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比例尺教學反思
人教版比例尺教學反思
這節《比例尺》教學我在設計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以下是“人教版比例尺教學反思”,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和國旗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
在推導概念之前,我力求將“猜想與估算”的教學引入課堂,首先讓學生猜測購買“兩幅住房平面圖”中的哪一套面積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考查學生考慮問題是否全面,當學生對購買決策有爭議時,我又及時的給他們一個帶有比例尺的平面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們對比例尺的注意,及時發現往往針對平面圖的大小不能準確的判斷實際圖形的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尺有著密切的聯絡,同時引起學生對學習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慾望,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在認識、研究、推導、歸納“比例尺”概念時,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教室地面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並且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資料,讓學生自己親自感受到畫圖的標準,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
(1)9釐米:9米=9:900=1:100
6釐米:6米=6:600=1:100
(2)6釐米:9米=6:900=1:150
4釐米:6米=4:600=1:150
(3)3釐米:9米=3:900=1:300
2釐米:6米=2:600=1:300
(4)18釐米:9米=18:900=1:50
12釐米:6米=12:600=1:50
讓學生抓住1:100、1:300、1:50…….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討論1:6000000時,讓學生們進一步認識比例尺的意義,但這一環節我認為課堂上還應該展開討論,讓學生開啟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另外個別學生出現了,同一幅圖中用了兩個比例尺,針對這種現象,讓學生透過觀察就可以分辨出這樣做的'錯誤,從而引導學生分類的方法:即每次分類的標準應該統一。)
另外,在教學“放大比例尺”時,這一教學環節我認為教學時比較有層次,由比較“用比例尺1:300畫出來的圖和1:50畫出來的圖誰大?為什麼?”進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畫的平面圖和原來的教室地面相比,結果怎麼樣?我們會用這樣的比例尺畫操場的平面圖嗎?學生當時都在認真地思考琢磨,一臉困惑的樣子,我問:“你們誰能畫出來?”這時,學生大膽地說“畫不出來。”“為什麼?”學生在討論探究中認識到這種比例尺應用在機械圖紙、微生物圖紙......瞭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學“縮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後指出它們都是“數字比例尺”。
在研究線段比例尺時,我讓學生透過查詢地圖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比例尺,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認識線段比例尺)
在鞏固中讓學生幫助老師算一算買哪一套住房的面積比較大,進一步將數學與生活聯絡,並且給學生留一個研究性作業:試畫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圖;幫助老師試算一下每個房間的面積。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那麼,學生們的求知慾會更濃。在進行線段比例尺教學這一環節時,由於時間倉促,沒有及時抓住機會將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加以比較,錯過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時機。
【擴充套件閱讀】
反思方法
有以下四種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記
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
詳細描述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實際討論
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後得到的方案為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
行動研究
為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它不同於研究者由於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著眼於教學實踐的改進。[4]
學生反饋
課後深入到學生當中去,透過特定的問題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