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課程教學反思

中班課程教學反思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筆者圍繞著教學的有關問題進行了一番回顧和反思,現做一梳理,是為“教學反思錄”。 “培養自學能力”的侷限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中班課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中班課程教學反思

  對新課程的瞭解越多,研究越深,實踐越豐富,越會感到新課程確實帶給我們一個明媚的春天,它有著巨大的魅力,有著生機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進新課程,我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為“改革”的種種看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們如坐針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們“與時俱進”,在深層次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筆者圍繞著教學的有關問題進行了一番回顧和反思,現做一梳理,是為“教學反思錄”。 “培養自學能力”的侷限性。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曾經成為教學領域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直到現在,“培養自學能力”的種種做法仍然可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見到蹤跡:學生自讀教材;學生依據教材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對提問中暴露出的學生理解不透徹、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謂重點、難點加以講解;學生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

  課堂上學生的自學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夠從一定的情境出發,透過多向交流與合作,一同討論、探究、發現,以此得出某種結論,獲取某種知識。所以,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該把自主探究、主動參與、相互合作解決問題作為其主要內容。

  什麼是“教會學生學習”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學氛圍中,人們的認識和理解是不一樣的。說到“學習”,不可忽視的一個事實是,長時間來,人們理直氣壯地把它窄化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把文化知識的學習窄化為教材內容的學習,把教材內容的學習窄化為考試要點的學習。學生“會學習”,成了能夠有效地記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內容,舉一反三,靈活應對各種“變式練習”,能夠在“題海”中奮力搏擊,到達成功的彼岸。“教會”不過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依照一定的步驟、程式去學習。概括起來說,這種“教會學生學習”,是學生按照老師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內容,在特定的檢測、考試中能夠有效應時。

  今天,我們分明地察覺到我們曾經實踐著的並津津樂道的“教會學生學習”的缺憾和不足了,我們明確了“教會學生學習”的應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也絕非只是教材內容的學習,師生在課堂上的交往、交流、對話和合作中不斷地生成著新的知識。其二,我們絲毫沒有理由要求學生用整齊劃一的方法去學習。教師理應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其三,“教會學生學習”不應只侷限在學習方法的範疇。只講技巧、方法的學習有用,也有限,所以並不能真正使學生學會學習。教會學生學習,不能不從思想上、觀念上著眼,使學生形成一種學習的需要和意識,以確立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確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應該設法讓學生多體驗、多感悟。經過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掌握的學習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會學生學習”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學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現成知識的水平上,不能過多地侷限在知識、技能目標的層次上,不能片面地簡單化地理解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應該促使學生髮現、提出、研究、解決問題。

  怎樣看待“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使學生對特定的應該掌握的教材內容印象更鮮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記憶更牢固、持久。由於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事實上是以“知識、技能”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標,所以能夠發揮如此作用的“板書設計”備受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板書不能只是為幫助學生記憶服務,它更應該為幫助學生思考服務。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的對話和交流中,可能隨時進發出思想的火花,發現值得探究的現象,產生引入深思的問題,這些,往往是課前無法精確地加以預測的,是不可能事先進行固定的板書設計的。適時地把它們板書出來,有助於讓學生更好地討論和交流,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反思

  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重要機制;是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首先,要強化持續進行反思的意識,要充分認識反思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認真地尋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徑。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發展的過程和方 3

  法,才能夠具體地實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課程而言,教師教學的反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

  1、反思教學目標的多重性。它不僅是知識,而且還有技能,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參與態度。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是評價一堂好課的首要條件。

  2、反思教學資源的構建性。它要求根據教材提供的資源和建議乃至教學目標,重新組織課程資源。這要求教師注意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特別要重視課外、校外、隱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對校內資源比較熟悉,但對校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則很不夠。這需要我們教師的努力,社會的關注和支援。

  3、反思教學過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在師生共同交往中產生的情景、問題等,如思維的碰撞、意見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師生平等交流,不但是資訊交流,還應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慮到教學過程中有創新的成分,不可預見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資源往往能使教學過程富於創造性和樂趣。

  4、反思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新課程教材,教學內容豐富,視野開闊。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會的各種資訊引進課堂,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是否真正實現新課程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5、反思新課程教學的合作性。就新課程而言,絕大多數教師,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絡,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合作完成任務。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

  6、反思教學物件的主體性。主體性在構成上有三個層次,即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把學生作為真正的教學主體,以他們生動活潑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一切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都要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而選擇設計,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增強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維互動交往,教師要重學生的學,重學生的發展,重教學過程。增強學生髮展的自信心,形成發展的內驅力。

  7、反思教學困境的存在。對引起困境進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獨特性及其與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進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礎上,對困境作出解答,或對教育困境進行重新建構。

  就教師的常規教學活動而言,教師的反思無非是依據下列三個階段來開展反思。

  首先是課前反思。課前反思,指向於未來教學,對以往的教學行為的反思,透過揚棄,總結成就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使未來教學的設計建立在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包括教學目標的確定,講授內容要求的難度、材料的呈現方式,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習動機和興趣的瞭解與激發、教育技術的應用等。

  其次課中反思。課中反思指向於當前的教學,對教學過程本身進行反思。包括內容呈現的順序,難易的程度,學生的接受狀況,課堂紀律與管理技能,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師生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任務完成時間安排等。

  再次,課後反思。課後反思指向於過去的教學,對教學經驗和教學結果進行反思。包括對學生的表現和發展進行評估,對教學任務的完成與目標達成進行總結,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分析,對教學知識的擴充套件與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進行研究。

  上述三個階段,構成教育教學反思的模式之一。它有助於幫助教師形成對教學過程的系統反思,促進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動其自我發展機制的完善。

最近訪問