到的是讓學生愛上語文,找到學習的辦法,找到語文的樂趣。對此我也有以下反思: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啟用,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願望,遂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湧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五、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最佳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另外,我會在每一節課選擇一個重點內容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最佳化。
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為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和了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